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梅毒還是天花?同治皇帝的死因慈禧根本不在乎

梅毒還是天花?同治皇帝的死因慈禧根本不在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封建時期,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皇帝是國家的象徵也是賴以維繫的最高統治者,所以每一位皇帝的生死都是牽動着一個王朝的運轉。而清代去世時最年輕的皇帝——同治,他的死因更是留下了諸多謎團。

根據清末在清朝擔任海關稅務的英國作家濮蘭德所著《慈禧外紀》記載,關於同治之死早在1873年就已經是“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樣對皇帝的死因進行討論是大逆不道的,但這卻並沒有阻擋人們對於這個話題的熱情。有趣的是,確實在第二年1874年,即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上疾大漸,崩於養心殿”同治皇帝死時只有十九歲。

而對於皇帝年紀輕輕就猝然而死的局面,朝堂鄉野,當時今日,都有很多的猜測,而讓人議論最多也是分歧最大的的觀點就是同治皇帝是死於梅毒還是天花?據《桃華聖解庵日記》記載,同治皇帝親政之後,對於國家大事和大臣的勸諫十分厭惡,再加上屬於青春期少年的不愛學習,喜歡玩樂,他就與宮中的年少太監越走越近。而這些太監爲了迎合皇帝就和他整日嬉戲,甚至還讓皇帝接觸了龍陽之好,和皇帝“日就裸脊”通俗點說就是白天不穿衣服,你懂的。

梅毒還是天花?同治皇帝的死因慈禧根本不在乎

網絡配圖

不但如此,《慈禧外紀》中還記載了同治皇帝在夜間和內務府的一些媚上的官員共同出入與北京南城的八大胡同等風月場所,所以常常在第二天早上回來召見軍機大臣時,宿醉未醒“言語失次,雜以南城微賤之事”。而其中最恐怖的記載是《梵天廬從錄》,其中說到由於同治皇帝殺了安德海,所以導致與慈禧母子失和,慈禧念及兒子喜愛男色,就給他選薦了許多年輕美貌的太監,供其淫樂。導致“薨之日,陽根已潰爛過半”。

而綜合以上所提出的各種各樣的性行爲事件,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些行爲都是不安全的,所以患上梅毒這種性病也是有可能的。可是其中卻有三點是存在疑問的。

第一,皇宮大內有着嚴格的門禁制度,出入必須憑藉腰牌,況且在天黑之後,皇宮的大門就不會再開啓,直到第二天早上。況且在古代皇帝出行陣仗極大,爲了安全起見微服私訪這種事想都不要想,皇帝又怎麼可能在晚上不漏風聲的出去嫖娼呢?

第二,清代宮中選取秀女和太監之時,都是有嚴格的健康檢查措施的,因爲要對帝王和后妃的健康負責,身懷梅毒的人肯定是不予選取的。但梅毒的潛伏期一般爲一般爲9到90天,也可能就是在這樣的潛伏期內有病毒攜帶者進入宮中。

第三,《梵天廬從錄》中也說了,關於同治的死因是“範肯堂聞之於李文忠者”,這條消息是道聽途說的,所以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哪有大臣能夠看到皇帝下體的呢。可是這個消息的來源“李文忠”也就是李鴻章,又與清宮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又肯定不會是空穴來風。

既然梅毒之說有待商榷,那麼天花的說法可信度有多少呢?據《清史稿·穆宗本紀》記載,在同治皇帝是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去世的,就在當年九月份,同治皇帝三次在“晾鷹臺”舉行圍獵、閱兵以及觀看王公大臣騎射。這說明皇帝此時無論是精神還是身體都是沒有出現問題的。但是從己亥日開始“上不豫,命李鴻藻代閱奏章”,緊接着十月三十日就開始有太醫爲皇帝按照天花的病症治療了。

梅毒還是天花?同治皇帝的死因慈禧根本不在乎 第2張

網絡配圖

剛開始病情是有好轉的,但是到了十一月初七開始皇帝的病情就已經開始惡化,此後再也沒有好轉的跡象,直到十二月初五駕崩於養心殿。在晚清名臣翁同龢的日記中也曾記載在十一月初八這天,同治皇帝曾讓大臣們觀看他臉上和胳膊上的天花,翁同龢在這裏寫到“花極稠密”說明皇帝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而根據清代的《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記載的結果,在1979年北京的醫學專家對此進行了細緻的討論,最後得出的結果是同治皇帝死於天花後期餘毒所致的走馬牙疳,體內熱毒所致皇帝而死。

可是就是這樣言之鑿鑿的論斷,在經過仔細推敲之後依舊存在種種疑團。

第一,天花的發病時間。根據美國唐納德·霍普金斯所著《天國之花:瘟疫的文化史》記載,天花病毒在經歷潛伏期,通過人體發病之後,死亡情形常發生在發病後1或2周內,而同治皇帝竟然病發後一月有餘纔去世,很明顯這與天花的致死時間是不同的。

第二,走馬牙疳其實就是指牙齦紅腫,潰爛疼痛,流腐臭膿血等一些口腔疾病,而“走馬”只不過是形容發病的極速,而這種病在中國民間尚有許多有效的治療方法,爲什麼堂堂太醫卻連這樣的病都治不好呢?

第三,天花出痘會引發的潰爛和瘡口,可是梅毒的後期一樣會出現皮膚皰疹和潰爛,對於一般的人來說是分辨不清楚的,所以《翁同龢日記》記載了皇帝的症狀,但卻並不能清晰地分辨病情。

梅毒還是天花?同治皇帝的死因慈禧根本不在乎 第3張

網絡配圖

既然梅毒之說存在疑問,天花的症狀與治療又存在瑕疵,那麼爲什麼官方和民間會各執一詞呢?其實仔細想想,雙方各執一詞也是對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於對維護皇家威嚴的需要,朝廷自然是不會承認梅毒之說,而在家天下的大環境中,同治皇帝得病時,沒有請母后慈禧幫助掌控朝政,而是讓李鴻藻代爲閱覽奏章,母子間是不是真的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呢?何況更有可能是慈禧效仿武則天殺太子李賢的故事,來讓自己二度垂簾呢?

而且對於這些百姓來說,野史對於他們的吸引力更大,在嚴苛的制度與統治之下,他們需要對權貴的調笑,來達到自己的平衡,就像是蘇聯時期的政治笑話一樣。況且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後來有心人的口中,腐敗沒落的晚清,皇帝是否也應該是不作爲,甚至是死在梅毒之下的昏君呢?而不管是出於慈禧或是外界的輿論需要,他們雖然關心同治皇帝的真正死因,但皇帝的死在新皇登基之後就已經變得不重要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