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宮廷野史 > 揭祕東漢桓帝劉志:一個在廁所裏搞政變的皇帝

揭祕東漢桓帝劉志:一個在廁所裏搞政變的皇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物檔案】

人物檔案

姓名:劉志

姓別:男

民族:漢

職業:東漢王朝第十一任皇帝

生卒:公元132年~公元167年,享年36歲

工齡:21年(公元147~公元167年)

父親:劉翼

母親:匽明

王位繼承人:劉宏

最大愛好:放縱淫樂

最大特長:變態

最大缺點:荒淫

最大優點:儘快享樂,不爲工作所累

最大成就:製造了一批超級變態的歷史故事

最大錯誤:過分重用宦官

最大快樂:找到更新鮮更變態的玩法

最大痛苦:女人很多,兒子沒有

最大敵人:樑翼(把他幹掉以後就“天下太平”了)

當前住址:河南省洛陽市東南,宣陵

個性簽名:當皇帝還真是容易讓人犯罪——嘿嘿嘿嘿。

揭祕東漢桓帝劉志:一個在廁所裏搞政變的皇帝

 【人物故事】

 〖皇帝是準妹夫〗

由於聰明小孩兒漢質帝劉纘被“淘汰”,東漢王朝的皇帝寶坐再次空了下來。樑冀又跑到禁中跟妹妹樑太后商議立誰家的倒黴孩子做皇帝了。樑太后正在着手張羅一門親事,準備把自己的妹妹樑女瑩嫁給十五歲的蠡吾侯劉志。劉志此時也從封國趕到了洛陽城北的夏門亭,準備迎取新媳婦兒。樑太后一合計,不如干脆就讓自己這個準妹夫當皇帝,一來這孩子也才十五歲,還是容易控制的,二來他馬上就要娶自己的妹妹,將來妹妹當了皇后,樑家還可以繼續以外戚的身份專權。

事情基本就這麼定下來,蠡吾侯劉志,看來是對樑家最有利的人選。樑冀決定就立劉志了。可是以太尉李固爲首的朝臣們對這個選擇感到不能接受,他們另有一個人選,就是“年長有德”的清河王劉蒜。結果樑冀跟羣臣在朝堂上一番爭論,最後大家都不有說服對方,只好暫時散會,各回各家,尋找更有利於自己的武器,準備在下次辯論的時候擊倒對手。

樑冀回到府裏,正爲如何對付李固的花崗岩腦袋苦想對策之時,一個重要的人物前來拜訪。此人姓曹,名騰,是宮中的中常侍,當初曾經和樑商一同被張逵陷害過,也算是樑家的“患難之交”了。樑冀一見曹騰來了,連忙向曹騰求問立誰做皇帝適合。樑冀的用意是想借此探明宦官勢力對立君之事的態度。此時,外戚與朝臣勢均力敵,如果曹騰所代表的宦官勢力支持哪一方面,那麼哪一方就能勝出了。曹騰的回答很讓樑冀長出了一口氣。曹騰說“清河王清正嚴明,一旦立他爲帝,將軍難免大禍臨頭,不如擁立蠡吾侯,可長保寶貴。”樑冀於是知道,太監跟自己是哥們,可以放心大膽的劉志了。

第二天,羣臣再次開會繼續研究立誰當皇帝的問題。樑冀當即宣佈,就立蠡吾侯劉志做皇帝,沒有什麼商量的餘地。大臣中原本反對立劉志的的胡廣、趙戒一看樑冀急了,都不敢再堅持己見,連忙改口附和樑冀,說“我們都聽大將軍的!”,其他大臣也都說“我們都聽大將軍的!”李固和杜喬還要堅持,樑冀乾脆不等他們發言,大吼一聲“散會”,說完自己一扭頭走了,就這樣通過了立劉志做皇帝的決定。隨後,樑冀親自用青蓋車將劉志接入洛陽南宮,稱帝。史稱孝桓皇帝。

