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盤點:影響中國版圖的十大開疆帝王

盤點:影響中國版圖的十大開疆帝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開疆帝王和一般的帝王有所區別,他們更容易被世人牢記。也正是因爲他們,纔有了今日中國如此遼闊的土地,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影響中國版圖的十大開疆帝王,看看哪些帝王上榜。

  1、武丁

  朝代:商朝

  商代國王。後世稱作高宗。傳說名昭,爲盤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時,武丁曾在外行役,與“小人”一起勞作,因而較瞭解“稼穡之艱難”。他即王位後,提拔傅說執政。傅說原爲刑徒,被武丁發現,加以重用。武丁還任用甘盤爲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鞏固統治,增強國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記。殷本紀》稱:“武丁修政行德,殷道復興。”由於武丁將商王朝推向極盛,被稱作“中興之王”。後人又稱之爲武丁大帝。

  武丁在位期間,不斷向南面的虎方、東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進行大規模征伐。其中對對方作戰動員的兵力,有時三千,有時甚至達五千;對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據殷墟卜辭記載,武丁的配偶婦好還親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辭中還有許多“獲羌”、“用羌”的記載,即抓獲了羌人的俘虜並用作人祭的犧牲,且數字驚人。

  武丁向四方連年用兵,征服了周圍的許多小方國。這些征伐戰爭,爲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廣大疆域,奠定了基礎。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後,由其子祖庚繼承王位。

盤點:影響中國版圖的十大開疆帝王

網絡配圖

  2、秦始皇

  朝代:秦朝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國家–秦朝。

  3、漢武帝

  朝代:西漢

  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那一時期亦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峯。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爲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漢武帝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高祖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奴正式宣戰,先後派衛青、霍去病徵伐,解除了匈奴威脅,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擴張了西域版圖,將匈奴置於被動稱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4、隋煬帝

  朝代:隋朝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韋雲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裏處,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強大。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派軍滅了吐谷渾。開拓疆域數千裏,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並實行郡縣制度管理。使之歸入中國統治之下。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爲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谷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盡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只有隋煬帝一人。隋煬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爲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是千古名君纔能有的功績。爲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盛大的萬國博覽會。這是舉世創舉。

  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佔婆(今越南地區)、及臺灣等地。此外隋朝還把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並在和東突厥的戰鬥中取得勝利。這也爲以後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有些現代學者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比唐朝大。

  5、唐太宗

  朝代: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臺市隆堯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爲帝后,積極聽取羣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爲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爲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盤點:影響中國版圖的十大開疆帝王 第2張

網絡配圖

  6、唐高宗

  朝代:唐朝

  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鉢羅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鉢羅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至顯慶二年(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鉢羅奔石國(今前蘇聯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部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置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當時朝鮮半島分成三國: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六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高宗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年),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破平壤,滅亡高句麗。此時唐朝版圖達到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到中亞的鹹海和波斯東北部,北包貝加爾湖。

  670-676年,爲爭奪對百濟和高句麗故地的統治權,唐朝和新羅爆發戰爭。唐朝由於受西北吐蕃局勢的影響而對朝鮮半島採取退守政策,唐朝新羅最終以大同江爲界。東突厥在唐太宗時期本來已經被滅,唐高宗在位時期突厥復興,調露元年(679年)十月,單于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爲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長響應他們,部衆共達數十萬人,和唐朝重新爆發了戰爭,雙方互有勝敗,此後突厥脫離了唐朝中央政府的控制。到唐高宗去世時,唐朝疆域有所收縮。

  7、唐玄宗

  朝代:唐朝

  李隆基,即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公元685-762年),因爲諡號突出一個“明”字,又稱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他開創了唐朝的鼎盛時期,但從他開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從安史之亂開始,唐朝逐漸衰落下去。

  唐玄宗採取了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佈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僕卿王毛仲爲內外閒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另外,爲徹底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命令擴充屯田範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準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8、成吉思汗

  朝代:元朝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成吉思汗,廟號元太祖,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世界歷史上最偉大和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被推舉爲蒙古帝國的大汗,統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西亞、中歐的黑海海濱。

  在鐵木真努力下,其部族再次強大。塔塔兒部首領蔑兀真笑裏徒反抗金朝,金朝大將軍完顏襄約克烈部王罕和鐵木真聯合出兵進攻塔塔兒,塔塔兒部大敗,蔑兀真笑裏徒被殺。鐵木真遂被金朝封爲“札兀忽裏”,即部落官。1201年,鐵木真聯合王罕,擊敗札木合部。並於次年全殲殘餘的塔塔兒人,憶起少年時幾遭塔塔兒所害,遂將多名塔塔兒士兵下鍋油炸,手法殘忍震驚蒙古諸部族。

  1203年,王罕將鐵木真收爲長子,導致桑昆跟鐵木真仇恨,札木合鼓動桑昆聯合王罕夾擊鐵木真。這是鐵木真經歷的最爲慘烈的一仗,他的軍隊只剩下4千6百餘人。他逃到貝爾湖以東才避過一劫。並在當年秋天突襲王罕駐地,三天後完全消滅克烈部。王罕逃到鄂爾渾河畔之後被乃蠻人殺死。而其子桑昆則逃到庫車,被當地人殺死。1206年,札木合被叛變的將領送到鐵木真之手,札木合請死,鐵木真殺了他。爾後,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的衆部族。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並得到了“成吉思汗”(蒙古語意爲宇宙的大汗)的封號,這是蒙古帝國的開始。成吉思汗遂頒佈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應用範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貴族民主爲基礎的蒙古貴族共和政體制度。

  蒙古人開始擴張版圖,三次入侵西夏,逼使西夏向蒙古求和,然後進攻金國,在1211年的野狐嶺會戰大破四十萬金軍,1214年金遷都汴京,蒙古軍在次年攻陷中都,金國在黃河以北之地陸續失守。正當金國危在旦夕時,中亞的花剌子模與蒙古結怨,成吉思汗急於報仇,在1219年親率蒙古主力西征,金得以苟安一時。成吉思汗在西征時,先後消滅了西遼、花剌子模及許多國家,又派速不臺率領蒙古軍向欽察草原擴張。

盤點:影響中國版圖的十大開疆帝王 第3張

網絡配圖

  9、明太祖

  朝代: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漢族,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鍾離太平鄉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龍鳳七年(1361)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朱元璋統治時期被稱爲“洪武之治”。葬於明孝陵。

  10、康熙帝

  朝代:清朝

  愛新覺羅·玄燁(1654.5.4-1722.12.20),清聖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帝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死後葬於清東陵之景陵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康熙認爲:“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衆志成城者是也”(《清聖祖實錄》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爲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遏制了沙俄的擴張,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武力平定割據臺灣的鄭氏家族,使臺灣迴歸;康熙還親征新疆準噶爾,擊敗噶爾丹,使蒙古土爾扈特臣服清朝。

  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臺灣、鳳山、諸羅),隸福建省,並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統一管理下,臺灣與大陸的關係更加密切。

  以上就是影響中國版圖的十大開疆帝王,因爲他們,我們纔有了今日如此遼闊的土地,歷史不會忘記他們,我們更當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