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僧格林沁 最後的蒙古鐵騎,一戶人家爲其守墓超過100年

僧格林沁 最後的蒙古鐵騎,一戶人家爲其守墓超過100年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11年,僧格林沁出生於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雖然他是成吉思汗的後代,出生也算顯貴,但到其父親一輩,家道早已中落。12歲時隨伯父去本旗最爲顯赫的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的家做客。索王側室韓氏夫人見僧格林沁年少聰慧、儀表堂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索王與嘉慶皇帝之女成親後沒有兒子,按規須從家族近支中選定嗣子。結果,僧格林沁作爲候選人報送朝廷。道光皇帝審閱族衆,見僧林格沁儀表非常,立爲索王嗣子,成了世襲郡王。

僧格林沁 最後的蒙古鐵騎,一戶人家爲其守墓超過100年

1825年夏,索王忽然去世。同年秋,僧格林沁襲封科爾沁札薩克多羅郡王爵,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道光皇帝對僧格林沁這個名義上的外甥恩寵有加,不但賞賜金銀、爲其修建官邸,還容許其召集流民進行開墾,用佃租支撐王府的開銷。1828年,多羅貝勒文和將女兒嫁給了他,續寫了“滿蒙聯姻”,進一步密切了僧格林沁和皇族的聯繫。1829年9月,清廷又賞賜僧格林沁黃馬褂,令其掌管火器營事,成爲其軍事生涯的開端。此後數年,他多次被委以重任。

1850年2月,道光皇帝去世,咸豐皇帝繼位,僧格林沁被選爲顧命大臣之一。當年9月,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雲縣剿匪,這是他第一次接受實戰考驗。作戰中,他精心排兵佈陣,冒着敵軍的箭矢勇猛衝鋒,顯示出較強的軍事技能。咸豐皇帝同樣對僧格林沁十分信任,多次加官進爵,委以重任。

1853年,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派出林鳳祥、李開芳等率領2萬太平軍揮師北伐,一路攻城略地,向直隸進軍。在攻佔河北深州後,太平軍駐紮休整。一時間,北京城內人心惶惶,很多人徑自逃走。此時,僧格林沁奉命督辦京城巡防,他調集兵馬駐守京郊,大力整頓京營旗兵,組織官紳開倉濟糧,全力穩定京城秩序,做好與太平軍作戰的準備。

隨着形勢越來越嚴峻,咸豐皇帝任命僧格林沁爲參贊大臣,親自向他頒發關防,賜給納庫素光刀,勉勵他爲朝廷效力。北伐太平軍向天津進軍後,僧格林沁也相應移營,把太平軍圍困在靜海、獨流一帶。對峙3個月後,僧格林沁乘夜翻越壕溝、攻入營壘、發起進攻。太平軍在突圍中損失2千餘人。僧格林沁帶隊一路追殺,擒斬甚衆。咸豐皇帝接到捷報後大喜,賜予僧格林沁“湍多巴圖魯”稱號,即滿語“勇士”之意。

從1854年開始,僧格林沁與太平軍展開了連番作戰。因平定北伐太平軍的功績,被授予博多勒噶臺親王,且被加恩世襲罔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鐵帽子王”。一時間僧格林沁聲名大噪,和曾國藩被人合稱爲“南曾北僧”,成爲捍衛朝廷的支柱。

僧格林沁 最後的蒙古鐵騎,一戶人家爲其守墓超過100年 第2張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僧格林沁是堅定的主戰派。督辦天津海防事務,與英法聯軍大戰大沽口,擊沉擊殺敵船13艘,敵船最終撤離,清軍取得了第二次大沽口戰役的勝利。這也是1840年以來,清軍在抵禦外辱中所少有的勝仗,有力鼓舞了全國軍民的士氣。咸豐皇帝龍顏大悅,對僧格林沁和一衆官兵都大加封賞,一時間皆大歡喜。

這一次勝利,也極大地滋長了僧格林沁的驕縱心理,認爲“夷上岸不能帶大炮,其人數雖多,我兵馬步抄截,足資抵抗”,因此在防備上有所鬆懈。客觀來說,這次僧格林沁的對手只不過是護衛英法公使的武裝人員,還不是他們最精銳的部隊。而不甘心失敗的英法兩國,正在精心籌劃對清政府的致命一擊。 於是北京通州八里橋一戰,僧格林沁率清軍以潰敗而告終。

僧格林沁 最後的蒙古鐵騎,一戶人家爲其守墓超過100年 第3張

僧格林沁也因爲守衛京師不力,被褫去爵、職,所屬蒙古騎兵被下令撤歸遊牧,其餘士兵併入其他部隊。就這樣,只不過一年多時間,他就從人人稱讚的抗夷英雄轉爲失陷京城的有罪之人,從神壇跌落深淵。

不久,因山東捻軍活動頻繁、直接威脅京畿安全,剛剛戰敗褫職的僧格林沁,被咸豐皇帝任命爲欽差大臣,恢復郡王爵,前往山東剿捻。

1860年12月,僧格林沁率領清軍一萬多人進駐山東,統一調遣各路兵馬。12月26日,他親率騎兵2000餘人,與捻軍在鉅野一帶作戰。連日冒雪行軍的清軍極爲疲憊,官兵疲於奔命,結果被捻軍團團包圍。經過一番苦戰,僧格林沁突圍,副都統格繃額等多名將領被捻軍殺死。

翌年2月,大批捻軍由江蘇北上,與清軍在菏澤東北李家莊展開大戰。僧格林沁命令清軍從南、北、中三路向捻軍發起進攻,而捻軍則排出步兵居中、騎兵從兩側進攻的隊形。一番激戰過後,清軍大敗,撤往唐家口。

