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是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

歷史上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是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楚漢爭霸後劉邦戰勝項羽並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本站小編一起看下去。

“火於秦”,“黃老於漢”,被認爲是儒家思想遭遇的“兩厄”。

焚書坑儒的確是對儒家的一個摧毀性的打擊,但將“黃老於漢”視爲儒家之“厄”則 言之過重。

在漢初統治者崇尚黃老的同時,並未完全黜儒,並且儒家也在與諸家思想的蹬撞中產生許多不同於前代的新質。

這就更符合時代的需要,併爲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作了準備。

漢初歷經戰亂,民生凋敝。“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民無蓋藏,白天子不能具醇騮,而將相或乘牛車”。

並且,漢朝君臣目睹秦“繁刑嚴誅,吏治刻深”導致二世而亡的教訓,因此,“君臣俱欲休息無爲焉”。

歷史上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是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

在這種形勢下,從先秦道家演變而來又吸取諸家思想的黃老思想應運而生,並一度成爲統治者治國的主導思想。

“(高祖時)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呂后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時頗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儒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漢宣帝也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不過在以黃老爲主要治國思想的同時,從漢高祖至賽太后,都沒有廢止儒家思想,並且儒生的合理進言也常被採納。

一:漢代儒家思想的新變

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指》盛讚道家“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實漢代的儒學也受到時代的影響,吸取諸家之長,爲己所用,從而更符合時代要求。

陸賈是漢初儒家的代表。陸生“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爲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

他首先提出“馬上”、“馬下”攻守異術的看法。建議高祖以儒家仁義道德治國。

《新語》即是替高祖總結歷來興亡存敗之由的書。此書本於《穀梁傳》,中心思想仍是儒家的仁義德治思想,其中談及 “仁義”、“德政”的句子俯拾即是。

如《道基》言:“先聖乃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圖畫乾坤,以定仁道,民始開悟,知有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

《輔政》說:“昔者。堯以仁義爲巢,舜以稷、契爲杖。故高而益安,動而益固。處宴安之臺,承克讓之塗,德配天地,光被八極。功垂於無窮。名傳以不朽,蓋自處得其巢,任杖得其人也。秦以刑罰爲巢,故有覆巢酸卵之患,以李斯、趙高爲杖,故有頓僕跌傷之禍。”

然而從本書中,卻也不難看出受黃老道家影響的言論。

《無爲》有言:“道莫大於無爲,行莫大於謹敬。”

《慎微》說:“綿綿漠漠。以道制之,察之無兆,遁之恢恢,不見其行,不睹其仁,湛然未悟,久之乃殊,論思天地,動應樞機。俯仰進退,與道爲依。”

《至德》說:“是以君子之爲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若無民,間裏不訟於巷。老幼不愁於庭,近者無所議,遠者無所聽。”

這裏的“虛無寂寞”、“無爲”都是道家喜用的詞彙。

另外清靜無爲本也是黃老思想,陸賈顯然加以吸收利用。

賈誼是漢初另外一個重要的儒家思想者,文帝初,召爲博士。

他青年奮發,銳意改革。“以爲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天下和洽,而圃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革具其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爲官名,悉更秦之法”。

由是受排擠,貶爲長沙王太傅。

歷史上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是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 第2張

賈誼思想也是儒家爲主,兼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道術》一文體現出黃老思想的影響,其中有言:“道者所從接物也,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虛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施也;術也者。所從制物也。動靜之數也。凡此皆道也。”

《新書·制不定》言:“仁義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勢已定,權以足矣,乃以仁義恩厚因而澤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今諸侯王皆衆髖髀也,釋斤斧之制,而欲嬰以芒刃,臣認爲刃不折則缺耳。”

賈誼認爲仁義和法制都是治國的工具,足見其思想中的道、法思想。

二:儒生的地位

1、漢高祖時期

漢高祖是一位流氓氣十足的君主,其對儒生的無禮是出名的。“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則解其冠,溲溺。與人言,常大罵”。

但如果據此斷定漢高祖黜儒則失之偏頗,作爲一朝開國之君,如僅以一已好惡來取捨人才是不可能成就帝業的。

事實上,從劉邦身上並不能看出明顯的思想傾向,只要是有利於興漢的策略,都爲其所用。

高祖在高陽傳舍召見酈食其之時,“倨牀使兩女子洗足”,但當酈生言及“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時,“沛公輟洗,起攝農,延酈生上坐,謝之”。採納了酈生先佔陳留的策略。

