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後宮人物 > 歷史上清朝的滅亡與隆裕太后之間有何關係?

歷史上清朝的滅亡與隆裕太后之間有何關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光緒十四年(1888年)隆裕太后被慈禧太后欽點成婚,次年立爲皇后,並在婚期過後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大清歷史發展到隆裕太后這一局點,基本大勢已去。所以清廷最終退出歷史舞臺,並不是隆裕太后或者說是某個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到了宣統時期,清廷與其作無謂的抗爭,還不如和平放棄。放棄,也許是隆裕太后最好的選擇,這是她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表現,也是她顧全大體、尊重生命的具體體現。從三個角度分析。

一、隆裕太后掌廷前後

美國傳教士赫德蘭在《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期朝廷》曾有描述,隆裕太后長得一點也不好看,她面容和善,但卻是一副很悲傷的樣子,她有點駝背,而且瘦骨嶙峋,臉型很長,皮膚灰黃,就連牙齒也多是蛀牙。就是這樣一位女人對大清未來的走勢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歷史上清朝的滅亡與隆裕太后之間有何關係?

隆裕,葉赫那拉氏,是光緒的表姐、慈禧的內侄女。翻開大清歷史我們知道,光緒與隆裕的婚事是在慈禧的撮合下完成的。光緒十五年(1889年),隆裕被立爲皇后,是爲隆裕皇后。婚後,這位表親夫妻之間的婚姻並不和諧、並不幸福。隆裕深知慈禧欽定這門親事的目的,那就是讓自己更好地監視光緒。但不幸的是,自己沒有出衆的外表和才華,所以一直也不得寵。當然,隆裕也沒指望寄情於光緒,此後幾年,光緒只寵愛珍妃,哪怕珍妃死後,隆裕也一直不被待見。

不得不說,這樣一位性格柔弱,並無才貌的皇后,也着實讓人爲之憐惜。但我們知道,成就一番事業的並不靠花容月貌,而往往取決於一個人的性格。於隆裕太后而言,她的性格不但對自己的命運有所影響,甚至對整個清廷的走向,也有決定性的作用。

二、抉擇在堅持與放手之間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和光緒先後亡故,按照慈禧遺命,溥儀(宣統皇帝)登基。宣統帝登基時只有三歲,而在慈禧去世之前,早就選定隆裕爲其接班人。所以,面對年幼的皇帝,隆裕太后不得已開始了垂簾聽政,他與宣統的生父攝政王載灃,此時一起掌控大清時局。自此,隆裕太后成爲繼慈禧之後,第二個垂簾聽政的女人。

對於岌岌可危的大清,隆裕太后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於隆裕性格,她在朝廷沒有多少心腹甚至沒有自己的力量,所以別看她是首席CEO,仍然沒有多少實權。一度在載灃的排擠打壓下,一個女人覺得政治和官場勾心鬥角,離她越來越遠。由於載灃的獨斷專行和思想頑固,終因組建皇族內閣而激起諸多矛盾,導致各省脫離清廷,形勢變得分崩離析,沒有向心力。

內外交困期間,全國各地要求清帝遜位的呼聲愈發高漲。隆裕頂住壓力,召集慶親王奕劻、袁世凱等王公大臣商議國事。

隆裕太后::“頃見慶王等,他們都說沒有主意,要問你們,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

可見隆裕太后的責任與擔當。然而此時的一個決定,就直接關乎着大清的未來,隆裕此時也清醒地看到當時實際狀況,事已至此,她不得不倚重這些大臣。一個女人生性柔弱,確難再扛起大清江山。1912年,《清帝遜位詔書》呼之欲出,隆裕太后終於成爲終結大清歷史的最高執行者。

反思隆裕太后的行爲和其對大清的貢獻,大清的滅亡,是不是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是她一味地妥協、讓步造成的呢,其實她並不是“終結者”。

歷史上清朝的滅亡與隆裕太后之間有何關係? 第2張

三、是政治、人性、也是敬畏

遜位詔書擬定之前,作爲大清的最高統治者,隆裕太后不是沒有想過延續大清、拯救大清。但面對當時全國的形勢,這也只能是曇花一現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執行,是其對政治形勢的錯判嗎,當然不是。

隆裕長期身處宮中,她對大清的一些處置手段和時局把握,她是看在眼裏的。但她也許是看到大清大勢已去,作毫無意義的掙扎和挽回,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他沒有處心積慮去殺害革命黨人,也沒有在自己太后的位子搞陰謀、耍手段,更沒有去罪責自己的手下。

作爲一個最高統治者,一個女人,她更多擔心的卻是宣統小兒的性命和大清的安委,足見隆裕太后生性善良的一面,有時候她寧願自己流淚到天明,也不願給天下添亂。識時務、懂大局、講格局、知人性,爲隆裕太后點贊。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