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諸葛孔明爲什麼多次北伐均未獲成功?

揭祕諸葛孔明爲什麼多次北伐均未獲成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壽在“表”裏說,諸葛亮“少有逸羣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他不僅榮膺劉備的三顧,也深受孫權的“敬重”。到了劉備死後,後主繼位。諸葛亮綜攬軍政,“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辦到了“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

揭祕諸葛孔明爲什麼多次北伐均未獲成功?

網絡配圖

據正史記載跟一些佐證,諸葛亮其實並不像三國演義小說中寫的那麼美好。他很有可能對關羽的死都要負上一定的責任,具體的可以翻閱時間相關的資料,關羽死後將近2年蜀才報復吳,很不合理。也就是他考慮到一些會威脅到劉備江山的人加以剷除。而祁山之戰慘敗更是很奇怪,魏延不被委以重任,最後輸的一塌糊塗,出祁山途中很多倒戈蜀的地方全被魏處理了。整軍再出祁山的時候當然沒上次那麼容易了。所以諸葛亮才華是有的,但是並不像小說寫的那麼神。

後代的史論家,卻頗有批評陳壽不夠客觀,責備陳壽,說陳壽爲了“私怨”而在“表”裏寫了下列幾句話:“亮才於治戎爲長,奇謀爲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陳壽的批評是否恰當,爲另一問題。他確是並設有爲了“私怨”而作出如此的批評:他不曾爲了父親的被罰,而說同時被治罪的馬謖好;也不曾爲了自己被罰,而說諸葛瞻不好。陳壽不曾否認諸葛亮有“治戎”之長,所批評的只是諸葛亮短於“奇謀”、“將略”。

蜀國自關羽戰敗失了荊州,被東吳所誅;張飛復仇心切被部下所殺;劉備征伐東吳,六十萬大軍被陸遜火燒聯營七百里;接二連三的軍事外交戰略失敗,導致了蜀國的直接衰敗。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基於蜀國擁有荊州的基礎上,聯合孫吳,待天下有變,北伐滅魏。而失了荊州之後,使得蜀國偏安一隅,每次北伐只能出祁山。而此路山路崎嶇,後勤供應困難,每每使得北出祁山無功而返。

揭祕諸葛孔明爲什麼多次北伐均未獲成功? 第2張

網絡配圖

蜀國的統治者對於當地來講屬於外來戶,蜀國的政治頂峯人物是跟隨劉備的老一代,二級政治人物是跟隨諸葛亮的荊州知識分子,當地蜀人處於政治底層,階級矛盾尖銳,司馬昭滅署之後,爲了緩解這一矛盾,讓當地實現了蜀人治蜀。諸葛亮是位傑出的政治家,他深深瞭解這些矛盾,劉備死後,他提拔了一些當地人,緩解這種矛盾。

諸葛亮是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間去東吳修好,調整外交政策;

諸葛亮五次北伐,單以戰爭本身來看,諸葛亮都戰勝了魏國,對手不一定是司馬懿。我不否認諸葛亮是個有能力的人,他能把蜀漢治理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帶着10萬大軍,嚇得司馬懿40萬大軍不敢應戰,在滿寵的勸說下,司馬懿才勉強應戰,一戰即潰。可見諸葛亮的個人能力不容質疑。

關鍵在於戰略,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隆中對”,這個被無數人認爲是個正確的策略,依此讚揚諸葛亮。實際上,諸葛亮僅僅是想走韓信的老路,且先取荊州,後拿益州。再圖漢中、涼州的戰略思想,魯肅早就向孫權說過。連武將甘寧也向孫權說過,可見這在當時不算是什麼了不起的戰略規劃。只不過當時劉備集團,能完成孫劉聯盟的,只有諸葛亮一個人,因爲他哥哥在東吳當官,多少能和東吳扯上點關係。

揭祕諸葛孔明爲什麼多次北伐均未獲成功? 第3張

網絡配圖

我們再看魏國,在曹丕時期,司馬懿、賈詡就告訴曹丕,說如果要打漢吳,不如先打吳,打吳要先打夏口。但是,諸葛亮、孫權都是當時英才,魏國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們,不如做一個防禦姿態,等到諸葛亮、孫權一死,漢吳人才凋零,再滅掉漢吳就不費吹灰之力了。曹丕雖然打了兩次東吳,但是基本上執行了這一策略。之後司馬懿掌權,更是很好的執行了這一策略。實際上,在諸葛亮和陸抗死後,漢吳就沒有什麼像樣的人才,魏晉的統一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既然魏國有這個戰略,那麼諸葛亮你打得越多,死得就越快。因爲你蜀漢消耗不起。除非你能真的佔領一些類似長安、洛陽的戰略要地。即便如此,魏國的政治中心一直在鄴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司馬懿既然敢實行這個戰略,也就早做好了可能丟掉長安、洛陽的準備。只要許昌和鄴城還在,魏國是大國,打一個反包圍,切斷你的補給,你還是得撤軍,或者全軍覆沒。諸葛亮也是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纔不敢輕舉妄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