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耶律楚材抑鬱而終:曾感慨“人生自古誰無死”

耶律楚材抑鬱而終:曾感慨“人生自古誰無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 ,蒙古帝國大臣。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法號湛然居士。蒙古名爲吾圖撒合裏,意思是“長髯人”。出身於契丹貴族家庭,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生於燕京(今北京),三歲喪父 ,隨母楊氏定居義州弘政(今錦州義縣),十二歲入閭山顯州書院。

遼金在與宋朝的戰戰和和中先後被中原文化同化。蒙古人征服他們後起用了其貴族官僚,這些官僚是最先讓蒙古貴族接觸漢制的先驅,其中耶律楚材是最具代表性的。

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的後裔,遼朝東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孫。耶律突欲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北宋文化的人之一,他治理東丹,一概採用漢法。他對中原文化十分推崇,有很厚的漢學功底,契丹貴族內部動亂時他逃到中原度過了其後半生。他的後代有一段時間也是在中原生活的,後來才輾轉回到遼國併成爲金朝的貴族。漢學的影響一直在這個家族延續下去。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們家世代爲金朝的達官貴族,常居燕京。當時燕京是北方封建社會的經濟文化中心,這裏有深厚的漢文化的基礎。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漢文化薰陶,形成了讀書知禮的家風。耶律楚材從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薰陶,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學說來治理天下。

耶律楚材抑鬱而終:曾感慨“人生自古誰無死”

網絡配圖

耶律楚材秉承家族傳統,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年紀輕輕就已“博及羣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爲文,若宿構著”了。初仕金,爲開州同知、左右司員外郎。成吉思汗十年(1215),蒙古軍攻佔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華橫溢、滿腹經綸,遂派人向他詢問治國大計。 據格魯塞《草原帝國》記載:“佔領北京後,在願意支持蒙古統治的俘虜中,成吉思汗選中一位契丹族王子耶律楚材,他以‘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博得成吉思汗的喜愛 ,被任命爲輔臣。這是幸運的選擇,因爲耶律楚材融中國高度文化和政治家氣質於一身。像回鶻大臣塔塔統阿一樣,他是輔佐亞洲新君主的最合適的人。”他早已對腐朽的大金王朝失去信心。面對干戈四起、生靈塗炭的神州大地,他決定以自己的才華輔助成吉思汗,拯救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十四 年,隨成吉思汗西征 ,常曉以征伐、治國、安民之道,屢立奇功,備受器重。二十一年又隨成吉思汗徵西夏,諫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徵發殺戮,使貪暴之風稍斂。

窩闊臺汗即位後,耶律楚材倡立朝儀,勸親王察合臺(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禮,以尊汗權 。從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譽爲“社稷之臣” 。初執掌中原地區賦稅事宜,建議頒行《便宜一十八事》 ,設立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對改漢地爲牧場;建立賦稅制度,設置燕京等處十路徵收課稅所。窩闊臺汗三年(1231),任中書令(宰相)。此後,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製度 、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勸農桑、抑遊惰、省刑罰、薄賦斂、尚名節、斥縱橫、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困窮” 的政治主張。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殫精竭慮,創舉頗多。主要有保護農業,實行封建賦稅制度;改革政治體制,提拔重用儒臣;反對屠殺生命,保護百姓生命;禁止掠民爲驅,實行編戶制度;反對撲買課稅,禁止以權謀私;主張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經典。使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後的遊牧生活方式,採用漢族以儒教爲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使戰爭不斷的亂世轉爲和平的盛世,使先進的中原封建農業文明得以保存和繼續發展,也爲後來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

耶律楚材抑鬱而終:曾感慨“人生自古誰無死” 第2張

網絡配圖

耶律楚材還主張用孔孟之道作爲治國之民的原則,還用儒士來擔任各級官吏。耶律楚纔不愧爲“治天下匠”,爲蒙古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促進蒙古貴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人。蒙古人爲了紀念耶律楚材的功勞,專門爲他修建了祭祠,至今還保存在北京頤和園裏。

提起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相信大多數人會不假思索地想起文天祥,想起他面對蒙古人的威逼利誘,在生死麪前作出的震撼千古的回答——“留取丹心照汗青”。但鮮爲人知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最早並非出自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起碼,稍早一些的《嶧山書懷》詩中,就有該句。

嶧山,位於山東省鄒城市東南12公里處,“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中的“東山”,說的就是它,素有“岱南奇觀”之譽。歷代文人多有吟詠。田振鐸、劉玉平等人所編的《嶧山新志》(濟寧新聞出版局,1993年)中,收錄耶律楚材《嶧山書懷》詩二首,其一雲:“人生自古誰無死,最惱苦樂由他人!望極天涯路漫漫,才如江湖命如絲。賢愚千載知誰是?唯有流水自來去。忽聞鄒嶧仙境妙,踏破鐵鞋走天奇。”

耶律楚材,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生於金明昌元年(1190年),卒於乃馬真後三年(1244年)。在其逝世30多年後,文天祥始作《過零丁洋》,因而,耶律楚材的創作毫無疑問要早於文天祥。

耶律楚材抑鬱而終:曾感慨“人生自古誰無死” 第3張

網絡配圖

耶律楚材,家世複雜,其八世祖爲遼丹東王,父親耶律履官至金國尚書右丞(耶律履任右丞時,曾於承安五年,偕部下登嶧山,並題壁留念),而自己又投靠了滅掉金國的蒙古國,追隨成吉思汗平定四方,太宗時官至中書令。儘管他深受蒙古兩代君主的信任,政績卓著,且精通佛理,似乎並不畏懼死亡,但面對蒙古貴族的歧視和非議,仍深感“才如江湖命如絲”。登上父親曾經遊歷過的嶧山,他觸景生情,於是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最惱苦樂由他人”的感慨。1241年,太宗駕崩,第二年,乃馬真後稱制,耶律楚材不再被信任,兩年後抑鬱而終,享年五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