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襄樊之戰中關羽爲何會敗給徐晃?

襄樊之戰中關羽爲何會敗給徐晃?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之戰爆發,這一戰是蜀漢國運的轉折點,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封建王朝,北方遊牧民族的彪悍與豪邁,與他們生活的地域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在古代,北方少數蠻夷,都很覬覦中原肥沃的土地。

由於與遊牧民族有着廣大的接壤地帶,很多戰事由此而生。頻繁的戰火中,也促使古代北方地區形成了濃郁的彪悍尚武之風,能征慣戰的勇將代不乏人。三國時期,僅僅山西地區,就出了很多名震一時的大將。比如五虎上將之首屈一指的關羽,是山西運城人。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張遼,是山西朔州人,徐晃則是山西洪洞人。

就說三國時期,這段歷史,是風雲詭譎、天下紛爭的亂世時期,弱小的劉備集團,被一代梟雄曹操攆得到處跑,關羽最後也被曹操生擒。曹操善於用人,是識英雄重英雄之人,對於一代武將關羽,曹操賞識他的義薄雲天不忍加害,所以把關羽留在曹營,想讓他爲自己賣命。

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雖然身在曹營,但始終不忘劉備、張飛結下的深厚情誼,甚至在入曹營之前,還跟曹操“約法三章”:降漢不降曹;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一旦知道劉備消息,無論千里萬里赴湯蹈火也要投奔。

襄樊之戰中關羽爲何會敗給徐晃?

關羽在曹營度過的時間中,與老鄉張遼和徐晃意氣相投,結下一段友情。不幸的是,他們的友誼未能持續多長時間,因爲各爲其主,他們最終分道揚鑣,各奔前程。

山不轉水轉,建安二十四年的一場大戰中,關羽和徐晃再度相逢,只不過這次相逢,是在戰場上刀兵相見。

在《三國演義》第76回中,關羽大戰徐晃,其中關於二人的打鬥描述如下:……晃回顧衆將,厲聲大叫曰:“若取得雲長首級者,重賞千金!”公驚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言訖,揮大斧直取關公。公大怒,亦揮刀迎之。戰八十餘合,公雖武藝絕倫,終是右臂少力。關平恐公有失,火急鳴金,公撥馬回寨。

我們知道,徐晃可是顏良手下敗將,而關羽可是秒殺顏良的人,這麼看來,關羽此戰敗給徐晃,實屬不應該啊?那麼是不是與關羽“右臂少力”有關呢?我們知道,關羽此前右臂遭受毒箭射中,纔有了“刮骨療傷”精彩橋段。華佗給他刮骨療傷後告知過關羽,要等過了100天以後才能夠完全恢復,在此期間不可動怒,要平心靜養。

看似關羽有取勝的徵兆,其實也暗示關羽兵敗的預測。攻擊樊城失敗後,已經確定關羽的戰略意圖失敗。因爲在這一區域,關羽的軍力並不佔優,只是利用曹軍相對分散而逐個擊破。徐晃帶領援軍的出現已經表明關羽的這一優勢已不存在,如果被徐晃拖住很有可能被佔有地利的曹軍擊潰。

《三國志》:

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懼入圍,破之,或自投兩水死。

徐晃對關羽採取了聲東擊西的戰術,擺出一副要全力進攻圍頭的架勢,卻突然奇襲四冢。關羽害怕四冢有失,就親率五千騎兵過來救援,但是他面對的卻是徐晃的主力部隊。關羽要做的只能儘快脫離戰場。但關羽卻因爲自己的固執己見,沒有爭取時間快速撤退。

彼時,蜀漢大將關羽從荊州出兵,北伐曹魏,向曹魏控制的襄樊一帶發起猛攻。關羽在此戰中,達到了他軍旅生涯的巔峯狀態,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並且把重鎮樊城重重包圍,旦夕可破。

