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代將領常遇春爲何戰爭勝利後非要屠城殺降?

明代將領常遇春爲何戰爭勝利後非要屠城殺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名將常遇春英年早逝,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衆說紛紜,有人認爲,常遇春的早逝是一種天譴與報應。雖說這種因果論不能全然讓人信服,但常遇春的殺降與屠城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明代將領常遇春爲何戰爭勝利後非要屠城殺降?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元至正十八年九月,常遇春與陳友諒大戰,活埋投降士兵4000人。洪武元年,常遇春收取泰州後屠城。帶病北上滅元時,下令將魯中重鎮濰縣的全部元軍及大部分城內居民殺死,又在北伐時,東昌屠城,城內和附近村莊幾近斷絕人煙。1369年,征討平饒,血腥屠城。如此行徑在常遇春行軍途中大量發生,不勝枚舉。常遇春殺降屠城也成爲人所周知的一件事,連朱元璋也常常叮囑他不要嗜殺。古語言之,殺降不詳。然而一代名將卻爲何對“殺降屠城”情有獨鍾?一方面,對於放棄自己陣營轉而投靠自己的士卒,常遇春的心中有一種疑慮,認爲可能是詐降。爲了免除後患,便一氣殺死。此外,某些城池久攻不下,損失了常遇春大量的士兵,也極大的激怒了常遇春,破城之時便是泄憤之時。還有一種說法是,降兵亦要大量糧草養活,且收服不易,爲了不給敵人留下翻盤的機會,常遇春選擇將降兵殺掉。不過即使身後白骨累累,也不能否定常遇春的赫赫戰功,他永遠是亂世用兵如神的一代名將,是朱元璋忠心耿耿的左膀右臂,亦是明朝軍功卓卓的開國功臣。

常遇春殺降

中國歷史上有個說法“殺降者不祥”,這句話大抵意思是,兩軍交戰時,如果勝負已經區分出來,對於繳械投降之人,應該不能殺害。如果進行屠城,那這就是不仁不義的舉動,將會遭到譴責。縱觀歷史上,喜歡殺降屠城之人,往往都沒有一個善終的下場。  

明代將領常遇春爲何戰爭勝利後非要屠城殺降?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員猛將,跟隨朱元璋征戰南北,是明朝的開國元勳之一。常遇春攻下一座城池後,他就要進行殺降屠城,爲這事,朱元璋曾教訓過他,但是常遇春屢禁不止。

據說,常遇春在睡夢中,想起了自己小時候悲慘的生活,於是便下令屠城。等他從夢中醒來,發現士兵都不在帳營中,便問身邊的侍衛,士兵們身在何處?侍衛告訴他說,將軍命令屠城,戰士們得令後,便開始執行命令了。常遇春聽後,連忙收回兵令,可是士兵們已經殺了很多人,血流20多裏。

朱元璋先後打敗了陳友諒等人的軍隊,統一了江南地區。便派遣徐達和常遇春帶兵北上,剿滅元軍,常遇春進入青島途中,包圍了濰縣城,因爲城內的元兵誓死抵抗,使常遇春軍隊花費了很多時間,常遇春部下在這次鬥爭中損傷慘重,但是最後還是攻下了縣城。常遇春十分惱怒,便下令屠城,將濰縣城內的居民和元兵全部都殺死。

朱元璋曾勸說常遇春,攻下了城池,得到了土地,但是沒有百姓的話,空城有何用?但是朱元璋並沒有讓常遇春改掉這一毛病。

後來,常遇春暴病而亡,享年四十歲。

常遇春是回族嗎

常遇春,明代著名將領。一直以來,常遇春的民族屬性都是衆人討論的對象。有人說常遇春是回族,是從東亞遷過來的穆斯林的後裔,之所以有很多人這樣說,也因爲常遇春的後代中有很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教徒。在北京常營回族鄉,有家譜爲證。  

明代將領常遇春爲何戰爭勝利後非要屠城殺降?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正史從未提及常遇春的回族身份。常遇春出身於安徽懷遠縣,祖籍浙江台州地區。在朱元璋率兵攻佔和州時,投奔朱元璋,後跟隨朱元璋征討天下。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常遇春是漢族的可能性更大。據瞭解,在常遇春的出身地安徽懷遠有一本常氏族譜,上面記錄着常遇春、兒子常升、孫子常繼祖等人,具有較高的可信度。此外,常遇春死後葬於南京太平門外紫金山地區,碑上鐫刻"明故世祖開平王遇春常公之墓"。常遇春墓葬的方式完全按照漢族的禮儀進行厚葬,並未按照伊斯蘭教穆斯林的禮葬的方式進行安葬,從這個角度也可證明常遇春是漢族人。此外,常遇春的後裔中,有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但大多數人是不信奉的。據瞭解,常遇春的後代遍佈雲南、四川、廣西、江蘇、山東、山西、陝西、安徽等地,其中信奉伊斯蘭教的可能僅有十分之一左右,因爲少部分的後代信奉伊斯蘭教便斷定常遇春是回族,確實沒有什麼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