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一次舉國震驚的政治暗殺改變了白居易的一生

一次舉國震驚的政治暗殺改變了白居易的一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朝廷與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的戰爭進入第二年。憲宗李純一心想要結束藩鎮割據,恢復大唐的盛世輝煌,淮西鎮是他削藩的第一步。然而戰爭開始至今一直進展不順利,憲宗頭疼不已。

同樣是這一年,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也開始蠢蠢欲動。朝廷對淮西用兵讓他預感到憲宗的胃口絕對不止是淮西,而是所有割據的藩鎮,於是李師道也開始暗自準備對抗朝廷。他一方面祕密派人燒燬了朝廷設在河陰的錢糧倉庫,一方面又假惺惺的向朝廷表示忠心,支持朝廷討伐淮西的行動。

朝廷這一邊,軍事行動的挫折讓大臣分成了主戰派和主和派,雙方在朝堂上爭執不下。憲宗皇帝很惱火,他希望把戰爭進行到底,幸虧兩名宰相武元衡和裴度支持憲宗皇帝,爲削藩事宜積極籌劃,憲宗的決心也更加堅定。

 

一次舉國震驚的政治暗殺改變了白居易的一生
 

網絡配圖

   而這一年,大詩人白居易44歲,在長安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從他擔任左拾遺以來,就一直爲朝廷獻言獻策。他曾經爲兩淮百姓申請免賦稅,還曾因憲宗委派宦官出征而據理力爭。因爲白居易直言正諫,他在朝堂上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也爲他招來了不少政敵。

這一年,看似平靜的長安城,到處都是暗流涌動,波雲詭譎之下,所有的矛盾都在一次暗殺行動後爆發了。

7月的一個清晨,天還沒亮,長安城內靖安坊東門,宰相武元衡收拾停當準備上朝。隨從們牽來了他騎乘的馬匹,武元衡在隨從的攙扶下騎了上去。一行人剛剛出門,突然,暗中埋伏的一夥匪徒向他們射來一排暗箭。武元衡的隨從們當時就在驚叫中四散奔逃,只留下馬上不知所措的武元衡。匪徒一擁而上,拉着武元衡的坐騎走了十來步,就一把將他從馬上拽了下來,緊接着手起刀落,宰相身首異處,頭顱被匪徒帶走了。

殺了武元衡之後,這羣人直奔通化坊,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另一位宰相裴度。同樣的行動迅捷,一名匪徒上去一刀就砍中了裴度的腦袋,裴度當場躺在路旁的水溝裏,血流不止。幸虧此時,隨從王義一把抱住了一個匪徒,並且大呼救命,匪徒情急之下砍斷了王義的一支胳膊,倉皇逃遁。而裴度只是受了重傷,但是保住了性命。事後,匪徒還在官府衙門留下字條示威,上面寫着“毋急捕我,我先殺汝。”

事發之後,舉國駭然,兵部侍郎許孟容就說:"自古未有宰相橫屍路隅而盜不獲者,此朝廷之辱也!",敦促朝廷儘快追查兇手。於是長安城內頓時陷入一片肅殺,朝廷四處追捕兇手。歷經波折,最終查明,這些兇手的幕後主謀就是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他生怕憲宗把削藩的戰火燒到他頭上,於是使用恐怖手段刺殺兩位主戰的宰相,希望震懾住朝中其他主戰的官員,逼憲宗罷兵。

後來憲宗堅持用兵,李師道兵敗身死,這是後話,但是這次刺殺導致了另一個詭異的結果。就在武元衡被刺得消息傳到朝廷的時候,白居易第一個站出來,向憲宗上疏,請求皇帝立刻下旨,限期將刺客緝拿歸案,爲朝廷雪恥。

  

一次舉國震驚的政治暗殺改變了白居易的一生 第2張

網絡配圖

   按說這是非常正當的建議,然而非常蹊蹺的是,朝廷對白居易這封奏章的反應不是立即抓緊行動。當時另外兩位宰相張弘靖和韋貫之在朝堂上公開指責白居易的提議是超越職權的行爲,白居易身爲太子左贊善大夫,並非諫官,對朝廷大事指手畫腳是爲了搏出位。

緊接着,又有人指責白居易是個放浪形骸、不拘禮教的人,就在他母親因爲賞花而不慎落水淹死之後,白居易居然還寫了《賞花》和《新井》這樣的詩篇,指責白居易是個衣冠禽獸。這當然是無中生有,《賞花》和《新井》早在白母去世之前已經寫就,然而朝廷卻因此下令將白居易貶爲江州刺史。

這還不算完,朝廷剛把白居易貶爲江州刺史,中書舍人王涯又彈劾白居易,認爲他的行爲舉止根本不適合作爲一個郡的長官,於是朝廷追加處罰,將他貶爲江州司馬。

一連串的組合拳讓白居易根本無法招架,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一封要求朝廷緝拿兇手的正常朝奏居然給自己惹來這麼大的禍事。這其實就是宰相張弘靖和韋貫之在背後搞鬼。因爲武元衡當時主張削藩,而當時他與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矛盾是公開化的,因此武元衡遇害之初,朝廷上下一致認爲是王承宗主謀。張弘靖和韋貫之認爲,此時朝廷正在與吳元濟作戰,不適合再跟王承宗翻臉。而白居易主張大張旗鼓捉拿兇犯,跟這兩位宰相主張背道而馳,因此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

  

一次舉國震驚的政治暗殺改變了白居易的一生 第3張

網絡配圖

   另外,白居易在任左拾遺那幾年,對另外兩位宰相王鍔和吐突承璀都提出過彈劾,他們兩位更是恨不得將白居易清理出朝廷。於是在幾位宰相和其爪牙的聯合追擊下,白居易最終被貶爲江州司馬。

白居易從此心灰意冷,不再過問朝廷大事。從此開始醉心於佛學,流連於山水,終日與美女和美酒相伴,開始充分享受生活,名篇《琵琶行》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寫就的。當年那個敢言直諫的白居易不見了,中國歷史上又多了一個風流文人。就像《新唐書》所說:“既失志,能順適所遇,託浮屠生死說,若忘形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