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和尚拿着朝廷的錢愛給誰給誰 朱棣竟一概不問

和尚拿着朝廷的錢愛給誰給誰 朱棣竟一概不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經過元末的戰亂以後,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隨後明政府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人口的普查和土地的清丈工作,並在這個基礎上編制了黃冊和與黃冊有聯繫的魚鱗圖冊。

所謂黃冊,就是全國戶口的總清冊。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令全國各府縣編制黃冊,方法是以110戶爲裏,每裏之中推選丁糧多的地主十人爲里長,其餘一百戶分編爲十甲,十甲編定爲次序,輪流應役。

和尚拿着朝廷的錢愛給誰給誰 朱棣竟一概不問

網絡配圖

甲中男子年滿16歲的爲成丁,成丁就須服役,至60歲才免。在每個十年裏,各甲輪一次,爲一週期。這樣,每甲在十年之內只須服役一年,其餘九年休息,應役之年叫“見(現)年”,不應役的年份叫“排年”。

裏是鄉村的編制,城鎮中編爲一冊,冊中載明各戶的姓名、籍貫、丁口、年齡、田宅產業等。其中一冊分爲兩份,一份留本里存底,一份上繳州縣。州縣彙總各里之冊,製成本州縣總冊,亦是兩份,一份上繳到府,一份留存本縣。

這樣,各級政府如法複製,府繳布政使,各布政使再繳到戶部,因爲布政使呈報戶部的冊必須用黃紙做封面,所以稱之爲黃冊。

全國的黃冊集中到京師後,收藏於後湖黃冊庫中。後湖,就是著名的南京玄武湖。明政府在湖中心的幾個小島上建有幾個專門性的檔案館,用以貯藏黃冊及其他重要檔案文件。

和尚拿着朝廷的錢愛給誰給誰 朱棣竟一概不問 第2張

網絡配圖

明朝統治者認爲後湖四面環水,可以避免火災,而且這些湖心小島與外界聯繫少,檔案的保管不易受外面的干擾,是個收藏檔案文件的好地方,所以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黃冊庫還是保留在後湖。明朝二百多年中歷次所造黃冊都送來這裏保管,後來的魚鱗圖冊也存放於此處。

黃冊是明政府徵派徭役的依據,有了它,封建政府便控制了全國的人口戶數,掌握了土地的佔有狀況,憑着它向老百姓強徵勞役,攤派賦稅。爲了防止由於人口、地權的變化所引起的賦役負擔的不均,明政府規定每十年調查一次戶口產業,重新更制一次黃冊,叫做“大造”。

一種與黃冊有直接關係的冊籍是魚鱗圖冊。爲了確切掌握土地佔有情況,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國子監學生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以交賦糧一萬石的區域爲一區,把這一區裏所有耕地編爲一冊。

冊中畫上各田地的方圓形狀,編上號碼,寫明四至、面積和田主姓名,並註明土地的性質、等級。這樣,翻開冊籍,只見土地圖形重重疊疊,狀如魚鱗,所以叫做魚鱗圖冊。魚鱗圖冊是全國土地的總清冊。

和尚拿着朝廷的錢愛給誰給誰 朱棣竟一概不問 第3張

網絡配圖

黃冊以戶口爲主,魚鱗圖冊以土地爲綱,兩側互爲補充。明朝統治者稱這兩冊起着一經一緯的作用,的確,這兩冊如一經一緯地編製成一張大網,把勞動人民網羅其中,受統治階級的奴役和榨取。

不過到了明朝後期,隨着土地兼併和人口隱匿的嚴重化,黃冊和魚鱗圖冊完全喪失了作用,成爲了一迭廢紙。清朝初年,發現有的地方已經預製好了崇禎二十四年的黃冊(明朝在崇禎十七年就亡了),真是荒謬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