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初“四大臣輔政”是誰?最後卻變成鰲拜獨大

清初“四大臣輔政”是誰?最後卻變成鰲拜獨大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鰲拜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清初“輔政四大臣”(下文簡稱“四大臣”)即索尼(赫舍里氏)、蘇克薩哈(葉赫納喇氏)、遏必隆(鈕祜祿氏)和鰲拜(瓜爾佳氏)。這四位是在順治皇帝駕崩之後,受命輔政年幼的康熙皇帝。

衆所周知,隨着時間的推移,“四大臣”之間角逐的結果是鰲拜一家獨大,把持朝政。明明是四人輔政爲何最後變成鰲拜獨大?其他三人都在幹什麼呢?我們就史實來分析一下原因。

清初“四大臣輔政”是誰?最後卻變成鰲拜獨大

一、臨時“拼湊”的“四大臣”

順治皇帝24歲英年早逝,這多少讓朝野上下,甚至是作爲母親的孝莊有些意料之外,準備工作不足,這在順治皇帝去世之後的一些文獻中可以看出一二,例如,順治皇帝的遺詔和罪己詔等都並非順治皇帝本意授權爲之,多是孝莊借大行皇帝之口而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就連皇帝接班人的選擇,也是孝莊定奪,年僅8歲的玄燁繼承大統,也就是康熙皇帝。8歲孩童當然沒有處理朝政之能力,儘管有人提出要孝莊垂簾聽政,但是孝莊可不是慈禧,並沒有同意,所以另選輔政之臣以成剛需。

輔政大臣是關係國本的大事,而且短時間內需要確立合適人選,任務就更加艱鉅了。因爲之前多爾袞以近枝親王身份攝政,把持朝政僭越皇位,導致他們母子差點噩運臨頭。爲避免類似事件重演,決定放棄以宗室爲輔政之臣的方案,而採用異姓大臣輔政。如此可以大大降低亂臣賊子的產生機率,爲兒皇帝之皇位加了幾份保險,同時也可以大大削弱宗室皇親的權力。

“四大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雖然達到了部分目的,但是有些倉促也有些唐突,爲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四大臣”本人就沒有多少準備。索尼得知自己首輔身份時,立刻上書說明自己的惶恐,生怕德不配位,雖說這裏有謙遜之意,但也是其心聲流露。

其次,人員結構“配置”失衡,不說別的,四大臣全部出自“上三旗”(即兩黃旗和正白旗),而其中兩黃旗又佔了三位,僅蘇克薩哈一人出身正白旗,顯然獨木難支,極容易被排擠。

最後,排名也有問題,之所以“四大臣”多出自兩黃旗,說白了兩黃旗人才是孝莊信任的身邊人,至於正白旗只是因爲多爾袞時期才“沾了光”成爲上三旗之一,但是蘇克薩哈排名僅次於索尼位居第二,雖說出於制約目的而爲之,但這也讓排名靠後的遏必隆和鰲拜心中不快,因此蘇克薩哈在二輔不上不下的位置上也很難受。

如前文所述,這“四大臣”輔政小組,建立之初就缺陷多多。實際上除了這“配置”缺陷之外,由來已久的滿洲八旗之間矛盾,也爲“四大臣”最終走向分裂而埋下伏筆。

清初“四大臣輔政”是誰?最後卻變成鰲拜獨大 第2張

二、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

我們都知道,大清王朝有一個特殊的組織架構,就是“八旗制度”,始創太祖努爾哈赤時代,長足發展於太宗皇太極時代,要不說這兩位是奠定大清王朝基業的偉人。

如前文提及,這八旗之間有“上”、“下”之分,直接之體現就是朝堂職位與社會地位之不同。但這八旗之“上”、“下”也經歷過多次轉變,從最初的努爾哈赤直屬的兩黃旗,到皇太極時代的“兩白換兩黃”以及收莽古爾泰正藍旗,再到多爾袞執政時期加強正白旗而削弱兩黃旗,最後歸政順治皇帝之後,確立以兩黃旗和正白旗爲上三旗。

簡言之,這期間各旗之間利益此消彼長,矛盾重重,尤以兩黃旗和正白旗之間矛盾最重。所以,蘇克薩哈與其他三位輔政大臣之間,有着歷史遺留下來的矛盾,並非以個人矛盾爲主。

此外,蘇克薩哈本人也有嚴重的歷史問題。蘇克薩哈原本是多爾袞之心腹,很受多爾袞賞識。但是多爾袞前腳剛死,他就跳出來揭發多爾袞生前“累累罪行”,成爲效忠順治皇帝馬首是瞻的清算多爾袞生前罪孽和清剿多爾袞餘黨的急先鋒,這對於素來以忠誠以準則的這幾位兩黃旗輔臣所不齒。

