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權割據一方想過統一全國嗎?孫權最後的希望被陸遜阻止了!

孫權割據一方想過統一全國嗎?孫權最後的希望被陸遜阻止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割據一方想過統一全國嗎?孫權最後的希望被陸遜阻止了!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孫權,十八歲坐領江東,既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正統性,亦沒有皇室宗親身份加持的責任感,卻從未甘心偏安一隅。

如何依仗父兄留下的東吳基業,去完成全國的一統呢?

孫權割據一方想過統一全國嗎?孫權最後的希望被陸遜阻止了!

從公元200年孫策遇刺後傳位孫權,到公元252年孫權病逝,東吳的“一統方案”分爲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周瑜、魯肅等人最早提出,首先攻取西蜀、漢中,與馬超的西涼軍聯合攻魏國。《三國志·周瑜傳》裏,周瑜總結爲:

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周瑜在進攻西蜀之前於巴丘病逝,繼任者魯肅更是在與孫權初次見面時就提出了更爲系統的“兩分天下”理論,又稱《吳中對》,因爲當時孫權、魯肅二人正在榻上對飲,因此又稱《榻上策》,即東吳版本的《隆中對》,魯肅提出:

爲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競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在這份“兩分天下”的方案中,佔據荊州、西蜀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後來劉備軍事集團意外崛起,導致兩分天下的方案很難實施。孫權曾派呂蒙奪取荊州,卻險些引來曹丕趁虛而入,最終東吳不得不接受了蜀國的存在,放棄了《吳中對》的規劃,開啓了一統天下的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結盟蜀漢,瓜分魏國。

權乃參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爲界。《三國志·吳主傳》

孫權稱帝第一年,吳蜀兩國就制定盟約,規定如果魏國攻打蜀國,東吳則全力伐魏,反之若東吳受到魏國攻擊,蜀國則需要全力進攻魏國。

事實上,即便魏國不去進攻任何一方,吳蜀兩國亦會全力北伐。期間諸葛亮五次北伐,鞠躬盡瘁;孫權生前持續發動了四次合肥之戰,攻打長江以北。

然而四次北伐,東吳皆損兵折將。史書記載,第二次合肥之戰,孫權親征,10萬大軍被魏大將張遼800步卒所破。

孫權不得不認識到現實:東吳可憑藉水師自保,取魏則遙不可及。

蜀丞相諸葛亮病逝之後,孫權失去可靠盟友,分魏計劃破產。

志在一統中國的孫權,此刻心裏有了新的方案。

魏國優勢難以撼動,遼東成爲孫權希望

中國歷史上多次形成南北朝局勢,通常是北方吞併南方。很多客觀因素造成了這一情況:

比如氣候因素,南方士兵很難熬過北方的冬天,像1854-1855年北伐的太平軍戰士們,進攻保定時手都拔不出來了,凍傷成片,也就難免要敗了;

比如缺乏戰馬,東南方雖然產馬,卻因矮小不適合做戰馬(馬的身高從60 cm-200 cm),且戰馬多爲公馬、騸馬,難繁殖;曹魏政權牢牢控制戰馬,東吳難以獲取。這一情況延續千年,《遼史》載,與宋互市,馬不出境。

諸多因素下,東吳北伐屢屢失敗,難以撼動魏國的優勢。隨後發生了一件事,孫權認爲機會來了。

公元233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向東吳稱臣,孫權封他爲燕王,並且送給公孫淵珍寶、財物。《三國志·吳主傳》中,孫權開始打造運輸馬匹的船隻,等遼東獻戰馬,並南北夾擊魏國。

當時還是上大將軍的陸遜一句話道明孫權勾搭公孫淵的目的:

乃惜遼東之衆與馬,奈何欲捐江東萬安之本業。(《三國志·陸遜傳》)

233年公孫淵和孫權之間互遣使節,最少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諸葛亮病逝於公元234年,是孫權“吳蜀分魏”方案宣告破產的時候,對於滅魏和一統天下的渴望,讓孫權輕信了公孫淵。

隨後公孫淵做的事情,成爲孫權生平最大遺憾之一。

孫權割據一方想過統一全國嗎?孫權最後的希望被陸遜阻止了! 第2張

公孫淵背盟,孫權欲發兵,從海上進攻遼東

公孫淵之所以要投靠孫權,最初是爲了與其叔叔公孫恭爭權。公孫淵囚禁公孫恭之後,又害怕曹魏討伐,同時垂涎東吳送來的珍寶,於是誘斬吳使,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曹睿。

孫權大怒,準備從海路討伐公孫淵,一來報仇,二來獲取遼東,以作伐魏之用。孫權這個想法,被陸遜阻止了。

陸遜阻止的原因

陸遜阻止孫權從海路討伐公孫淵,提出了以下幾個理由:

