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公孫瓚爲何在東漢末年也能割據一方?公孫瓚最強大時比肩袁紹!

公孫瓚爲何在東漢末年也能割據一方?公孫瓚最強大時比肩袁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孫瓚爲何在東漢末年也能割據一方?公孫瓚最強大時比肩袁紹!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公孫瓚是東漢末年羣雄之一,實際上公孫瓚也是一位很強大的武將,他曾作用四州,實力足以和袁紹比肩,但公孫瓚的存在感似乎一直不高。《三國演義》中描述公孫瓚相貌俊美,機智善辯,他本出身貴族但因母親地位不高,所以早年只是當了一名小吏。後來公孫瓚得到涿郡太守的賞識,此後成爲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主力。公孫瓚比較好戰,所以他和劉虞產生矛盾,最後公孫瓚拿下劉虞並且得到北方四州,至此公孫瓚迎來了自己的巔峯期。

公孫瓚爲何在東漢末年也能割據一方?公孫瓚最強大時比肩袁紹!

東漢末年的歷史記載多以梟雄並起爲主,像各方諸侯崛起到覆滅、草根劉氏輾轉成家又立業等等,而一系列名將與戰役則是自古以來爲人樂道的談資。但在東漢末年,北方的夷狄南下侵擾也是切實的歷史大事記,如果沒有大將阻擊,難免胡人入主中原擾亂中華。

而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從北抵禦北狄的大將,當屬公孫瓚爲一最。

公孫瓚即小說中將趙雲賜予劉備之人物,在小說中則是明公且爲劉備恩人。但真正歷史上的公孫瓚,卻難以簡單評說。

躊躇滿志,少年求學多名家授教;威震四方,北狄遇之聞風喪膽

不比曹孟德出於閹宦世家而位卑,也不比劉玄德出於景王世家卻了無生計,公孫瓚自是此生盡美,且有名家大士教授於他。少年公孫瓚據史料記載來看,乃是風度翩翩俊逸少年,且出生於貴族世家,頗有宏圖大志。

公孫瓚爲何在東漢末年也能割據一方?公孫瓚最強大時比肩袁紹! 第2張

有幾點可以佐證之:

第一 涿郡太守賞識公孫瓚,將其女下嫁給他。要知道當時公孫瓚一家雖爲世家貴族,但其時貴族沒落如斯,且公孫瓚爲庶出,其母身份低微。即使如此,當時有割據之力的太守仍然將其女下嫁公孫瓚,由此可見一斑。

第二,在太守岳父的極力保舉下,年輕的公孫瓚便與劉備共師事於盧植,盧植此乃其時之名士,筆者無需多言,衆亦曉之。

除卻盧植之外,公孫瓚更有一位名師,名喚劉寬,宗族身世且不論,就劉寬兩度出任太尉位列三公之首,便可知曉此人之能。如若公孫瓚無才能,劉寬何以爲教?又怎會將其收入門下而教授之。

劉寬收徒全然精挑細選,就其門下子弟而言,王邑、傅燮與魏傑等皆爲名士。當然公孫瓚亦爲劉寬門下所出之豪傑耳,出師之後北擊夷狄之戰,大揚東漢國威,也抗擊了南下之胡人。就其出擊鮮卑來看,便見分曉。

史料記載,公孫瓚率十餘騎巡查邊境之時,途遇數百鮮卑騎兵。以十敵百顯然勝敵無望,但是公孫瓚率十餘人毅然決然衝向鮮卑人。最終其以損失過半的代價斬殺鮮卑騎兵數十人,順利突圍,而鮮卑人由此引以爲戒,不敢輕易入關。

公孫瓚爲何在東漢末年也能割據一方?公孫瓚最強大時比肩袁紹! 第3張

由此可見,公孫瓚不怕死的勇毅之氣着實強悍,這也正是他能成爲一方諸侯的關鍵。此外,青年時期的公孫瓚,仁義禮智信並未全失,公孫瓚初入仕之時拜在太守劉基帳下。其時劉基犯法被髮配交州 ,公孫瓚率人沿途保護劉基,劉甚爲感動。而公孫瓚因爲德行尚好,被舉爲孝廉,後任涿縣令。

