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薛瑄:兩袖清風留書誡子,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

薛瑄:兩袖清風留書誡子,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古以來,在家庭教育的分工上,我國的傳統方法是“嚴父慈母”,父親是嚴肅可畏的,而母親則是慈祥可親的。當然,這也與傳統的社會制度有關,父親的地位總是高高在上的,他們是家庭中權威的代表。

但是也有例外的。如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世人尊稱他爲“薛夫子”。在學問上,他清修篤學、自成一派,堪稱一代之宗。在爲官上,他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他以身作則,循循善誘,再三忠告兒子要做到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的人倫道德之理,不要淪爲禽獸的境地

薛瑄:兩袖清風留書誡子,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

1 教育世家的良好氛圍造就了薛瑄

薛瑄(1389-1464),字德溫,號敬軒,明蒲州河津縣南薛裏平原村(今萬榮縣裏望鄉平原村)人。他的門徒遍及山西、河南、關隴一帶,蔚爲大宗。他的薛學更是被清人視爲朱學傳宗,稱之爲“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績,除了天賦之外,和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薛瑄出身於教育世家。他的祖父薛仲義精通經史,因時值元末戰亂,不願應考做官,大半生都在家鄉教書,是元末一位職業教育家。而父親薛貞是明初舉人,歷任河北元氏、河南滎陽、河北玉田、河南鄢陵等縣教諭(相當於今教育局長)。薛貞居官30年,勤勞盡責,清廉儉樸。薛瑄童年和學生時代一直跟隨父母生活,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因有良好的求學環境,再加上生性聰穎,薛瑄7歲時便熟讀《四書》,過目不忘,日記千百言,人稱小“神童”。他10歲就會作詩,11歲跟隨父母遠遊西南,12歲時到四川馬湖,當地土官頭領聽說薛瑄年幼能詩會文,白天都爭着將他揹回家中,教其子弟讀書學詩,晚上則以小豬爲禮送歸。薛瑄15歲時隨父親到河南滎陽,在學館讀書,這時,他對《四書》《五經》都能略通大義,縣學諸生都拜他爲師。當時河南布政司參政陳宗問到滎陽巡視,在舟中隨口吟出一上句:“綠水無憂風縐面”,苦思不得對句,其他人也難以對答。薛瑄的父親回家告訴薛瑄,薛瑄隨口即答:“青山不老雪白頭”,陳宗問知道後,親往學館相訪,時人稱薛瑄爲“薛天才”。

一般什麼樣的家庭能夠產生“神童”呢?相對而言,寬鬆的家庭環境更容易培養出“神童”,父母不過多的干涉孩子的選擇,給孩子充分的獨立和自信,從而我們可以推斷出薛瑄的家庭氛圍應該也是很輕鬆的,父親會盡力爲他提供最好的條件,“聞高密魏希文、海寧範汝舟深於理學”,於是“乃並禮爲瑄師”。

他年近30歲仍然隨父親求學,並沒有像其他的有學之士一樣去考科舉,在他看來,“道之不明,科舉之學害之也。”當然,他的這個選擇在當時應該也是得到了父親的理解。然而,事與願違,當時朝廷規定,作爲一縣教育長官的教諭如果不能培養出在科考上有所成就的生員將受到重罰,而時任鄢陵縣教諭的薛貞正面臨這樣的困局,薛瑄當然不能眼睜睜看着父親遭受重謫,只能走上科舉考場。

2 一生清正廉潔並以此來告誡後代

薛瑄:兩袖清風留書誡子,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 第2張

薛瑄從政以後,繼承了儒家的“民本主義”,創立“以愛人爲本”的爲政之道,一生生活簡樸,勤政廉潔,他的心裏始終裝着百姓。

明宣德三年(1428),薛瑄40歲時,出任廣東道監察御史,監湖廣銀場。那裏是明代製造貨幣的主要基地,是人們求之不得的肥缺,朝官紛紛祝賀。他舉古詩“此鄉多寶玉,慎勿厭清貧”答謝,表明忠於國家不謀私利的決心。到職後查禁貪污,隸正風氣,對那些阿諛奉承的官員和鄉紳惡棍,一律拒之門外,並在自己居住的照壁上寫了一首明志詩:“有雪松還勁,無魚水自清。沅州銀似海,豈敢忘清貧。”人稱“薛青天”。

