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的天堂:痛恨貪污、小農穩定、道德維繫

朱元璋的天堂:痛恨貪污、小農穩定、道德維繫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缺乏想像力的皇帝了,從來沒有人圍繞着他而編造過什麼香軟情濃的緋聞軼事。但同時,朱元璋恐怕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爲大膽的皇帝了,沒有誰曾像他那樣,試圖以一己之力,去改造整個社會。

英文的“Utopia”,音譯過來就是“烏托邦”。它本是空想社會主義學者莫爾代表作的書名。莫爾在書裏描繪了一個幸福、美好、自足的理想世界。從此“烏托邦”也就成了“理想國”的另一個同義詞。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肯定沒有讀過莫爾的大作。但這並不妨礙他對一個理想國的孜孜追求。與中國歷史上其他皇帝的出身不同,朱元璋從底層爬上來的過程中,吃了太多的苦,見過太多的黑暗面,這或許成了他日後改造社會的強大動力。

 極端痛恨貪污

那些流浪的歲月,乞丐的經歷,還有和尚的生涯,應該是朱元璋對原有社會體制充滿了敵意的主要原因。他的父母兄弟在短短一個月之內全部死亡殆盡,那種人世間難以描述的慘痛,恐非常人所能理解。所以,即使事情已經過去了許多年,每每想起父母的慘死,朱元璋仍忍不住想要去尋找出一個兇手。

這個兇手,他在許多次與臣僚們的談話裏都提到過。他不止一次地總結元朝滅亡的原因,他不止一次地重複過那兩個字:貪污。

所以,朱元璋頒佈了有史以來最爲嚴苛的針對貪污的法令。許多年以後,海瑞還在給皇帝的奏章裏無限緬懷這些法令,他認爲在他那個貪污橫行的世界裏,只有恢復太祖皇帝貪污八十貫錢就立即絞死的酷刑,以及恢復對官員們貪污的剝皮實草的酷刑,才能讓這個世界乾淨一些。

朱元璋的天堂:痛恨貪污、小農穩定、道德維繫

網絡配圖

所謂的剝皮實草,其實是朱元璋爲了爲了增加對官員們的震懾力度,特意制定的一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駭人聽聞的酷刑:他下令在各地縣衙前面都設立設置一個土地祠,縣裏如果出現貪污的官員,就將他們處死,然後把他們的皮剝下來,掛在土地祠內,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供衆人蔘觀。也有一種說法,這個塞上稻草的人皮草人,不是掛在土地廟裏,而是掛在各縣衙的大堂上面。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朱元璋的老部下朱亮祖。作爲明朝的開國大將,朱亮祖倚仗自己的功勳,貪贓枉法,肆無忌憚。朱元璋將他處死後,就曾下令將他的皮剝下來做成稻草人,懸掛於鬧市之中。

朱元璋在處理貪官方面是絕不手軟的。他從來不害怕殺貪官殺得太多。好幾件大案,每每牽連上萬官員。有人勸他留點情,不要把天下官員全殺光了,到時候就沒人替他管理國家了。朱元璋毫不爲意,回答說:“官還怕沒有人做麼?”到最後真的殺得太多、關的太多,許多縣裏都沒了官員主事,朱元璋仍然拒不妥協,他下令把那些關押在牢獄裏的前縣令們拉出來,繼續發揮“餘熱”,到大堂上去處理糾紛。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也就出現了:一個戴着鐐銬的縣令,坐在一具人皮草偶下面,審問着幾個戴着鐐銬的百姓。

朱元璋對待貪官污吏的態度,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嚴厲。最後,他終於創造出一個以往統治者從來都沒有想到過得方法——他下令,普通百姓只要發現了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們綁起來,送到京城治罪。任何人都不許阻攔,否則俺老朱就殺他全家。

對小農情有獨鍾

也許是自己本來就出身小農的緣故,朱元璋的一生,始終都對一個完全由大量小農組成的靜態社會嚮往不已。

追究這種愛好,除了“階級感情”之外,另一點也不能忽略:小農出身的朱元璋,應該最爲了解小農在一個社會當中的脆弱性,他們很難經得起任何社會波動的衝擊。朱家當年就是在這種社會波動中由自耕農而佃農,由佃農而終於幾乎全部餓死的。所以,小農應該是一個社會當中,最厭惡社會波動的羣體了。而一個由這種社會波動的厭惡者所組成的社會,它的穩定性自然是極高的。