因爲李固一直跟樑冀作對兒,樑冀徹底恨上李固了,不久誣陷李固、杜喬謀反,將他們處死。

〖好自爲之〗

雖然桓帝是樑冀的妹夫(桓帝即位後就正式迎娶了樑女瑩,並立爲皇后),但是樑冀當然不會因此就對桓帝表現得恭順。因爲擁立有功,桓帝時期的樑冀獲得了更多的封賞和更大的權勢,甚至連樑太后也無力約束他。這也難怪,樑商那麼大能耐都搞不定自己的兒子,樑太后一介女流又怎麼可能擺得平自己的哥哥呢?所以天下大權,盡歸樑冀所有,樑太后可以控制的,除了皇帝妹夫之外,就是一班宦官。所以這一時期宦官的勢力,比之從前更加大,成爲用來制約樑冀的唯一武器。

和平元年(150年),樑太后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終之時,她下詔歸政於桓帝,並希望桓帝與樑冀都能“好自爲之”。這個“好自爲之”是明顯偏坦樑家而對桓帝不公平的。

此時的樑家,先後已經出了七位侯、三位皇后(一名死後追封)、六位貴人、兩位大將軍、七名誥命夫人和女封君、三名駙馬,至於卿、將、尹、校的數量更是多達五人七人之衆。真正是權傾朝野,富貴滿門。只要樑家不去禍害別人,樑家本身想要“好自爲之”根本不存在任何問題。

漢桓帝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想要“好自爲之”就只有兩個出路:一是跟樑冀好好“合作”,當好樑冀的傀儡,就跟日本幕府時代的那些天皇一樣;二是消滅樑冀,奪回權力。

桓帝當然想選擇第二條出路,可是這條路實在太難走了,連個幫手都很難找。雖然桓帝已經“親政”,可是自李固、杜喬被害以後,樑冀以殘酷的手段打擊政敵清除異己,朝中幾乎全部都是樑冀的人。當然桓帝還可以依靠樑太后生前曾經倚重的——歷史上爲和帝、順帝奪回政權起過關鍵作用的第三方政治勢力——宦官。

可是樑冀也深知宦官的重要性,當年他就是在跟宦官統一了思想後,才擁劉志爲帝的。所以宮的很多重要的宦官,即使不跟樑冀是同黨,至少也不反對樑冀。甚至於他們中很多人是幫助樑冀監視桓帝一舉一動的。

桓帝不僅找到合作者很困難,就是想找個跟手下謀劃的地點,都很困難。所以桓帝決定忍着,不管怎麼說,樑冀還沒有要廢掉甚至殺害他的意思。直到有一天,樑冀做出了桓帝不能再容忍的事情,迫使桓帝挺而走險選擇了第二條“出路”。

 〖廁所政變〗

本來桓帝是抱定“好自爲之”的打算的,爲此他也花了不少血本。桓帝對樑冀禮遇之優,超過了蕭何;封地之廣,超過了鄧禹;賞賜之厚,超過了霍光。官員被任命,都必去拜見樑冀,而無需朝見桓帝,反而桓帝日常的起居,必須按歸報與樑冀。至於樑冀的種種不法暴行,桓帝更是不聞不問。

宛縣令吳樹將樑冀的一些不法門客按律治了罪。樑冀以升吳樹爲荊州刺史爲由,召他到自己至家裏喝酒餞行,然後在吳樹喝的酒中置毒。吳樹在回家去的車上毒發身亡。

郎中袁著,年僅十九歲,大約是少年氣盛,竟然給桓帝寫信,建議讓樑冀退休,免得因爲“功高震主”將來招致大禍。按說袁著還是結合了東漢歷代外戚權臣的下場替樑冀做的打算,出發點還是維護染冀的。可是樑冀知道此事後,馬上派人逮捕袁著。袁著下壞了,一面改名換姓名逃亡,一面假裝自己病死,用蒲草結成屍體下葬。結果樑冀還是查清真相,抓到袁著並活活打死。

名士郝絮因爲跟袁著是朋友,受到牽連。郝絮起初選擇逃亡,後來實在逃不出樑冀在全國佈下的情報網,無奈之下,只好叫人擡着棺材,去見樑冀,並在樑冀府門前服毒死自盡,以求樑冀放過自己一家。