當年,太宗皇太極駕崩之時,是索尼、鰲拜等兩黃旗人,敢於在多爾袞面前亮刀才保住了太宗子嗣的皇位,與依靠賣主求榮的蘇克薩哈道義上就不在一個層次,尤其是鰲拜這樣剛毅武將出身之人,自然睥睨蘇克薩哈,儘管兩人之間還有着姻親關係。

從歷史方面分析,就註定了“四大臣”之間的不和諧。

清初“四大臣輔政”是誰?最後卻變成鰲拜獨大 第3張

三、從“四輔”變獨大乃勢之必然

關於這點,還得從“四大臣”排名說起。首輔索尼,資歷最老,從跟隨太祖努爾哈赤幹起,是絕對的實幹派,而另一位實幹派就是“四輔”鰲拜了,當然了,鰲拜也是有些背景的。

鰲拜,瓜爾佳氏,乃“後金五大臣”費英東之侄。注意,侄子和兒子是有很大差別的,兒子可以襲爵,侄子就難了。

相比之下,那兩位遏必隆和蘇克薩哈就是典型的官二代了,尤其是遏必隆,他的父親是同爲“後金五大臣”的額亦都,而母親是努爾哈赤第四女和碩公主穆庫什,這個背景絕對是在“四大臣”中“鶴立雞羣”。而蘇克薩哈的父親也是妻太祖之女爲額駙,萌蔭自然不在話下。

在出身背景最爲卑微的情況下,鰲拜能夠成爲輔政之臣之一,全是靠着一片赤膽忠心和超乎常人的戰鬥意志打出來的。據說鰲拜在臨了脫其上衣露出一身傷疤之時,對鰲拜恨之入骨的康熙皇帝都爲之動容,據說其中幾處傷疤是爲太宗皇太極擋“子彈”留下的。

此外,順治皇帝的繼位,鰲拜也是立下大功,爲此還一度遭受多爾袞的迫害。這些都是鰲拜爲大清王朝立下的不世之功,對愛新覺羅皇帝這一脈是有救命之恩的毋庸置疑之鐵證,所以論功勞和忠誠度鰲拜可以肩比索尼,但資歷不及,不敢超越,應該次之位居二輔。

以功績而論,你蘇克薩哈和遏必隆算個啥?這就是鰲拜的心態。

所以首輔索尼老死之後,鰲拜迅速脫穎而出,以兩黃旗利益爲道義,以孝莊信任爲靠山,開始對蘇克薩哈發起攻擊。蘇克薩哈本來就勢單力薄,再加之正白旗整體失勢和歷史遺留之不光彩問題,蘇克薩哈根本不是鰲拜對手,是節節敗退。

其他人心態就更加微妙了,遏必隆和鰲拜同爲鑲黃旗,鰲拜出手我坐收漁翁之利,何樂而不爲?所以他的態度十分曖昧。其他一些王公們,更是旁觀者心態,心想:宗室輔政不可靠,異姓大臣就不出權臣?還有一大部分人成爲鰲拜的附和者,爲之推波助瀾,宗室班布爾善就是其中之代表。

蘇克薩哈眼看招架不住,但他也並非束手就擒之人,決定以實際首輔之身份,來個“歸政皇帝”之請求,歸政皇帝就意味着“輔政大臣”這個臨時權力核心機構就得解散,這對於鰲拜來說,簡直就是釜底抽薪。

鰲拜爲了保住權力,快馬加鞭不顧一切地要給蘇克薩哈致命一擊。鰲拜不惜誣告陷害,網羅24款大罪告發蘇克薩哈及其子孫。

蘇克薩哈下場很悲慘,本人被處以極刑,成年子侄亦難逃被斬殺或流放之噩運。其實,蘇克薩哈的死,也是康熙皇帝迫於鰲拜以及兩黃旗之壓力,不得已而爲之,算是丟車保帥吧。鰲拜倒臺之後,康熙皇帝也對蘇克薩哈事件做了自我檢討,並且將其爵位還給了他的小兒子蘇常壽,也算是對蘇克薩哈一種補償吧。

肅清了政敵的鰲拜可謂是如日中天,位極人臣之巔。只可惜,身處政治漩渦之中的鰲拜,並不懂得政治遊戲之規則,所以最後他也難逃身敗名裂的結局。相比之下,那個老謀深算的索尼和看似“毫無政治立場”的“軟柿子”遏必隆就要聰明許多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