自此,公孫瓚正式踏上了仕途大道。而其仕途之所以青雲直上也與邊塞諸事有着極大的關聯。三戰定爵公孫瓚,便是由此而來,所謂三戰乃是將公孫瓚培養壯大的三次戰事。光和年間邊韓之亂是爲公孫瓚崛起之第一戰。

邊章韓遂叛亂於邊境,而幽州地公孫瓚爲一將 ,故而幽州三千騎兵被統歸公孫瓚節制。漁陽張純之亂是爲公孫瓚崛起之第二戰,就在邊韓之亂時 ,張純引誘烏桓叛亂,公孫瓚果斷派三千兵追擊大破張純,名威大震烏桓首領歸降公孫瓚,而公孫瓚官位直升中郎將,爵都亭候。

兩戰兩勝的公孫瓚,在經歷過勝利後迷失了方向,大破張純追擊入鮮卑境內,而且是深入敵後,結果爲張純所敗損失慘重。但福禍相依,敗陣後的公孫瓚更加被朝廷器重,招拜爲降虜校尉兼任屬國長史。

道理很簡單,如果公孫瓚一味取勝立威,朝廷勢必會忌憚,反而失敗後受到朝廷隆恩反而會爲朝廷所拼命,這也是後世將領與帝王的統兵之術。但就公孫瓚的仕途來說,經此三戰便已成天下割據勢力,內有精兵外轄制屬國,一時無二。

公孫瓚爲何在東漢末年也能割據一方?公孫瓚最強大時比肩袁紹! 第4張

一旦有了勢力,自己功績得到朝廷認可而使自己加官進爵之後,不少將領便會擔心一點,那就是有人前來轄制自己同自己搶功勞,更有甚者怕前來轄制自己的官員再立奇功,彌補上自己的不足。而公孫瓚,就是其中的典型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公孫瓚起之於遊牧民族之間,必然會有所遺漏,而最大的遺漏則是沒有將張純緝拿歸案。公孫瓚在北方名聲大噪,按理幽州應當交於公孫瓚治理,然朝廷卻派了劉虞到任幽州牧,這給了公孫瓚不小的打擊。

劉虞一到任,公孫瓚成了統兵的將,而劉虞則是治民施政、節制駐軍奏報朝廷的帥。正當自己一時無兩之際,朝廷派來個節制自己的幽州牧,公孫瓚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去,甚至是做出什麼過分的舉動,也在情理之中。

劉虞到任之後 ,便派遣使臣前往各遊牧部落曉之以理陳述厲害,讓他們把張純交出來。張純逃走這是公孫瓚的一大硬傷,如果讓劉虞就這樣說服遊牧部落而擒獲張純,公孫瓚將聲威大減。於是公孫瓚便展開了謀害主帥劉虞,獨自權掌幽州計劃。而第一步,就是破壞劉虞的離間之計,阻撓其輕而易舉俘獲張純。之前向公孫瓚投降的烏桓首領,聽說劉虞到任招降,便派遣使臣前往,公孫瓚沿途設伏擊殺……

公孫瓚爲何在東漢末年也能割據一方?公孫瓚最強大時比肩袁紹! 第5張

但大勢所趨不容公孫瓚顛覆,張純門下將其首級獻與劉虞,而劉虞因功升太尉,爵襄賁侯,又遷大司馬。而一直阻撓劉虞的公孫瓚,卻意外沾了劉虞的光,升爲奮武將軍,爵薊侯。成爲了名正言順的將軍,公孫瓚開始招兵買馬擴展勢力,一切都是合理合法。

一百九十一年,黃巾軍勢力滔天,青州之地的軍隊準備同黑山軍合兵,時統轄雄兵數萬的公孫瓚,率兩萬步兵進擊黃巾軍,斬首三萬。敗陣的黃巾軍渡河逃走,公孫瓚沿途設伏,渡河一半之時殺出,死者數萬,公孫瓚俘虜七萬多人,當然是隨後入編。

