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近代名人 > 有關於李志敏的書苑軼事是什麼樣的 有關於人物的評價如何

有關於李志敏的書苑軼事是什麼樣的 有關於人物的評價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志敏(1925—1994),北京大學法律系教授,著名民法學家,北京大學燕園書畫協會(北京大學書畫協會前身)首任會長。

書苑軼事

李志敏先生一九二五年四月生於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陽界中鎮李莊,從小讀書習字,聰穎且仁義,深得鄰里嘉贊。由於時局不靖,李志敏少年時代曾輾轉於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求學。

一九四六年,李志敏考入武昌藝專學畫,專攻水墨山水。據同學湯文選回憶,“他的書法功底好,入藝專不久,即成爲班上畫得最好的學生。許多人都向他學寫字,他練過的字,就被同學拿去,當字貼來臨寫。此外,他還會刻圖章,佈局蒼勁老道,也常有同學請他治印。他的書法、山水、治印都帶有北派風格。”另一同學則回憶說:他“除了畫畫,還是畫畫,一天到晚關在畫室裏畫畫,寫字及刻章。很少出去走走。他平常只穿藍布長衫,吃得也很簡單,生活很艱苦”。

有關於李志敏的書苑軼事是什麼樣的 有關於人物的評價如何

一九四九年,李志敏考入中國政法大學(由民國時著名的法科大學朝陽大學改建)。次年,該校併入中國人民大學。李志敏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學習。一九五四年到北京大學法律系任教直到一九九四年初退休。李志敏先生精通英、法、德、俄等好幾國外語,又有紮實的國學底子,曾任中國婚姻法學會副總幹事、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理事、北京大學民法教研室主任。一九五六年參加民法起草工作,一九七九年參加婚姻法修改調查研究工作,一九八四年參加公司法起草工作,曾講授蘇聯民法、蘇聯和東歐國家民法、婚姻法、外國民商法、中國古代民法史、中國婚姻制度史、比較民法等課程和專題。一九八三年起在北京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招收碩士研究生。主要法學著作有《民法教程》、《繼承法概論》、《中國古代民法》(中國大陸地區最早出現的民法史著作)、《外國民商法》,主編有《比較家庭法》等書,翻譯了《施蒂納和許來特的比較》等文章,校閱了《國際合同》、英國《合同法概論》等著作。教過的學生有李克強、何勤華等。

李志敏老師的生活是非常不幸的。1954年他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畢業,分配到了剛恢復成立的北京大學法律系工作。剛開始想在民法專業上有所努力,他在《工人日報》工作的妻子孟昭蓉因心直口快而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被打成了右派。李老師受到了牽連,他雖仍在北大工作,但孟老師卻被髮配回河北唐山。李先生一生坎坷,生活比較拮据,他的兩個女兒竟葬身唐山大地震。

1979年,李志敏和張學書校長、趙寶煦、張振國等老師發起成立燕園書畫會。陳玉龍、楊辛、葛路、羅榮渠諸教授以及在全國首屆大學生書法競賽獲獎者曹寶麟、華人德、白謙慎和張辛四位學生熱誠襄贊其事。在李志敏會長帶領下,燕園書畫會同仁踵武前賢,整合北大書法人才,切磋書藝,舉辦書法展覽和講座,開展校內外、國內外書法藝術交流,指導學生書法實踐。北大書壇呈現一片生機。

有關於李志敏的書苑軼事是什麼樣的 有關於人物的評價如何 第2張

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李志敏攜趙寶煦、金開誠、楊辛和陳玉龍四位教授加入,北大成爲全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最多的高校。不久張辛和葛路、羅榮渠教授也相繼加入中國書協。李先生還走遍全國,到處講學或參加筆會,德藝雙馨,聲名漸起。80年代中期志敏先生當選爲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書協副主席。1988年,啓功先生當選爲北京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在他的鄭重提議下,李志敏先生當選爲北京書法家協會第一副主席兼任評審委員會主任,柳倩、藍玉崧、谷溪爲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卜希陽、尹瘦石、吳未淳、歐陽中石、秦公、袁其微、徐煥榮、康殷爲評審委員。兩人與其他書道好友一起將書法協會發展壯大,助推中國書法的發展繁榮,影響日盛。

上世紀80年代,一次北大美術社請校外顧問廖靜文、錢紹武、範曾出席完“紅樓畫展”評獎活動已是晚飯時刻,只好來到北大當時唯一對外的燕春園餐廳。那是寒冷的十二月,夜色降臨,北風呼嘯,涮羊肉的鍋子已經擺好,一桌人一定飢腸轆轤,可多數人都客氣着,特別是學生輩雖早已不斷地嚥着難以自禁的口水可還是裝作不餓地硬撐着。幾位北大美術社的學生誰也掏不出這頓飯錢,那時侯太貧寒了,最後是李志敏先生自掏腰包解圍的,其實李先生那時也不寬裕的,至今還記得範曾用饅頭沾着羊肉湯玩笑地說:“涮羊肉改成涮饅頭了。”還有一次北大美術社請華君武來北大作講座,李志敏作爲美術社顧問老師迎接。美術社的李曉峯、劉小剛等同學看到李志敏先生剛剛從廁所出來,一邊繫着褲釦,一邊趕上前去與華老握手,李先生不拘小節得讓人想到《莊子》的“解衣盤礴”。

