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近代名人 > 揭祕:曾志的遺囑

揭祕:曾志的遺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陶鑄夫人曾志生前曾擔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1998年6月21日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7歲。曾志患淋巴癌,困擾她整整兩年。她住在北京醫院“紅色病房”,前後接受了12次化療。她以37公斤的體重和幾近90歲的高齡,在病榻上完成了胡耀邦任中組部部長時堅決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的紀事,並最終完成了40萬字的自傳。去年8月,她第四次住進醫院,估計這一次可能出不去了,便告訴女兒自己有一份遺囑,但要等到她臨終的那一刻才能看。

揭祕:曾志的遺囑

6月16日,曾志開始昏迷。6月17日,見她清醒過來,女兒趕緊把老人的自傳與出版社付梓簽約的好消息告訴她。她只說了一句話:“別把我擡得太高了。”這是她生前說的最後一句話。6月21日晚上9時30分,老人在“紅色病房”永遠閉上了眼睛。

女兒陶斯亮在一隻舊牛皮紙信袋上,看見媽媽寫的一行字:“我生命熄滅時的交代。”打開信封,是曾志的一份遺囑:

死後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在家設靈堂;京外家裏人不要來京奔喪;北京的任何戰友都不要通告打擾;遺體送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雲山有手印的那塊大石頭下。決不要搞什麼儀式,靜悄悄的,三個月後再發訃告,只發消息,不要寫生平。我想這樣做纔是真正做到節約不鋪張。人死了,本人什麼都不知道,親友戰友們來悼念,對後人安慰也不大,倒是增加了一些悲哀和忙碌,讓我死後做一名徹底的喪葬改革者!

6月26日,曾志遺體火化那天,沒有通知任何人,可還是有300多人聽到消息從四面八方趕到北京醫院。從太平間到火葬場,老人連靈牀都沒下,沒有靈堂,也沒有花圈和輓聯,只有孫子懷中抱着的一幅遺像。

這是沒有儀式的儀式,從北京醫院到八寶山,無數輛汽車尾隨靈車緩緩西去,中組部部長張全景一路相送,前來送別的不光是老同志,還有許多與曾志有忘年交的年輕人。

7月18日的午後,遵照母親的遺囑,剛剛遠行江西和廣東撒放骨灰歸來的陶斯亮把我們引進家中的客廳。“媽媽一生豐富坎坷,磨難最多的是福建,工作時間最長的是廣東,而生活時間最長的是北京,但她對井岡山卻是魂牽夢縈,刻骨銘心,始終不能忘懷。”

揭祕:曾志的遺囑 第2張

陶斯亮的回憶,將我們帶到蒼松翠竹的井岡山。

井岡山是曾志早年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依女兒的理解,井岡山代表了母親一生的追求,井岡山精神是革命的信仰與革命的實踐,革命的英雄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高度的結合。所有上過井岡山的人,無一例外地在這兒淬火加鋼,成爲堅強的革命戰士。這大概是母親的選擇。

曾志15歲那年投身革命。作爲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女孩,如果沿當初女子師範的軌跡,她或許成爲別樣的女人,而她卻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毅然選擇了革命。她考入湖南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成爲該所唯一的女學員,並於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她參加了湘南暴動,並跟隨隊伍上了井岡山。擔任紅4軍後方總醫院黨總支書記。……

6月30日,陶斯亮和家人們護送曾志的骨灰來到井岡山。

7月1日,家人在井岡山小井紅4軍醫院後山坡上和媽媽告別。在戰友們長眠的地方撒下了曾志的骨灰,獻上了四束簡樸的小花,又種了一棵蒼翠的柏樹。

揭祕:曾志的遺囑 第3張

7月4日,家人在廣州與老人做最後的告別。陶斯亮和家人將爸爸媽媽的部分骨灰全在一起,埋到白雲山有手印的那塊大石頭下面。

在曾志病情惡化之後,她口述,並讓女兒記錄下來,將存款轉交中組部老幹部局,請他們轉給祁陽縣和宜章縣最貧困的地區建立希望小學,並留下一些做老幹部活動基金以及日後出版曾志的兩本遺著。

陶斯亮說:“媽媽是真正的共產黨員,不折不扣地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從革命之初到死,所有的舉動,都非常圓滿,從沒有偏離自己的軌道。雖然她一生曾經受到六次處分,但都是極左路線造成的。1935年因爲蘇區失守,媽媽和黨失掉了聯繫,她歷經艱辛,苦苦尋找,那時很容易動搖。現代社會物慾橫流,能夠堅守自己的信仰,堅守自己的人格很難,但她也做到了,這是我最崇拜她的一點。”送走母親的那天,女兒把一張全家合影放在母親的口袋裏,背面寫道:“讓我們的愛永遠陪伴您!”老人生前,全家人輕易不敢對她說一個“愛”字,因爲她始終認爲,這個字是不能輕易說的,而當老人告別這個世界之後,無論是她的親友還是那景仰她的人們,都想把一個永恆的“愛”奉獻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