有一位西域商人,到洛陽經商。誤殺了樑家一隻兔子,結果惹怒樑冀,不僅殺了這個商人給自己的兔子償命,而且大加誅連,最竟然牽連處死了十餘人。

樑冀這麼折騰,桓帝都忍住不發作,直到有一天,樑冀把手伸向了長安君。

揭祕東漢桓帝劉志:一個在廁所裏搞政變的皇帝 第2張

長安君是貴人樑猛女的母親,延熹二年,樑冀和樑太后的妹妹,樑皇后樑瑩,去世了。桓帝就開始寵愛樑猛女(這名字起的,夠猛的),樑猛女的推薦人是樑冀的妻子孫壽。

雖然樑猛女姓樑,其實他的生父是開國太傅鄧禹的孫子郎中(郎中是官名,不是指醫生)鄧香。鄧香死得早,妻子帶着女兒鄧猛女改嫁孫壽的舅舅樑紀,鄧猛女也就成了樑猛女。從孫壽那兒論起來,樑猛女算是樑冀的小姨子,所以樑猛女才得以進宮。但是隨着樑猛女受寵,桓帝就對樑猛女的家族格外優待,尤其是樑猛女的母親被封爲長安君,引起了樑冀的嫉恨。樑冀恐怕樑猛女的母親一族日後會影響自己的專權,就派人去刺殺長安君。長安君就跑到桓帝那裏去告發樑冀,這下桓帝再也坐不住了,決定除掉樑冀。正所謂衝寇一怒爲紅顏啊。

坐不住歸坐不住,畢竟樑冀此時大權在握,而且黨羽衆多,而桓帝手上數來數去,也沒有什麼可用之人。可是現在桓帝是真的不打算再忍下去了,他想來想去,覺得宦官唐衡還算忠於自己,就準備發展唐衡來幫助自己。但是樑冀在桓帝身邊的耳目很多,桓實在找不到什麼機會跟唐衡提出自己的意思,只能等機會。有一天,桓帝藉口上廁所,讓唐衡隨從自己服侍。進了廁所,桓帝看看身邊確實沒其他人偷聽,就壓低聲音問唐衡:“你知道咱們周圍的人裏,有誰跟樑冀不和的嗎?”

桓帝這話問得很巧妙,如果唐衡不可靠,那麼他可以以關心樑冀的安危隨口一問作爲掩飾,而如果唐衡可靠,這句話就是合作的激活程序。結果唐衡還真挺可靠,立即回覆桓帝“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璦、左悺,私下裏都對樑冀十分不滿,只是敢怒不敢言。”桓帝覺得一下子叫上太多人不方便,就先把單超和左悺叫到自己的密室裏。桓帝對他們說:“大將軍樑冀把持朝政,內宮和外朝都被樑冀的人控制着,朝中的大臣都是樑冀的人,我想除掉他們,你們看怎麼樣?”單超和左悺一聽這話,想都沒想就回答說:“樑冀是國之奸賊,早該除掉了。只是我們這些人沒什麼智謀,不知道陛下的想法倒底是什麼?”桓帝說:“我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你們密謀一下把梁氏消滅掉吧。”單超說:“如果陛下真的要滅梁氏,其實也並不難,我們怕就怕陛下中途又猶豫不決。”桓帝說:“樑冀就是個國賊,理應消滅,沒有什麼可以猶豫的了!”於是又召了具璦和徐璜來,桓帝用牙咬破了單超的手臂,六個人歃血爲盟,共謀滅樑大計。

五個宦官於是動用一切力量打擊樑冀,他們以桓帝的名義召來司隸校尉張彪,調發軍隊由單超親自指揮,圍攻樑冀的大將軍府。

樑冀雖然權傾天下,但是得罪的人太多,只是從前沒有人敢於起來公然的反抗他。現在單超等人奉着皇帝的名義要除滅他,很多人立即倒向了宦官一方,另一些人持觀望態度,真正肯爲樑冀賣命的,沒幾個。結果單超很快就拿下樑府,沒收了樑冀的官印。樑冀知道自己的罪行太大,必死無疑,就和妻子孫壽一起自殺了。樑冀的宗族親自,衛尉樑叔、河南尹樑胤、屯騎校尉樑讓、越騎校尉樑忠、長大校尉樑戟等,以及中外宗親數十人,都被處死。太尉胡廣被免職。司徒韓縯、司空孫朗被逮捕監獄。梁氏外戚集團,被一網打盡,灰飛煙滅。

