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文帝:漢高祖劉邦第四子,還寫了一篇流傳萬世的散文

漢文帝:漢高祖劉邦第四子,還寫了一篇流傳萬世的散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千古一帝,人們想到的往往是成吉思汗這樣的開疆擴土的獨夫,但成吉思汗滿手血腥,屠城太多,歷代鄙視批判者甚多,包括秦皇漢武這樣的帝王,提到千古一帝,也甚爲勉強。但是有一個皇帝,在其生前死後,因爲給百姓帶來太多的福利,提到強民安民的千古一帝,則漢文帝是第一個必須考慮的人選。漢文帝一生十分關心民生問題,認爲農業是民生之本,所以非常重視發展農業,不僅大幅度免除農民的租稅,還親自帶頭到田間耕作,沿襲周禮之“耒禮”,開創了皇帝“親耕”之先例。後世皇帝的“聖駕躬耕”或“演耕”等,都源於此。

即位之初,列侯大都住在京城長安,封邑離得遠,要靠官吏士卒供應運輸給養,既浪費又辛苦,而這些列侯也無法教導和管理封地的百姓。所以,漢文帝即位的第二年,便命令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國去,以減輕民衆的負擔。

漢文帝:漢高祖劉邦第四子,還寫了一篇流傳萬世的散文

漢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臺,結果召來工匠一算,造價要上百斤黃金。漢文帝說,百斤黃金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產業,我已經有先帝留下來的宮室可以居住,還建造高臺幹什麼呢?於是馬上作罷。

漢文帝自己平時所穿的是質地粗厚的絲織衣服,對他所寵愛的慎夫人,也要求甚嚴,不准她穿長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幃帳不準繡彩色花紋,以此來表示儉樸,爲天下人做榜樣。

到了晚年,有關部門給文帝建造陵墓。文帝則千叮嚀萬囑咐,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準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做裝飾,不修高大的墳;要節省,不要煩擾百姓。

就是在臨時之前,文帝依然心繫民生、不忘爲民着想,下詔說,自己死後,百姓哭吊三日就可除去喪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飲酒、吃肉;應當參加喪事、服喪哭祭的人,都不要赤腳;服喪的麻帶寬度不要超過三寸,不要陳列車駕和兵器,不要動員民間男女到宮殿來哭祭等。

漢文帝的寬厚仁愛,也是史上少見。他不僅廢除了株連無辜的連坐法和摧殘肉體的肉刑,也不濫殺無辜。

漢文帝三年,文帝爲了抵禦匈奴,親往代地。濟北王劉興居得知後,想趁機起兵造反,打算襲擊滎陽。文帝下令灌嬰率軍打垮了濟北叛軍,俘虜了濟北王,隨即便宣佈郝免濟北國內隨濟北王造反的官吏和百姓。

漢文帝:漢高祖劉邦第四子,還寫了一篇流傳萬世的散文 第2張

而且,這樣一位千古一帝,還寫了一片空前絕後的偉大散文。按照當前國際慣例,能成爲偉大散文的,必須符合以下標準:1、流傳千古不朽,具有永恆的生命力,超越階級和時代;2、不含一絲三僞文學成分;3、文本上富於開拓創新,爲後世師;4、具有史詩、文物、文明、思想等多重價值。劉恆的《賜南粵王趙佗書》,就是一篇這樣的好散文。此文自從選入《古文觀止》,就一直是童蒙的必背美文,在文本上開啓了散文聖旨的先河,結合了書信、散文、聖旨三種問題之長,而又沒有絲毫的“奉旨寫作”的三僞文學成分,不啻爲一片七絕古今的好散文。文章短小精悍,措辭得體,字字謙和,字字鋒利如刀。層次清楚,表達含蓄。說理充分,大義凜然。觀文帝遺匈奴書,賜趙佗書,以黃老之術,柔御天下,安匈奴,定南粵,不亦智也。現將全文錄與此,括號內略加註解,以饗讀者。

皇帝謹問南粵王,甚苦心勞意。朕,高皇帝側室之子,棄外奉北藩與代 ,道里遼遠,壅蔽樸愚,未嘗致書。高皇帝棄羣臣,孝惠皇帝即逝,高後自臨事,不幸有疾,日進不衰,以故悖暴乎治。諸呂爲變故亂法,不能獨制,乃取他姓子,爲孝惠皇帝嗣。賴宗廟之靈,功臣之力,誅之已畢。朕以王侯吏不釋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

(此段敘慰問之意,表明身份,言己已即帝位,弦外有音。)

乃者聞王遺將軍隆濾侯書,求親昆弟,請罷長沙兩將軍。朕以王書, 罷將軍博陽候;親昆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修治先人冢。 前日聞王發兵與邊,爲寇災不止。當其時,長沙苦(意動用法)之,南郡尤甚。雖王之國,庸獨利乎?必多殺士卒,傷良將吏,寡(使動用法)人之妻,孤(使動用法)人之子,獨(使動用法)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爲也。

(善意回應,雙關語;責其發兵之害。字裏行間暗含機鋒。)

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日:“高皇帝所以介(同“界”)長沙土也”。朕不能擅變焉。吏日:“得王之土,不足以爲大;得王之財,不足以爲富。”服領(地名)以南,王自治之。雖然,王之號爲帝。兩帝並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爭也。爭而不讓,仁者不爲也。願與王分棄前患,終今以來,通使如故。故使賈馳諭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爲寇災矣。上禇五十衣,中禇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遺王。願王聽樂娛憂,存問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