他在四川督辦軍糧期間,手握財務大權,但卻兩袖清風,由成都回京覆命前,朋友特意贈送厚禮以壯行色,但都被薛瑄婉言謝絕。他以自己的光明磊落之舉,贏得“光明俊偉”“實踐之儒”和“南京好官”的美譽。

他在京城做御史時,省吃儉用纔在京城買了兩間小屋。屋子狹小得只能放下桌椅和牀。東牆下非常暗沒有窗戶,家裏連做窗戶的錢都沒有。這時他的兒子薛淳找來一輛廢棄的舊車,拆掉兩旁的長木頭,以中間的方形框作爲窗櫺,在東牆挖了個洞,把這個“窗戶”裝了上去。薛瑄寫了一篇文章專門記敘這件事,文章題目就叫做《車窗記》。他以車作窗,並不覺得羞愧,反而爲自己爲官清廉而驕傲。

薛瑄離職時,一貧如洗,兩袖清風。清廉是他最重要的品質,而他也以此來告誡子孫後代莫要奢靡。在薛瑄的誡子書中寫道:“或飽暖終日,無所用心,縱其耳目口鼻之慾,肆其四體百骸之安,耽嗜於非禮之聲色臭味,淪溺於非禮之私慾宴安。身雖有人之形,行實禽獸之行。仰貽天地凝形賦理之羞,俯爲父母流傳一氣之玷。將何以自立於世哉!”意爲有些人每日吃飽穿暖了,卻不用心思索,只是放縱耳目口鼻的慾望,儘量追求身體的安逸享樂,沉迷於不合禮儀的聲色氣味,險溺於不合禮義的私慾之中。他們身體雖然具有人的外表,行爲實際是禽獸的表現。向上愧對天地造化你,使天地羞辱,向下使父母爲生育你而蒙恥。將用什麼來安身立足於世上呢?這一番言語道破了奢靡之害,清廉是薛瑄對子孫後代最深切的期望。

3 以身作則影響子孫及周邊人

薛瑄的一生以全節爲樂,他的處世哲學是:年至以退爲樂,退後以心美爲樂,終生以全節爲樂。他身體力行,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爲模範。如今,流傳至今的薛瑄名言有很多,從中不難看出他的美好品德。如“金有一分銅鐵之雜,則不精;德有一毫人僞之雜,則不純矣”“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爲主”“心誠色溫,氣和辭婉,必能動人”等。最著名的有“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只有寬容的心態纔可以包容別人,只有寬厚的品德才可以擔當大任,這體現了他的良好品德和修養。

良好的言行和品德也影響了子孫和周邊的人,使得大家都對他崇敬有加。有這麼一個故事,薛瑄任大理寺卿不久,開始對錦衣衛製造的冤假錯案進行甄別。這引起了太監王振一夥兒的不滿,遂以莫須有的罪名向朝廷彈劾薛瑄,將他判爲死罪。當時薛瑄的三個兒子向王振哀求,說他們一個替父親去死,兩個充軍,替父親贖罪。王振不允。後來,王振家中的老僕聽聞薛瑄將要行刑,大哭不止。王振問他爲何哭,老僕人說:“薛瑄是大賢人,他將死,咱們家鄉人都大哭不止,我能不哭嗎?”王振聞之心中感到有些恐懼,不久朝中老臣上書英宗,要求對薛瑄減刑,王振藉機順水推舟,免去薛瑄死罪,解除官職,放歸故里。與其說是老僕救了薛瑄一命,不如說是他平時積累的德行救了他自己。

此外,在他的誡子書中,還說道,“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倫理而已。何爲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者之倫序是也。何爲理?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於倫理明而且盡,始得稱爲人之名,苟倫理一失,雖具人之形,其實與禽獸何異哉!”可以看出,在這裏薛瑄既是慈父,又是嚴師,爲了教育兒子,他語重心長、用心良苦,再三忠告兒子要做到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的人倫道德之理,千萬不要淪爲禽獸的境地。這是一個和藹可親的父親對兒子未來人生的提醒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