一戰大破黃巾軍,殲敵數十萬,且繳獲物資財幣無數,公孫瓚聲威大震,勢力空前青大。而隨着公孫瓚的勢力逐步強大起來,不少豪傑前來投奔,最爲後世孰知的,便是常山趙子龍,即長阪坡救阿斗的趙雲。

勾結袁術害劉氏,結怨袁紹勢難全;仁義盡失滅劉虞,坐擁四洲復又失

其時,長安的漢獻帝如坐鍼氈,派遣心腹劉和出關,尋劉虞出兵前來迎接自己前往東都洛陽,而劉和即是劉虞之子。劉和涉事較淺,出長安後不久便被袁術所獲,年輕的劉和在袁術威逼利誘下將劉協之願所說與他,袁術能不動心思嗎?倘若遵從漢獻帝旨意,帥兵前往長安城迎接漢獻帝,將其控制在自己手中,到時候挾制天子號令諸侯,誰敢不從?袁術隨即讓劉和寫信給劉虞,讓他出兵爲後援,自己爲先鋒赴長安。

公孫瓚爲何在東漢末年也能割據一方?公孫瓚最強大時比肩袁紹! 第6張

劉虞哪知袁術如此野心,連忙遵從。公孫瓚久經沙場,何嘗看不出袁術之心?勸告劉虞不得,怕袁術事成之後記恨自己,於是祕書袁術巴結與他。隨即派遣其弟率軍投奔袁術,讓袁術扣留劉和兵馬自強,而其與劉虞之間隙,越發明顯。

袁術得到公孫越後,讓其幫助孫堅攻打周昂,結果公孫越中箭而死,公孫瓚由此記恨袁紹,出兵攻打,隨後佔據青徐四洲。而此時的公孫瓚勢力比肩袁術袁紹,不尊天子令,自封親信三人各位州牧,勢力進一步加強。隨後大舉討伐袁紹,血流成河百姓苦不堪言。劉虞見公孫瓚窮兵黷武,於是想制止,不了公孫瓚縱兵越發的肆虐百姓,劉虞出兵十萬討伐。劉虞統兵自是難敵公孫瓚,被公孫瓚大破於庸城 ,活捉劉虞極其妻子。

此時的公孫瓚越發的目中無人,驕奢淫逸睚眥必報實爲公孫瓚之標籤。漢獻帝降旨劉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統六州,升遷公孫瓚爲前將軍,爵易侯。意思很明顯要保留劉虞,但與劉虞舊怨彌深的公孫瓚怎麼可能放過他,誣陷劉虞勾結袁紹稱帝,隨即逼迫皇帝的使者監斬,劉虞一家命喪黃泉。

公孫瓚爲何在東漢末年也能割據一方?公孫瓚最強大時比肩袁紹! 第7張

自此,公孫瓚佔據幽州,坐擁青州、徐州、兗州,權勢滔天卻是睚眥必報,且不愛惜百姓。善惡到頭終有報,時候已到。

自一九五年開始,公孫瓚接連受創。劉虞故吏起兵,聯合遊牧部落共計數萬人討伐公孫瓚,大破其軍。烏桓鮮卑以及袁紹聯合劉和伐公孫瓚,大破公孫軍隊,公孫瓚退居易京。不久之後,公孫瓚兵敗袁紹手下,隨即自焚。一代奸雄就此沒落,但絕無哀怨弔唁之聲。公孫瓚死後第二年,早已脫離公孫瓚軍隊的趙雲投奔劉備,屯兵博望。

縱覽公孫瓚一生,從年少有爲到中年無道,從涿縣令到坐擁北方四州,仍然免不了覆滅的命運,探究其原因,無非仁義二字。

正如范曄所言:若虞、瓚無間,同情共力,糾人完聚,稸保燕、薊之饒,繕兵昭武,以臨羣雄之隙,舍諸天運,徵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