漢三年秋,項羽擊漢,並攻取滎陽。劉邦處境嚴峻,最後採納酈生之言才戰勝齊王,酈生一生爲漢朝建國立下漢馬之功,所以“高祖舉列侯功臣,思酈食其”。

高祖身邊另一位儒家重要人物是陸賈,他先後在高祖、文帝時出使南越。

漢朝建立後,“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日:‘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日:‘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高祖要求陸賈著述秦失天下和自己得天下的原因,“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着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

雖然陸賈的《新語》中夾雜黃老思想,但其主旨仍是儒家思想。由此也可以看出漢初儒家對社會的一定影響。

呂后擅權時,陸賈爲右丞相陳平獻策:“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調,則士務附;士務附,天下雖有變,即權不分。”

此計被採納並最終平定諸呂,陸生也籍此聲名鵲起。

高祖平定天下後,羣臣飲酒爭功,高祖以此爲患。叔孫通進諫:“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漢朝的禮儀雖與時俱進,但畢竟頗採古禮,有不少傳統儒家禮的成分。

由此可見,高祖時期儒家思想並未被廢止,並且還對建國安邦中起到積極作用。

2、文景時期

剷平諸呂勢力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是爲孝文帝。

歷史上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是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 第3張

之所以迎代王,因其年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

這一評價,完全是儒家的標準。

“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但縱觀文帝所爲,似不能據此輕率 判斷。

如孝文帝二年正月,有司請立太子,文帝辭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囔志。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其安之。”

雖然最終立了太子,但文帝口頭稱說的還是從孔子時代就稱道的禪讓。

其後,立太子母爲皇后,“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

這讓人想到《禮記·禮運》中“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此外,文帝還除祕祝,除收帑相坐律令、肉刑法及誹謗襖言之罪,出孝惠帝后宮美人令得嫁人等,都是儒家所稱道的仁政德政。

他對淮南厲王劉長及劉濞的態度也很仁慈,暗合儒家的親親觀念。

司馬遷在《史記·孝文本紀》的文末以“仁”贊之:“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鄉改政服封禪矣,謙謙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

孝景帝在位十六年,先後用丞相四人:陶青、周亞夫、劉舍、韋綰。

陶、劉二人事蹟不詳,而韋綰也不是黃老思想的擁護者。他還曾上書武帝:“所舉賢良。或治申、韓、蘇、張之言,亂國政.請皆罷。”

而申、韓之學,皆歸本於黃老。

景帝時期,其子河間獻王劉德,“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爲河同王。好儒學,被服造次必於儒者。山東諸儒多從遊”。“蘭陵王臧既受詩, 以事孝景帝爲太子少傅”。

儒者韓嬰也爲常山王太傅。太子少傅對太子的影響很大,而儒生能在景帝時擔任這一職務,可見“不任儒者”並不確切。

景帝時期還發生了著名的儒道論爭,崇尚刑名之學的黃生言:“湯武非受命,乃弒也。”

作爲儒家代表的轅固生則堅決予以否定。最後還得到了景帝的支持。

漢文帝之妻、漢景帝之母竇太后

歷史上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是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 第4張

3、竇太后時期

漢初是外戚干政比較嚴重的時代,從呂氏家族、竇氏家族到後來的王氏家族,都不同程度的影響了漢代政治。

竇太后的影響從景帝一直到武帝建元六年,不過竇太后不像呂后那樣剛毅狠毒,直接 把持朝政。

史書多載其好黃老之言:“竇太后好黃老言。帝及太子不得不讀黃帝、老子書,尊其術。”

不過即使是這一時期,儒家思想仍然在上層社會存在,並影響政治。

竇太后愛其少子樑孝王,意欲立爲太子,大臣及袁盎等以“漢家法周道立子”相勸阻,太后也只得作罷,說明黃老思想並不能一統天下。

另一件著名之事是趙綰、王臧被黜,但事件的直接導火索並非思想傾向之爭,而是“建元二年,御使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要求直接剝奪竇太后的政治權力。

景帝時期,因欲立樑孝王一事,魏其侯直言不諱,激怒竇太后而失官。但吳楚叛亂時,景帝要重新啓用竇嬰,太后也覺慚愧。

另外,魏其侯、武安侯俱好儒術,雖然很讓窶太后不滿,但二人仍然活躍於景帝、武帝時期。

這固然於其外戚身份有很大關係,但也由此不難看出,竇太后的個人思想傾向對政治的影響並不是絕對的,作爲高層統治者,往往還是要以大局爲重。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