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秦始皇死後會慘遭滅族?真相是什麼?

爲什麼秦始皇死後會慘遭滅族?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新君奪取天下之後,似乎都要進行“誅殺功臣”這一保留項目。跟着皇帝打天下的功臣,很少能得到善終。如漢高祖劉邦在統一天下後,便殺了韓信和英布等功臣;朱元璋穿上龍袍之後,也將“兔死狗烹”演繹得淋漓盡致,他殺了大將藍玉、李善長等重臣。

贏要一起狂,輸則一起扛。但在古代歷史上,因爲一個“權”字,讓很多帝王只能共苦不能同甘,很多帝王將相之間明裏暗裏上演全武行,什麼君臣有隙、父子反目、兄弟相殘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比較著名的“玄武門之變”、“靖難之役”、“杯酒釋兵權”等等,都歷歷在目。

單說古代帝王爲何要殘忍殺害有功之臣呢?總結起來主要3個原因:一是怕老臣權力過大、擁兵自重;二是尾大不掉,對儲君構成威脅;三是很多功臣在建國後因爲嫌棄待遇,嫌棄不被重用等原因而心生異志。

如此看來,似乎皇帝誅殺開國功臣,已經變成了亙古不變且順理成章的皇家法則,誅殺功臣,猶如天意,歷朝歷代彷彿都無法躲開。

但凡事都有例外,在我國古代就有一位皇帝不曾殺過功臣,而且他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此人便是有着“千古一帝”之稱的——秦始皇。

即便是一個好皇帝,即便他最終統一了華夏,即便他的文治武功居功至偉,但可悲的是,秦始皇到最後還是沒能逃得過宿命的安排。秦始皇死後,慘遭滅族,他的33個子女全部被屠戮殆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爲什麼秦始皇死後會慘遭滅族?真相是什麼?

01

正說始皇帝,也許跟你想的不一樣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秦始皇身上的諸多標籤也許是這樣的:焚書坑儒、盲目追求長生不死、大興土木、勞財傷命、甚至說,長城邊上至今還有孟姜女的哭聲……

其實,這些評價不客觀,甚至說已經蓋棺定論的一些評論依然不靠譜。爲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秦始皇一統六國,開啓新紀元。我們不能否認嬴政是一個非常有作爲的皇帝。秦始皇的生平大家並不陌生,他自僥倖從邯鄲回到秦國之後,13歲時便繼承了國君之位,在位期間他選賢舉能,讓本就強大的秦國有了統一天下的能力。23歲時開始掌握實權,繼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從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1年,大將王翦、辛勝、王賁等人紛紛登上秦國的歷史舞臺,爲嬴政完成統一大業立下汗馬功勞。

29歲時,嬴政指揮秦師東出,一舉攻滅了東方的六國,將天下變成了一個整體。隨後,他自認"德兼三皇、功蓋五帝"而自封爲皇帝。就這樣,秦帝國和其創始者秦始皇數千年來都被人們所銘記。

其次,在位期間,秦始皇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從此開啓了華夏新的治國模式。嬴政繼續執行秦孝公變法以來商鞅的法家政策,並且就算是平民,只要有軍功也就可以授予土地及爵位。秦始皇開闢秦王朝之後,便沒有對六國貴族大開殺戒,否則歷史上就不會出現張良輔佐劉邦的情況。

第三,讓秦始皇詬病在身“暴政說”。凡事得看兩面,對秦始皇的“暴政說”要一分爲二地看待。秦始皇重用李斯,在這位名相的輔佐下,嬴政完成了許多政治制度的修訂,而正是由於這些政策的推行,讓秦朝夯實了根基,發展了生產,也改變了曾經滿目瘡痍、天下大亂的時局。

而嬴政“暴政”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焚書坑儒、嚴重的徭役,修建長城,再就是殘酷刑罰等。

學習歷史我們知道, 秦始皇“焚書坑儒”燒的都是那些江湖術士的書,“坑”的也都是那些江湖騙子;老百姓嚴重的徭役,主要是因爲秦朝初建,短時期內人民要戍邊、宿衛京師,修宮殿,治馳道,徵南越,伐匈奴等,這些對於秦始皇來說,都要徵調很多百姓去服役,而徭役負擔比以往增加了二十倍,出現了很多人被折磨致死的現象。但根據當時新國伊始來看,毋庸置疑,這些舉措對於秦朝的發展壯大都是必不可少的。

再如修長城,其實秦始皇修的長城之前就存在,是“六國”修的,秦始皇只是派人將其連接起來,進行修繕加固罷了;殘酷的刑罰,最初的動機還是爲了朝廷穩定,爲了“殺一儆百”,但嬴政賞罰分明的政策卻能很好地加持這一措施推行全國。