1990年秋由北京大學藝術教研室發起開辦了首屆書法藝術研究班。這是北京大學建校以來面向全國招生的首屆書法藝術研究班,共有來自全國各地100餘名學員來北大深造。這屆研究班由李志敏先生任總指導,陳玉龍、楊辛、季羨林、袁行霈、張辛(此夫)、沈鵬、歐陽中石、錢紹武、張振國(翁圖)等爲主要師資力量。啓功先生對這屆研究班也給予了大力支持,還推薦了不少後學來研究班學習。趙樸初先生是佛教界的領袖,也積極參與推動書法的繁榮。鑑於當時趙樸初先生年事已高,李志敏先生和楊辛先生,及當時還是北大青年教師、後爲當代文人書法領軍人物的張辛等,多次上門與趙樸初先生切磋書法問題,留下不少難忘的瞬間。趙樸初先生後來視李志敏先生爲當代書法的扛鼎者、引領人,還多次對李先生開創的“引碑入草”提出可貴的建議。

有關於李志敏的書苑軼事是什麼樣的 有關於人物的評價如何 第3張

李志敏生前曾任中國書協理事、北京書協副主席、北京大學燕園書畫會會長等職。他腳踏實地工作,對頭銜並不感興趣。“德不可僞立,名不可虛成,藝不可詐取”,這是他做人從藝的信條。他在實踐這一信條中光明磊落地度過信仰無愧的一生。他臨危在病榻輕輕自語:“走,走,戴上眼鏡,穿上風雨衣,走到很遠的地方去!”

人物評價

李志敏生前在談到自己的書法之路時說過:“我不在乎現在,在乎三百年後。”關於李志敏意義我要講四句話。

第一句是孔子的話,“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荀子後來解釋,“爲己之學”是君子之學。“爲人之學”是小人之學。“爲己之學”是“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肢,行乎動靜”。“爲人之學”則是“入乎耳,出乎口”。“爲己”是“欲得之於己”,在修身,說到底就是做自己。因爲人生在世第一做不得神,第二做不得物,第三也做不得別人,只能做自己。那如何做好自己,只能學,只能修身。書法無疑是修身理性,提升生命境界,做好自己的優良方法或途徑。因此我常說書法是一個學者、一個文人基本素質的體現。不必張揚,不必顯擺,不必作秀,不必像某些經常見諸報端,見諸熒屏的“爲人”者那樣,四處招搖,不知深淺,玩名詞、概念。李志敏先生是君子,是傳統型的“爲己”的學者,是真正意義的書法家。

有關於李志敏的書苑軼事是什麼樣的 有關於人物的評價如何 第4張

第二句是米芾的話,書法“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書法實踐歷史上一直有此兩路,而由來爲人所不齒。我稱其爲“不明道”,“不入流”。而當今卻有不少人亦然熱衷此道,鼓努爲力,非俗即怪。或弄姿作態,裝腔作勢,擺弄牽扯,“經營位置”;或胡塗亂抹,飛毛乍翅,任筆成形,而美其名曰:追求視覺衝擊力。俗哉!怪哉!惡哉!李志敏先生是“貴形”者,是形不美誓不休的藝術創造者。李先生書法激而不厲,狂而不怪,放而有節,沉而不滯。雖稍失剛狠,並不爲過,恰性情所致。李志敏書法有本,本於碑學。米芾說過“碑不可學”。因爲碑是刀刻的,而書法畢竟是毛筆的表現。如一意學碑,模仿刀法,勢必棱角畢現,失於剛狠。李志敏書法很獨到,他由此及彼過渡得很好。他的草書不滯澀,很流暢。點畫有力度,沉而不浮;結字或出奇而不怪;布白非如“算子”,而是“星光閃爍”。總之大墨淋漓,氣象剛嚴。

第三句是于右任的話,“國畫無定法而有定理”。我要說這是藝術之通理,書法自不例外。而用之評價李志敏書法尤爲合適。我國由來不重方法論,“庖丁解牛”,“解衣盤礴”等等即其謂也,這其實正是藝術的高境界。李志敏先生正是步入此一境界的藝術家。雖然有些人對李先生書法不以爲然,或有非議,比如趙樸初先生就曾對李先生書法提出批評。但我們認爲除去見仁見智原因外,多少還是因爲有些人對書法之“理”缺乏應有認識。什麼是書法的“定理”?還是孫過庭說的“人書俱老”,即內實,老到,點畫質量高;結字高古,字字有出處;章法行氣貫通,血脈相連。李志敏做到了。

有關於李志敏的書苑軼事是什麼樣的 有關於人物的評價如何 第5張

第四句是常說的一句話,“筆墨當隨時代”,這是清畫家石濤說的。毋庸置疑,這句話意義深遠。但而今我們不禁要問:時代如何理解?我們要隨什麼?大家都知道當今人類在物化:要麼動物化,要麼器物化。我常說“蔽於用,役於物,迷於客”是當今人類,當今時代的基本特點。因此社會才走向浮躁,走向功利,甚至走向瘋狂和罪惡。試問,如此時代特點我們能追隨嗎?當然不能。然而遺憾的是當今竟涌現出了那麼多的“時代弄潮兒”,他們“誇略舊規,馳騖新作”。一味求新求奇,肆意外化,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有意無意地硬筆化,也就是拿着毛筆當硬筆來耍:要麼筆根硬擦,小筆展大字,要麼側鋒亂抹。我以爲所謂“筆墨當隨時代”的正解還是清人董棨所說:“用古人之規矩,而抒寫自己之性靈。”這實際是中國藝術創作的通則。特定時代產生特定文化產品。規矩是古代藝術家基於中國既定文化心理結構特徵,在一種特定人文背景下創生的,不可再造,不能復爲。我們今天所謂藝術實踐無非是運用古人這些規矩,抒發自己的情感,書寫自己的心靈,表現自己的生活。李志敏先生就是一個懂規矩,守規矩的道地的藝術家,並沒有背離古制,去之過遠。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