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曹丕繼位後,是如何制定人才選用標準的?

歷史上曹丕繼位後,是如何制定人才選用標準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丕,魏武帝曹操之子,曹魏開國皇帝。接下來本站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三國時,魏武帝曹操自崛起後,除了跟各路諸侯爭霸天下時的鬥爭,還一直在跟士族相抗爭。

其一生在縱橫八方,創立下曹魏基業的同時,跟士族的鬥爭,也一直貫穿始終。

而這一切的根源,只是因爲,曹操出身於寒門庶族,即使他認了曹參爲先祖,即使他的父親擔任過三公之一的太尉一職,可士族們卻從不認爲曹操是同類,是自己人。

在三國時期,混到一定地位後,一定會跟士族打交道,這是無可避免的,社會資源大部分都掌握在他們手中,治理地方,乃至治理國家,都離不開他們。

因此,當曹操真正成爲有一定影響力的一方諸侯之後,就對上了士族。

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成爲兗州牧,隨即就跟兗州名士邊讓起了嚴重衝突,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一怒之下,幹掉了邊讓。

這直接導致了第二年(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征討徐州時,後方陳宮、張邈等人的叛亂,殺士族,士族是一定會反彈的。

當時,老巢兗州丟失的曹操一度甚至想要去投靠士族代言人袁紹,是程昱及時勸阻了他,而程昱,是寒門庶族。

邊讓對曹操的挑釁,以及陳宮、張邈等人的背叛,讓曹操明白了一個道理,他和士族一定不是能和諧共處的自己人。

歷史上曹丕繼位後,是如何制定人才選用標準的?

這也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跟袁紹進行決戰時,朝廷中的絕大多數人都給袁紹寫效忠信的原因。

當時,可謂是舉朝都盼着袁紹能打贏“官渡之戰”,在士族們心中,“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紹纔是自己人。

可惜的是,自己人敗給了外人,士族們註定還要跟繼續跟曹操糾葛不清。

而曹操在戰後得知情況後,也只能把信件全部燒掉,當作什麼事也沒發生過,這不是他大度,是他無法跟所有的士族對立。

從邊讓到陳宮,再到袁紹,陸續發生的事情,大概也奠定了曹操堅持“唯纔是舉”的用人風格,堅持從寒門庶族中提拔人才,來抗衡跟他不是一條心的士族。

曹操一路崛起,在殺孔融,逼死荀彧,殺楊修等士族的同時,也一直在努力從寒門庶族中尋找人才。

爲此,他一生共發出過三份“求賢令”。試圖多找出幾個如戲志才、郭嘉、賈詡、程昱、許褚、典韋這樣的寒門庶族人才。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發出第一份《求賢令》,公開提出“明揚仄陋(選拔有才但地位卑賤的人),唯纔是舉”的口號: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纔是舉,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再發《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以蘇秦、陳平等古人爲例求賢:

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已經62歲的曹操還在堅持求賢,發出了《舉賢勿拘品行令》。

歷史上曹丕繼位後,是如何制定人才選用標準的? 第2張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爲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曹操在最後這份求賢詔令中,甚至都提出了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也希望有人勇於舉薦,他也敢用。

這樣的語氣和號召,跟士族們倡導的主流社會倫理,完全是背道而馳。

要知道,東漢時,最著名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就是“舉孝廉”,包括曹操自己都是因“舉孝廉”而走進官場,《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曹操)年二十,舉孝廉爲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

公開提出“不仁不孝”之人都用,這大概是曹操對一直反對他的士族發出的最強力的反擊,不過,這也是曹操最後的吶喊了。

在第三份求賢詔令發出的兩年多之後,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就去世了。

曹操去世後沒多久,他堅持的選人、用人理念就被打破了。

原因是,其繼任人曹丕想要代漢稱帝,爲獲得士族的支持,在人才選拔的方式上,跟士族做了妥協跟交換。

在曹丕稱帝后不久,即同意了陳羣提出和制定的《九品中正制》,以此作爲曹魏選人、用人的官方標準。

《九品中正制》是完全爲士族中人走進官場量身定製的一套標準,按照家世、門第的大小選官、授官。

在這個制度下,寒門庶族基本無出頭之日,僅家世這一條硬性標準,就把他們全擋在門外,即使能出頭,也只能是依附於士族、豪門之下。

如曹魏後期涌現出來的鄧艾、石苞等寒門人才,就全是司馬懿舉薦和提拔的,他們也只能爲司馬氏效力,而非曹魏皇權。

《九品中正制》不但顛覆了曹操一生堅持的用人理念,也打碎了曹魏皇權跟士族之間的權力、力量平衡。

歷史上曹丕繼位後,是如何制定人才選用標準的? 第3張

在早前曹操時期提拔起來的寒門庶族人才都陸續去世後,曹魏皇權沒有了人才補充,僅憑曹氏、夏侯氏產出的貧瘠的人才,根本無法抗衡士族。

最終,士族得以崛起,曹魏皇權衰落,司馬氏能代魏建晉,其根本也來自於《九品中正制》,司馬氏是士族,是士族、豪門的自己人。

曹操生前沒有被士族壓倒,堅持跟他們抗爭,曹丕接位後,拋棄了曹操一直堅持的扶持寒門庶族抗衡士族的路線圖,雖得到了一時的輝煌,卻葬送了曹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