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亮掌管蜀漢軍政大權 諸葛亮爲何被質疑不懂軍事常識

諸葛亮掌管蜀漢軍政大權 諸葛亮爲何被質疑不懂軍事常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爲何被人質疑不懂一個軍事常識?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衆所周知,戰爭的形勢是千變萬化的,當形勢利於我方而不利於敵方時,就要進,就要攻;反之,則要退、要守。戰爭中的攻與守,進與退,是因形勢而決定,又是受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個戰爭的目的和原則所制約的。相信任何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懂得這樣一個道理,然而研究三國曆史,卻能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諸葛亮作爲三國時期蜀漢軍政大權的掌控者,卻有足夠的證據被人質疑他不懂得要“善知進退”這個軍事常識。他發動的北伐中原之戰,就充分暴露了這個問題。

爲了完成劉備在世時“成霸業、興漢室”的遺願,諸葛亮在其執掌蜀漢軍政大權期間,曾多次發動針對曹魏政權的北伐戰爭。在魏強蜀弱“衆寡不作”的情況下,蜀漢只可採取戰略防禦,絕不可採取戰略進攻。

從三國時期全中國的大勢來說,無論蜀漢還是吳國,都是難以跟魏國單獨抗衡的,更難與魏單獨決戰取勝,只有蜀吳聯合起來,方可大體與魏抗衡。可以說,三國鼎立的實質是南方的蜀吳聯合與北方的魏國的對峙。

諸葛亮掌管蜀漢軍政大權 諸葛亮爲何被質疑不懂軍事常識

基於這個原因,諸葛亮要想進攻魏國,就要取得吳國的真心實意的、不遺餘力的密切配合,這樣的配合只有在吳蜀雙方的利害完全一致的緊急關頭,如同赤壁之戰前那樣,才能實現。

北伐中原前,諸葛亮雖遣使與東吳重修盟好,但這時的盟好難與赤壁之戰時相比。究其原因,這時曹魏對吳蜀實行的是以防禦爲主的戰略,沒有大規模進攻吳蜀的打算與行動,吳蜀都沒有面臨軍事威脅;同時,此次吳蜀修盟是在雙方剛剛發生了兩次大戰之後,與其說是盟好,不如說是戰後的諒解。在這樣的形勢下,吳國是不能也不可能真心實意,不遺餘地配合蜀漢攻魏的。

事實也是如此,在諸葛亮八年的北伐中原期間,孫權雖然也有幾次對魏用兵,但每次都不肯突破襄陽——合肥一線。這種象徵性的攻魏,與其說是配合蜀漢的北伐,不如說是對蜀魏戰爭的觀望,就連魏國的衛臻都看出了這一點,他對明帝說:“權外示應亮,內實觀望”,勸明帝不必理會孫權的虛張聲勢。

諸葛亮掌管蜀漢軍政大權 諸葛亮爲何被質疑不懂軍事常識 第2張

上述情況表明,諸葛亮的北伐是在沒有必要又無可能與魏國決戰的形勢下采取的進攻行動,足見他是頗不知進退的。

當然,爲諸葛亮辯護的人還另有話說。晉人袁準認爲:“諸葛亮,重人也,而驟用蜀兵,此知小國弱民難以久存也”。清人王夫之更爲明確地說,諸葛亮的北伐,是因“主闇敵強”而採取的“保蜀之計耳”。

現在有不少挺亮派常把這個意思加以概括,美其名曰“以攻爲守”的戰略,並競相稱道援襲。其實,細加推敲,“以攻爲守”之說實難成立。

首先,既然包括諸葛亮在內的蜀漢執政者知道“小國弱民難以久存”,就應尋求久存之道。

諸葛亮掌管蜀漢軍政大權 諸葛亮爲何被質疑不懂軍事常識 第3張

久存的關鍵是什麼呢?無非就是使國富、使民強,這就至少需要做到兩點:一是對內以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爲本;一是對外採取和平外交,儘量避免戰爭,爭取儘量多的和平發展的時間,即使有敵人來犯,也應當秉持“堅壁拒守”的原則,不與強敵長期打消耗戰或者展開決戰,以此儘量減少人員、物力的損耗。按這種思路堅持個十來年,蜀漢的實力就有希望大增,進能滅敵,退能守國,方可久存。

然而,諸葛亮屢次北伐中原恰恰跟這個思路是完全相反的——舉全國之兵,動全蜀之賦,擾亂百姓,殘喪士卒,使蜀漢越戰越弱,百姓越戰越窮。這根本就是弱民亡國之道,哪是什麼“保蜀之計”呢!

其次,所謂“以攻爲守”,是當面臨敵人進攻或受到某和軍事威脅時採取的一和自衛戰略,“守”是目的,“攻”爲手段。一個強大的魏國的存在,無疑是對蜀漢的一大潛在威脅,但在北伐中原時,魏國並沒有攻蜀的打算與行動,蜀漢也就根本不存在“守”的問題。

因此有人認爲,諸葛亮的北伐,不是什麼以攻爲守,而是一個庸人自擾的軍事行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