縱觀秦始皇的治國之策,對後世影響極爲深遠。他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加速了民族融合,奠定了華夏文明,也發展了秦朝的經濟。對比那些“槽點”,其實秦始皇仍然是功大於過。相比較而言,作爲開國之君,最難得的便是他沒有誅殺功臣,時至今日,這一點一直讓人津津樂道。

爲什麼秦始皇死後會慘遭滅族?真相是什麼? 第2張

02

沙丘之變,趙高“矯詔”

秦始皇之所以沒有誅殺開國功臣,主要有3個原因:

其一:秦朝的法制制度,以軍功爲準,系統完善且重視發展;

其二:春秋戰國時,秦國向來重視人才,尊重功臣的氛圍讓秦始皇不忍下手(這種氛圍後來被劉邦破壞);

第三,更爲重要的是,秦始皇霸氣無雙,對自己非常有自信,能力壓羣雄,這種氣魄和膽識,也少有人及。

在攻打“六國”時,涌現在秦國戰場上的著名將士燦若繁星,如王翦、王賁、王離、章邯、蒙武、蒙恬、李信、李斯、姚賈、尉繚、鄭國、蒙毅、馮劫、王綰等。秦朝建立以後,這些人功成名就,秦始皇並沒有過河拆橋,他們大都功成身退,得以善終。

這裏你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呂不韋對秦朝來說也是功不可沒,爲何會被秦始皇逼上絕路呢?

誠然,呂不韋是由於被嬴政流放,而直接飲鴆而亡的。但呂不韋的死屬於“禍亂宮闈”。秦始皇剛開始當上皇帝時,呂不韋與嬴政母親趙姬“舊情復燃”,而呂不韋也毫無忌諱,對少帝嬴政視而不見,甚至到處以相父自居,誇誇其談,這讓嬴政很不爽。隨着嬴政年齡漸長,呂不韋認爲再這麼下去恐怕會招致禍患,所以就想以推薦門客嫪毐爲幌子,自己全身而退。

後來,由於趙姬與嫪毐“東窗事發”,嬴政在滅了嫪毐一族之後,呂不韋還是被殃及。正應了那句話: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值得一提的是,在諸多功臣裏面,李斯是一個可圈可點的人物。從統一六國到開創秦朝新氣象,李斯對於秦始皇而言猶如左膀右臂。但李斯命運被改寫,源於一場“沙丘之變”,源於他站錯了隊伍。

始皇十二年(前210),嬴政在東巡途經沙丘時去世。趙高強迫李斯與其一同篡改遺詔,改立胡亥爲接班人,而賢能善良的公子扶蘇則被強行賜死。而據史料記載,當時李斯並不情願與趙高沆瀣一氣,但迫於趙高的淫威,李斯最終還是違心地加入了他們。

當時,作爲第十八子的胡亥毫無威信,不管是朝中大臣還是宮中的其他公子,從內心都是不認可胡亥統治的。只是由於其身後有個老謀深算的趙高大權獨攬,所以朝中上下很多人都爲之忌憚,敢怒不敢言。

也許秦始皇到死都沒有想到,自己打拼下來的江山即將斷送在一個宦官手裏,而更讓他寒心的還遠不止這些。

03

慘遭滅族,秦朝最終被“湮沒”

唐太宗曾評價趙高:

至如趙高之殞二世,董卓之鴆弘農,人神所疾,異代同憤。

趙高,嬴姓,趙氏。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趙高從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對他的寵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頂峯,加速了大秦帝國的滅亡。

爲什麼秦始皇死後會慘遭滅族?真相是什麼? 第3張

秦二世胡亥繼位之後,便在趙高的蠱惑下,開始對自己的兄弟姐妹痛下殺手。

據《史記》記載,胡亥害怕大臣不服從、兄弟姐妹與之奪權,於是“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不久後,他嫌不夠,便又在趙高的勸說下“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這些公子、公主被殺之後,胡亥還剩下4個兄弟,其中3個一直堅持自己沒有任何不當的行爲。胡亥一時間沒法找藉口將他們殺死。無計可施下,胡亥破罐子破摔,直接派人去將他們賜死。

將閭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無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劍自殺。

直至最後,胡亥僅剩的兄弟公子高見難逃一死,便主動提出前往驪山爲始皇帝殉葬,胡亥十分高興,賜他十萬錢,其家人也得以安然無恙。

據記載,秦始皇一生33個子女,留下名字的有4人:長子扶蘇、公子高、公子將閭、十八子胡亥。沒有留下名字的有29人,包括19個兒子和10個女兒。但悲慘的是,在這場血色浩劫中,這33個子女,全部被殺身亡,沒有一個壽終正寢,讓人唏噓不已。而誅殺他們的胡亥,最終也被趙高設計殺害。

胡亥死後,趙高擁立扶蘇之子子嬰爲帝,史稱秦王子嬰。子嬰在位僅僅46天后,便投劉邦大軍。至此,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辛苦辛苦建立起來的大秦王朝,最終湮沒在歷史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