朱元璋希望自己的朝代能夠留創千秋萬代,自然會對這些波動厭惡者羣體情有獨鍾。

所以,在左手打擊貪官污吏的同時,朱元璋右手着力打擊的目標,則是富商和地主。他並不想創造一個均貧富的新世界,但他拒絕在自己的國家裏出現大幅度的貧富分化,因爲那將意味着大量的小農失去家園,失去厭惡社會波動的特性,而轉變爲對社會波動具有狂熱追求的流民,曾經作過很長時間流民的朱元璋,對此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

所以,朱元璋成了中國歷史上最仇富、最歧視商人的皇帝。他認爲,只有那些實實在在生產糧食和棉花的勞動纔是勞動,那些商人們整日遊手好閒,從來不生產任何產品,卻過着奢華的生活,顯然,是社會的寄生蟲。商人們成了被朱元璋首先從自己的國度裏清除掉的羣體。江南鉅富沈萬三的傳說,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爐了。

朱元璋的天堂:痛恨貪污、小農穩定、道德維繫 第2張

網絡配圖

據傳說,朱元璋做皇帝后,沈萬三屢次向朱元璋捐獻資財,甚至出資修築了從洪武門到西水門的城牆。但結果沈萬三還是被抄了家,併發配雲南。沈萬三的許多故事真假難辨,但這些故事所構築的那個背景——一個仇富的皇帝坐在南京城裏,則是完全沒有錯誤的。爲了貶抑商人,洪武十四年,朱元璋還特意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四種衣料,而商人卻只能穿絹、布兩種料子的衣服——當然,朱元璋可能沒有考慮到,前者有權利穿,但卻穿不起,後者沒權利穿,但卻都爛在了箱底。同樣,商人科舉、做官,都受到種種的刁難。

 推崇鄉村道德自治

在中國歷史上,朱元璋是第一個對改造自己的人民產生了莫大興趣的皇帝。對上層社會採取嚴厲打擊措施的朱元璋,卻對底層民衆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友善。這可能和他的上下分治的施政方針有關,在上層,他大量採用法家的冰冷的法律以及鐵血解決問題,而對下層,他卻始終試圖以儒家的溫情的道德秩序,來建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靜態農業社會。

在建國之後不久,朱元璋就推行了以村爲單位的裏甲制度。這項制度的核心內容,是提倡村民利用心中樸素的儒家道德意識,實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其實有些類似於村民自治。里長由村民推選德高望重的長者來擔任,然後里長憑藉自己的道德榜樣,也就是道德制高點所賦予的權力,來仲裁本地所發生的財產、婚姻、爭鬥等糾紛,並負責向村民們及時傳達朝廷的指示精神。

朱元璋在《大誥》裏面規定:每個村子都應該定期舉行村民大會,大家集中在一起來討論村務,表揚一下近期行爲高尚的村民,號召大家向其學習。德高望重的里長,有責任向村民進行道德訓示,並對那些行爲不檢的村民進行斥責和處罰,如果這些人屢教不改,就會以“頑民”的名義向朝廷申請將其充軍。朱元璋後來舉行“全國人民讀《大誥》運動”,就是利用了這一自治渠道,遴選出了一大批“學習《大誥》先進分子”,朱元璋在南京城裏親切接見了他們;也揪出了一大批“抵制《大誥》的壞分子”,朱元璋把他們統統流放到了邊遠地區。

內斂的軍隊

朱元璋的天堂:痛恨貪污、小農穩定、道德維繫 第3張

網絡配圖

朱元璋熟悉小農的靜態本性,所以他始終致力於不讓許多外部因素去迫使小農離開土地,而轉化爲流民。打擊貪官和富商都是出於這個目的。

改革軍隊,在某種程度上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因爲除了官員和地主,供養軍隊也是小農們的一項重大負擔。如宋朝的軍費開支,就一度佔到過國家財政收入的半數以上。軍隊是國家的基石,當然不可能取消,所以,建立一支內斂的的軍隊,自然就成了朱元璋致力追求的一個目標。

所謂內斂,有兩層意思。一是經濟上的自給自足;二是在對外關係上的保守態度。

明朝建立時統計,全國總人口爲6050萬,而兵員總數爲200萬,平均30個百姓養一個兵,這在百廢待興的明朝,無疑是一個很重的負擔。所以,朱元璋決定全國各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實行軍民分籍,實施“衛所制”。所謂“衛所制”,其實就是軍屯,朱元璋希望政府能夠做到以軍養軍,軍費開支不再從財政開支中撥付。他把衛所周圍的土地收歸國有,也就是“官田”,要求各衛所都要從事屯種。具體規定則是:邊疆地區,十分之三的部隊守城,十分之七的部隊屯種;內地則是十分之二守城,十分之八屯種。屯種的士兵每人分給田地50畝,動員軍戶全家共同耕種,配備耕牛、農具,教種植技術,徵收租稅。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