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後宮人物 > 壽陽公主的梅花妝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壽陽公主的梅花妝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壽陽公主的梅花妝,爲什麼會流行起來?

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一日臥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壽陽公主是南朝時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傳說黃曆正月初七這天,壽陽公主臥於含章殿下,殿前有幾棵臘梅樹,有幾朵梅花飄下來了,其中一朵輕柔地打着旋兒,落到壽陽公主的額頭上。壽陽公主她醒來之後,對額頭上的梅花渾然不覺,頂着它走來走去。宮女們笑着上來幫她摘掉花瓣,但是公主的額頭上已經印上了花痕,就像投影上去一樣,栩栩如生,洗也洗不掉,三天後,才漸漸淡了。

宮女們覺得額頭上裝飾幾朵梅花花瓣,更顯嬌俏,也學着在額頭上粘花瓣。這種妝就成了宮廷日妝。但臘梅不是四季都有,於是她們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貼在額上或者面頰上,叫做“梅花妝”。

壽陽公主的梅花妝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由於臘梅有季節性,不能經常保持,於是,女子們便想方設法採集其他黃色花粉,而後做成塗飾粉料代替臘梅,以便長期使用。大家把這種粉料稱爲“花黃”。也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上的。“梅花妝”不久便流傳到了民間,很快受到女孩的喜愛,特別是那些富有大戶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更是爭相仿效。

在當時,人們都認爲不貼花黃,就缺少了女性特徵。用黃顏色在額上或臉上兩頰畫成各種花紋成爲少女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裝飾。但少女出嫁以後,就要改變這種貼黃的裝飾,別作一番打扮。同時,“黃花”在古代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因此,人們在“閨女”前面加黃花,不僅說明這個女子還沒有結婚,還說明這姑娘心靈美好,品德高尚。這樣,“黃花閨女”就成了未出嫁的年輕女子的代名詞了。

“梅花妝”後來有所發展,不只是黃色,還有紅色綠色;也不只是梅花形,也有動物形,比如小鳥小魚小蝴蝶;材料也不只是金箔,還有紙片、玉片、乾花片、魚鱗片,最妙的是用蜻蜓翅膀。宋人陶谷在《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花子”就是貼花,把蜻蜓翅膀剪成花瓣形,塗上金粉,貼在額上,比金片更輕薄精緻。到宋代以後,女子漸漸不貼花鈿了,但後來只要形容豔妝或精緻的妝容,就用“梅花妝”一詞。

壽陽公主的梅花妝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第2張

以上的說法是民間傳說,其實北朝時期貼花黃之風俗比南朝劉宋要早,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可見這一風俗可能在東晉之前就有了。

“梅花妝”爲什麼會流行起來?

壽陽公主是宋武帝的女兒,這個“宋”是六朝(東吳、東晉、南北朝時期宋、齊、樑、陳)的那個“宋”。六朝的社會審美就是喜歡綺靡之風,衣裙多繁複裝飾,甚至織進金線。金、翠、紅是主色調,頭飾和衣飾是搭配的。在這樣的豔妝之下,寡淡着一張臉顯然很不協調,所以社會審美迅速認可了在面部也貼金描翠的方式。隋唐兩代延續了這種審美,特別是唐代,貼花鈿的風氣很強勁。花鈿變得很大隻,一張臉甚至貼好幾片——大約唐代女子的臉胖大,不多貼些顯得太空曠。到了宋代,女子的服裝色彩漸漸素淡,“梅花妝”就漸漸消失了。

壽陽公主的梅花妝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第3張

這其實有動物的求偶特徵。大凡動物,面部都有對稱的花紋。六朝以來直到唐代,女子的求偶環境比較寬鬆,特別是未婚女子,貼上花鈿,等於在臉上寫了徵婚啓事。儘管沒有明文規定說已婚女子不可以貼花,但只有“黃花閨女”,纔可以貼黃花,成爲約定俗成。

到了晚唐,面部貼花似乎越來越紅火,而且是以翡翠玉片(一說翠鳥羽毛)爲主——“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翠鈿貼靨輕如笑,玉鳳雕釵嫋欲飛”。玉片是有點重量的,用米飯粘肯定不行,勞作出汗還會掉下來,很麻煩,容易讓人分神。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裏說,韋固妻“眉間常貼一鈿花,雖沐浴、閒處,未嘗暫去”。可見貼花鈿的膠粘性很強,用的是方便的“呵膠”——刷在貼花背面,呵口氣就有了黏性,比貼郵票還方便。呵膠是用魚鰾搗熬製成,叫魚鰾膠,粘傢俱木器都不成問題,貼在臉上對皮膚也沒傷害(還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呢),用熱水泡一下就自行脫落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