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任亮爲何被稱爲葫蘆王?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任亮爲何被稱爲葫蘆王?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任亮爲何被稱爲葫蘆王?他最後的結局如何?這是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說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揮師入關,隨即佔領了長江以北地區,此後,又用了二十多年,才陸續掃平長江以南的反抗力量,一統天下。

這二十多年中,南方主要是有三股力量在抗清,分別是活躍在雲貴及兩廣地區的李定國,活躍在湖廣和四川交界地區的李自成殘部夔東十三家,以及縱橫東南沿海的鄭成功。

遺憾的是,雖然這三股抗清力量的戰鬥力都還不錯,其中還有清軍暫時無法戰勝的水軍,但因爲各種原因,三方始終沒能形成合力,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

任亮爲何被稱爲葫蘆王?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至公元1662年,即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時,南明晉王李定國和延平郡王鄭成功陸續病故,餘部分別退往緬甸和臺灣,消失在中原大地。

再至康熙三年爲止,夔東十三家也陸續被清軍剿滅,到李自成的侄孫,南明臨國公李來亨(李自成之侄李過養子)焚妻子自縊後,夔東十三家消亡,大規模的反清力量徹底終結。

但各地小規模的抗清力量還存在一部分,特別是活躍在山西交城地區的一支農民起義軍,在領導人任亮的率領下繼續抗清,一直堅持到康熙十年,才被清軍剿滅。

這支農民起義軍的領導人任亮在明末農民起義大潮中的資歷還是很老的,早在明朝天啓六年時就上山落草,隨後於崇禎初期趕上了農民起義的大爆發,佔據呂梁山一處爲根據地反明。

任亮佔領的根據地位於山西交城境內,在呂梁山脈東麓,以當地的東葫蘆川爲主寨,也因此,任亮在起義軍中,有個響亮的諢號"葫蘆王",也不知道和葫蘆娃們是啥關係?

崇禎年間,任亮陸續又和從陝西進入山西,並在交城西北山區的“三座崖”等險要地段立下大寨的王剛、賀宗漢、王之臣等人聯手,加上本地的悍匪王堇英、郭彥、王全、巴山虎等人,在這一地區共同和明軍作戰。

因爲他們的根據地在崇山峻嶺之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又大多是本鄉本土的農民,熟悉地利,深得民心,因此,明軍的多次圍剿均告失敗,任亮等人得以牢牢紮根在此地。

不過,任亮也沒有什麼大志,他沒有像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那樣到處流竄,以推翻明朝爲己任,一直都死死地釘在交城,所以,對明末大局的影響力不大,只能算是交城地方一霸。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被清軍擊敗,大步退往陝西,在“三座崖”紮根的原陝西農民起義軍,在王剛等人的率領下,也跟隨李自成撤退,任亮接手了他們留下來的根據地,繼續做土霸王。

第二年,即順治二年,任亮在北方地區大勢已去時,帶着郭彥、王全、巴山虎等受清朝招安,然後跟隨上官太原營守備周自新一起,被調派到山東去圍剿農民起義。

三年後的順治五年,任亮聽說在老家交城爆發了反清的農民起義,他隨即棄官逃回交城,以自己的威望和資歷,成爲交城所有反清起義軍的領導人。

任亮爲何被稱爲葫蘆王?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2張

任亮在這一片呂梁山區和明軍遊鬥了十幾年,又在清軍中當了三年兵,戰鬥經驗豐富,又能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簡直是如魚得水,清軍同此前的明軍一樣,多次進剿,都拿任亮沒轍。

從順治五年一直到康熙十年的二十多年裏,任亮就一直在交城地區抗清,他也從壯年變成了六十多歲的老年,南邊的抗清力量早在康熙三年時就已經消亡,他依舊在堅持。

康熙十年十月,清軍再次大舉圍剿任亮所部時,接收任亮衣鉢,指揮起義軍的兒子任國鉉動搖了,準備向清軍投降,雖然被任亮制止了,但軍心已動搖,且任亮的兒子們沒有他豐富的鬥爭經驗,忽視了清軍帶來的威脅。

隨後,農民起義軍的主寨“三座崖”被清軍偷襲包圍,無奈之下,任亮下令分散突圍,任亮本人在突圍時被清軍俘虜,隨即被清朝交城知縣趙吉士下令杖殺。

任亮起義軍從明朝天啓年間開始,一直到滅亡,中間除了投降清朝的那三年,就從沒有離開過交城地區,影響力也僅僅只侷限在這一地區。

任亮雖然沒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豪邁和志向,也沒有他們那麼大的名氣,但能在北方已經全部被清軍佔領的情況下,還身處清朝無比重視的,跟北京靠近的山西地區,和清軍纏鬥二十多年,即使拋開地利的優勢,也算是很有本事的人才了,還是值得敬仰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