僧格林沁 最後的蒙古鐵騎,一戶人家爲其守墓超過100年 第4張

經過一次次失敗,僧格林沁吸取了教訓,採取了新的戰法,即扼守多個重要城鎮據點,時時監控捻軍行動,伺機派出部隊與捻軍作戰,總算取得了幾次作戰的勝利,受到咸豐皇帝的獎賞。1861年8月,咸豐皇帝去世,同治皇帝繼位,恢復了他博多勒噶臺親王爵。

1862年,大批捻軍先後由山東轉入河南活動,僧格林沁隨之率騎兵入豫,從2月份起經過連番作戰,相繼攻破捻軍數個城寨,殺死一萬餘人。6月,他在商丘金樓寨,向一支白蓮教起義軍發起進攻。這支起義軍以郝姚氏、金鳴亭爲頭領,戰鬥力強悍,清軍久攻不下。僧格林沁使了一招反間計,抓捕金鳴亭的兒子作爲人質,逼金鳴亭作爲內應。隨後,有內線拿出金的稟詞給起義軍小頭領常立身過目,常暴怒之下殺了金鳴亭。於是乎,起義軍內部相互猜忌,人心大亂。清軍趁機發起合圍,攻下金樓寨,並將全寨1400人全部趕盡殺絕。僧格林沁指揮軍隊,乘勢連破援軍於邢家圩、吳家廟、營廓集,前鋒直抵亳州境。8月,朝廷下令,由僧格林沁統轄山東、河南軍務,並直隸、山西四省督、撫、提、鎮統兵大員均歸節制。一時間,僧格林沁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成爲統帥一方的重臣。

僧格林沁指揮各路大軍,向着捻軍位於安徽的“老巢”發起進攻。1863年3月,清軍與處處遭遇圍困、被迫在雉河集一帶聚集的捻軍發起了會戰。僧格林沁命令騎兵在前衝鋒,火炮和弓弩在後遠程發射,將捻軍的騎兵打敗,捻軍四處逃散。其後,他命令清軍四處追擊,將捻軍首領張洛行捕獲,連同其妻、子一起被凌遲處死。經此一役,安徽一帶捻軍遭受重創,僧格林沁則被加恩“仍以親王世爵罔替”。僧格林沁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接地帶,多次打敗捻軍,取得了較大的戰果。

捻軍接連失敗後,在河南境內進行整軍,共同推舉賴文光爲首領。他們汲取了多次失敗的教訓,爲應對僧格林沁的騎兵,採取“易步爲騎”的方法,擴充捻軍的騎兵力量,提高機動作戰能力,使之成爲一支“善戰善走”的武裝力量。

此時的僧格林沁,還沉醉在“捻軍剋星”的光環之中而不能自拔,依舊沿用老戰術應對捻軍。1864年底,捻軍在河南、湖北一帶大範圍機動,僧格林沁率軍一路追趕。雙方先後在湖北襄陽、河南鄧州、魯山進行了三次作戰,均以清軍失利告終。

一連串的失敗,讓驕縱的僧格林沁失去了理智,發了瘋一樣要追殲捻軍。而捻軍則玩起了“躲貓貓”的遊戲,在豫西、豫中、豫南、豫東一路機動至山東,讓僧格林沁跟在屁股後面猛追幾個月時間,路程不下三四千裏。清軍先後累死數百人,士兵苦不堪言。就連僧格林沁本人,每日晚上席地而寢,天剛矇矇亮就上馬揮鞭,繼續奔馳,最緊張時“輒數日不離鞍馬,手疲不能舉繮索,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朝廷看出這樣不可持續,諭令“未可一意跟隨”。但這時的僧格林沁,卻依然我行我素。最爲致命的是,僧格林沁的戰將大多戰死,派遣來增援的湘軍、淮軍並非誠心誠意聽他派遣,他也不太信任他們,於是就陷入了幾乎無將可用的境地

僧格林沁 最後的蒙古鐵騎,一戶人家爲其守墓超過100年 第5張

1865年5月,賴文光率領捻軍在菏澤城西北高樓寨一帶聚集,利用當地的有利地形埋下伏兵。僧格林沁以爲全殲捻軍的機會到來了,率領騎兵孤軍冒進,於5月18日向高樓寨發起進攻。捻軍先派少數兵馬誘敵,稍一接觸就作潰逃狀,一步步把僧格林沁的軍隊引入了埋伏圈,經過一番激戰後把清軍擊潰。僧格林沁率領殘兵退入高家樓南面的一個荒圩“葭密寨”,被捻軍團團圍住。

當天夜裏,缺彈少糧的清軍要求突圍,僧格林沁被迫同意。因天黑看不見路,清軍只能四處亂闖,從屬有一半被捻軍殺死。當僧格林沁逃離到一個名叫吳家店的小地方時,追隨而來的捻軍使用一丈多長、一頭安裝利刃的長槍,對着清軍一陣亂捅,很多清軍都被挑落下馬。僧格林沁憑着人高馬大,提刀奮力抵擋,但經不住捻軍人多勢衆,最終身受重傷,在一處麥田斃命,時年54歲。

僧格林沁戰死之後,曾國藩立即派遣左宗棠前往搜尋其屍體。由於事發突然,一時間也難以準備棺槨。最後,還是一位縣令將其祖母的壽木捐出,才讓僧格林沁體面入殮。

消息傳回北京,垂簾聽政的兩宮震悼,下令予以厚葬,祀昭忠祠,於立功地方建專祠,配享太廟。僧格林沁的陵墓位於瀋陽郊外,經過150多年的風雨洗禮,目前僅剩一塊石碑,還斷成了兩節。而一戶蒙古族的白姓人家,一百多年來始終爲其守墓,已經持續了十輩人。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