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嬴政:終生未立後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嬴政:終生未立後的千古一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封建帝王對立後都很重視。歷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終身未立皇后,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以致秦始皇陵園內一墓獨尊,而沒有皇后墓,成爲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紀)以後對於立後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始皇13歲即位到22歲親政,這中間有9年的時間,也正是古代男子娶妻的時間。即位3年,他便有資格立後,但前後9年都未立後。22歲到39歲的17年是其自己掌權、統一六國的時間,儘管國事繁忙,在後方立後也不費事。從39歲到50歲,秦始皇多在巡遊路上,但是立後以“母儀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時間。秦始皇在長達37年的統治期間,一直沒有立皇后,不是他來不及立,實際上是他自己不願意立。

秦始皇嬴政:終生未立後的千古一帝

網絡配圖

坐擁天下的秦始皇爲什麼不願意立皇后呢?

其一,和秦始皇的特殊出身有關。史載,秦始皇的母親趙姬行爲很不檢點,先是做投機商人呂不韋的小妾,懷孕兩個月(多數人認爲懷的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後,又被呂不韋獻給秦國的王孫子楚,子楚繼位後稱莊襄王,莊襄王死後,身爲太后的她仍經常與呂不韋重溫舊情。後來她又與嫪毐私通,並生下兩個兒子。母親的失檢行爲使他心理壓抑,性格變得極爲複雜,最後徹底爆發,殺了兩個私生子弟弟;將嫪毐五馬分屍,暴屍示衆;將其母趕出咸陽。

因母親帶來的心理陰影一直伴隨着秦始皇,而且由對母親的怨恨,發展和泛化成對一切女人的仇視,他對統一六國後收入後宮的衆多佳麗非常鄙視,痛恨她們拋棄亡國之辱而媚悅新主的行徑。

其二,立皇后的標準過高。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齊。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26個年頭,終於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也是中國封建制王朝的開始。

天下初定,39歲的秦始皇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一個稱號。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爲“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嬴政,認爲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採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而在其後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秦始皇嬴政:終生未立後的千古一帝 第2張

網絡配圖

“皇帝”稱謂的出現,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可見,秦始皇當時很自命不凡,自認功德超過了古代的聖賢——三皇五帝,對皇后的要求自然也就非常高了,於是左看右看,後宮佳麗中竟沒有一個人能符合他的標準。

其三,秦始皇志在天下。由於身世及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從小養成了刻薄、多疑的性格。一方面心氣極高,他連年征戰,橫掃六國,撫定四方,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另一方面他可能擔心立了皇后會對他有所掣肘,妨礙他實現遠大的理想。

其四,秦始皇是個工作狂,公務繁忙,整日埋頭工作,沒興趣考慮後宮的事情,以至於遲遲沒立皇后。他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當時的一石大概相當於現在的60斤。每天批閱這麼一大堆竹簡,工作量着實不小。

秦始皇嬴政:終生未立後的千古一帝 第3張

網絡配圖

其五,沉湎於長生不老的迷夢之中,無暇顧及後宮之事。衆所周知,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對方術、煉丹術等情有獨鍾,爲求長生延遲了立皇后之事。秦始皇曾四次巡視六國故地,其中三次都會見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長生不老之藥,還派徐福率領3000名童男童女赴東海神山求藥。徐福入海數年,哪裏找得到仙藥,又耗費巨大,他怕秦始皇發怒,於是謊稱可得仙藥,但是海上常有巨鮫出沒,無法靠近,請派神箭手用連弩射殺巨鮫。秦始皇便令人捕殺巨鮫,甚至想自己入海嘗試求仙。這種對長生不老夢想的濃厚興趣和孜孜追求,也轉移了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對其他事情的興趣,結果之一便是導致了立皇后這一大事被置之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