此時,曹操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忙調集人馬南下抵禦關羽。大將徐晃臨危受命,帶領一支人馬趕往樊城前線。《三國志》記載:“晃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爲了能在天時地利人和上戰勝關羽,倉促之間,徐晃開始拼人頭數。大量招募新兵,可想而知,這些新兵蛋怎麼能與關羽精銳的荊州戰士相比呢?曹操再三囑咐徐晃:“須兵馬集至,乃俱前”,意思是讓他不要主動出擊,以靜制動,等他隨後調集的大部隊趕到後,再與關羽開戰。

襄樊之戰中關羽爲何會敗給徐晃? 第2張

此時,曹操幹了兩件事,一方面從各地抽調精兵強將,一方面積極與江東孫權聯絡,想讓他襲擾關羽後方。

《三國志》載,孫權在回信中說,他馬上出兵襲取關羽後方的江陵公安兩個重鎮,到時候關羽必將回師自救,樊城之圍即可自解。

乞密不漏,令羽有備。

孫權在信中再三囑咐曹操,要注意這件事的保密。尤其不能讓劉備集團諸葛亮、關羽知道,否則前功盡棄。

老謀深算的曹操心裏頓時產生了兩種想法。如果按照孫權的意思,不公開此信,那麼最後的戰果,必然被東吳所得,所得利益孫權肯定也是首功,於曹操來說,什麼都不會得到。如果把這封信公開,那麼自己就會坐收漁翁之利。於是他找來謀士,仔細斟酌了一番。

董昭建議說,不妨把這封信故意泄露出去。如果關羽聽說孫權要攻打他的後方,必然會加急撤兵而回援,這樣一來,我方就可坐視孫權、關羽兩虎相爭而坐收漁翁之利,樊城之圍即可解除。

聽完謀士的分析,曹操連聲稱好,這是跟自己不謀而合。他立即命令,把這封信作爲一件“利器”送給前線的徐晃,“以權書射著圍裏及羽屯中”,讓他把孫權的這封信用弓箭射進樊城中。

關羽接到此“密函”時,一時間不知如何處置。他心想,如果此事是假,那麼當然可置之不理,如果此事當真,孫權此時乘虛而入,攻佔後方,那麼即便樊城之戰能取得勝利,最後還是歸於失敗。

《三國志》記載,“羽果猶豫”。他的手下將士也心無鬥志,因爲他們的妻兒老小都在後方。此時關羽前瞻後顧,很難決斷。

再看徐晃這邊,當徐晃得到曹操的命令後,便向將士們傳達了曹丞相的意思,本來樊城之中的曹軍守將,人心惶惶,毫無鬥志,很多人已經放棄希望,可當他們得到這封密函時,頓時士氣高漲,信心大增。

《三國志》記載,“圍裏聞之,志氣百倍”。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但不可忽視將士們在沙場上的士氣。官渡之戰,淝水之戰,赤壁之戰和鉅鹿之戰等都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將少兵稀到最後能翻盤逆襲,靠的就是戰士們的英勇和士氣,策略是一方面,鬥志是最主要的。這也是“人和”的另一種體現。

明·徐渭《英烈傳》第七十一回:

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

善謀決斷,把握戰機尤爲重要。

襄樊之戰中關羽爲何會敗給徐晃? 第3張

《吳子兵法》: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意思是,行軍打仗,最怕猶豫不決和相互猜忌,此時的關羽正是這種心態。犯了兵法大忌,這場仗要怎麼打,關羽又怎麼能勝?一封信讓關羽吃了大虧,關羽的百戰雄師從此鬥志全無。在接下來對徐晃的會戰中,關羽彷彿換了個人一樣不在狀態,不知如何是好,心想,如果此時諸葛丞相能在或許能給出一些建議,奈何只是空想。

戰前,關羽跟徐晃有過一次對話:

徐晃曰:“自別君侯,倏忽數載,不想君侯鬚髮已蒼白矣!憶昔壯年相從,多蒙教誨,感謝不忘。今君侯英風震於華夏,使故人聞之,不勝歎羨!”關公曰:“吾與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數窮吾兒耶?”戰場上,各爲其主,各忠各皇,昔日好朋友,今日死對頭,讓人唏噓不已啊。

此戰,最終敗給徐晃,並且由此一蹶不振,直至敗亡。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