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粲身爲建安七子之首 受賞識卻不投奔劉備

王粲身爲建安七子之首 受賞識卻不投奔劉備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爲著名學者蔡邕所賞識。初平二年(192年),因關中騷亂,前往荊州依靠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鬱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不久,劉表病逝,其子劉琮舉州投降,王粲也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內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國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隨曹操南征孫權,於北還途中病逝,終年四十一歲。

王粲因爲身材矮小,貌不驚人,常爲以貌取人者所鄙視。漢獻帝西遷,王粲隨着到了長安,因爲他學識淵博,很受大學者、左中郎將蔡邕的賞識。

王粲身爲建安七子之首 受賞識卻不投奔劉備

王粲系東漢“建安七子”之首。父祖都是士族名流。17歲時逃往荊州依託劉表,後爲曹操所重用,官居“侍中”。著作以詩賦見長,著有《王侍中》《七哀詩》《登樓賦》等,遊子與思鄉感情較重,情調低沉。有些作品深刻反映了軍閥混戰和社會苦難。

王粲有一次和友人同行,停下來讀路邊碑文,友人問他能背誦嗎?王粲說:“可以。”當即表演,一字不差。又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被人碰亂了,王粲憑著記憶,把棋子重新擺好。下棋的人不信,以爲他亂排,用手巾帕蓋在棋盤上,請王粲在另一個棋盤上重擺一遍。王粲擺出來後,一模一樣,一個子都沒錯,令人驚歎。

當時,蔡邕名重一時,來訪者絡繹不絕,每日車騎填巷,賓客盈門。一天聽說王粲來訪,蔡邕急着前去迎接,把鞋子都穿倒了。大家都在猜想,不知是來了個什麼有名人物?及至王粲登堂,不過是一個身體瘦弱的少年。滿座賓客,無不驚愕。

蔡邕卻熱情地向大家介紹說:“這是王公(指王粲祖父王暢,位列三公)之孫,有了不起的學問,我趕不上他啊!”又指著自家的藏書說:“我家裏的這些書籍文章,全都準備給他。”對王粲可謂推崇備至。

後來爲避李催、郭汜之亂,王粲流寓荊州,只因其貌不揚,而遭到劉表冷遇,鬱郁不得其志。直到歸附曹操,官拜侍中以後,他的才能才得以施展。

王粲身爲建安七子之首 受賞識卻不投奔劉備 第2張

蔡邕和曹操,可謂識才之俊傑呀!

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高於其他六人。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哀思表現在作品上,其代表就是《七哀詩》與《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王粲《七哀詩》說:“……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南登灞陵岸,同首望長安,悟彼林下泉,喟然心碎肝。(或作“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把在亂世的經歷見聞,融入於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王粲(177-217),字促宣,山陽郡高平縣(今任城區)人,系東漢“建安七子”之首。父祖都是士族名流。17歲時逃往荊州依託劉表,後爲曹操所重用,官居“侍中”。著作以詩賦見長,著有《王侍中》《七哀詩》《登樓賦》等,遊子與思鄉感情較重,情調低沉。有些作品深刻反映了軍閥混戰和社會苦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