1、孫權之前爲了獲得人口,派遣衛溫和諸葛直尋找亶州、崖州和朱崖(日本島、臺灣島和海南島),結果二人只找到了崖州。二人在那裏待了一年時間,只帶回少量土人,損失卻很大,孫權怒殺二人。

孫權割據一方想過統一全國嗎?孫權最後的希望被陸遜阻止了! 第3張

2、陸遜的統一方針是:經營東吳,勸課農桑,積蓄力量後,再去對抗曹魏。實際上,這是偏安的路線。

3、跨海千餘里,遠征遼東兇險難測。

淵憑險恃固,拘留大使,名馬不獻,實可讎忿。蠻夷猾夏,未染王化,鳥竄荒裔,拒逆王師,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勞萬乘汎輕越海,不慮其危而涉不測。(《三國志·陸遜傳》)

陸遜提出的第一個反對理由,並不能作爲胸懷天下之人退縮的理由,因爲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失敗,與第三次成與敗沒有必然聯繫。

陸遜的第二個理由,慢慢發展東吳農業和人口,對抗曹魏,這個方案則過於緩慢。東吳與曹魏之間的差距可能需要數百年彌補,孫權等得了嗎?

最終阻擋孫權跨海征討遼東的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遠洋的兇險。那麼這個理由是否成立呢,孫權究竟是否應該攻打公孫淵,陸遜的阻止究竟對不對?

東吳水軍實力強大,孫權理應嘗試向海洋要希望

蜀國滅亡於公元263年,東吳則滅亡於公元280年,期間相隔17年。《三國志.孫皓傳》記載,東吳滅亡時,晉朝繳獲了5000只戰船,水軍之強可見一斑!而這也恰恰是爲何蜀國滅亡之後,晉朝要籌備十數年時間才能夠滅吳。

《中外歷史對比年表》中記載,東吳大船的長度接近70米,高三層,可容納5000人。

東吳的水軍絕對不僅僅是長江上的水軍,歷史課本上學過,東吳三大造船中心侯官、臨海、番禺,即今天的福建福州、浙江台州和廣東廣州三個沿海城市。結合東吳尋找日本、臺灣島和海南島的行動,可以判斷東吳是具備不錯的航海能力的。

自然,即便是擁有了足夠的跨海作戰能力,風雲莫測的大海上依然危機四伏。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危機是相對的,難道在陸地上作戰就沒有風險嗎?

孫權割據一方想過統一全國嗎?孫權最後的希望被陸遜阻止了! 第4張

對於將一統天下爲志向的孫權來說,這種風險以及其損失,是否會超過一次合肥之戰這樣的陸地冒險呢?

美國軍事理論作家曾經分析了一場公元前200年的戰爭,迦太基統帥漢尼拔穿越直布羅陀海峽,橫跨歐洲,翻越阿爾卑斯山脈,實力強勁卻最終失敗。馬漢在《海權論》裏評價:

如果走的是海路,他出發時所率領的那60000名能征善戰的士兵,就不會損失掉33000人了。(《海權論》美,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著;歐陽瑾譯)

地理大發現時代,歐洲人跨越大洋甚至環球,所用的船隻也不過是帆船,三國時東吳的帆船已經有了許多橫渡千里大洋的經驗,遠征公孫淵的風險,並沒有想象的大。孫權和陸遜的退縮,更多是在於對未知的畏懼,即使這種風險可能比陸地上還要低。

孫權割據一方想過統一全國嗎?孫權最後的希望被陸遜阻止了! 第5張

從軍事上看,來自海上的進攻,時間、地點飄忽不定,地面難以防禦。清初海霹靂施琅多次從海上發動對清軍的偷襲,殺敵斬將,還能就地奪得補給。

綜上,如果孫權大膽踐行跨海徵遼東的想法,成功的機率相對地面北伐,是要較高的,屆時不僅可以獲得戰馬,實現拒南北夾擊魏國,還可以沿着曹魏海岸線對魏國直接攻擊。近代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已經開始稱霸海洋,其原理就在於此。

《三國志》中,一個帶領“三千徒衆”的海賊管承,曹操親征都難以殲滅,最後只得招安。

攻之既未易拔,雖勝,必傷吏民,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煩兵而定。(《三國志·何夔傳》)

如果是孫權大軍從來上來,魏國恐怕根本無法抵擋了。

自然,陸遜是農業文明中的佼佼者,阻攔孫權也是好意。不過對於“親射虎”的果敢孫郎來說,偏安難以接受,理想重於一切,遠征公孫淵,當是他生涯最後能夠一統中國的機會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