這一年,桓帝已經虛歲二十八歲了,從十五歲的未成年少年,到將近而立的壯年,漢桓帝劉志足足的當了十三年的傀儡。要不是爲了樑猛女,還真不知道他要窩囊到什麼時候。

  〖黨錮之禍〗

桓帝經歷過沒有實權的痛苦,因此一旦大權在握,桓帝就將其牢牢的抓住,不肯輕易放開。爲了保證權力最大限度的掌握在自己手裏,桓帝儘可能的使用所謂的“舊故恩私”,其中最得桓帝信任和器重的,就是宦官。桓帝重用宦官,不僅因爲宦官在他奪取實權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宦官的一切權勢,都是直接來自皇帝本人,而不是他們自己的背景。因此,相對於擁有雄厚的自身實力的外戚和士大夫,桓帝更願意使用宦官,如果宦官不令他滿意,他可以隨時換掉他們,而不必顧及他們的“家族背景”和“地方聲望”。

而在信任和重用宦官的同時,桓帝對於在歷次事件中都沒有發揮任何實質作用的士大夫們,持一種極度的不信任的態度。其實也難怪桓帝不信任士大夫,他們也確實拿不出像樣的成績讓桓帝信服。樑冀專權的時候,除了李固等少數幾人對樑冀進行了失敗的抵抗之外,絕大多數朝臣,都充當了樑冀的走狗。以至於後來清除樑冀的餘黨之後,朝廷竟然爲之一空。

所以桓帝認爲,士大夫是最靠不住的一羣人,他們要麼當叛徒,要麼當烈士,總之他們幹不成任何有實際意義的事情。這樣一來危及到外戚和士大夫們的權益,於是,士大夫們開始對宦官進行打擊,從而引發了宦官與士大夫之間的第一次激烈衝突。最先發難的是南陽太守成晉逮捕了與宦官關係很好的當地富商張汜,結果正遇上桓帝宣佈大赦,而成晉爲了打擊宦官,竟置朝廷法律於不顧,不僅殺了張汜本人,還殺了張的宗族以及賓客200多人,然後成晉才以英雄者的姿態向桓帝上奏。幾乎在同一時期,同樣性質的案件也發生在汝南。汝南太守劉質逮捕了小黃門趙津,然後也是不顧朝廷的赦令,先將趙津拷打至死,然後才向朝廷上報。

這兩件大案從表面上看,有兩大特點,首先兩位太守的行爲是非法的,其次是這兩次案件的處理對象,確實犯有大罪。而究其根本,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兩案的當事人,都從屬於宦官勢力集團。所以這兩個案件本質上,就是士大夫集團,打着正義的旗號,以犧牲法律的尊嚴爲代價,打擊宦官集團。士大夫們發起的這次“攻擊”,從最表層看,是正義的,至少是符合儒家思想中的正義的;但從深層看,是非法的,是對朝廷赦令的無然無視;而從本質上看,就是一次政治鬥爭。

既然是鬥爭,而且士大夫們已經“非法”在先,而所謂的宦官們本來也不在乎自己在士大夫心中的“道德形象”,因此宦官毫不客氣的展開了“反擊”。紛紛向桓帝提出申訴,同時又鼓動張汜的妻子上誅。桓帝聞知此事,索然大怒,因爲在桓帝看來,這根本就是地方執政者公然對抗中央,這是要獨立啊。桓帝當即下詔,將成晉、劉質一併逮捕,按律處斬。

可是士大夫們卻沒有就此屈服,野王令張朔是宦官常侍張讓的弟弟,性情殘暴,有一次殺了一位孕婦,事後躲在張讓家中。司隸校尉李膺知道後,跑到張讓家裏大搜捕,結果從夾壁牆裏將讓朔搜出來並且處以死刑。士大夫們如此頑強的抵制以桓帝本人爲總後臺的宦官集團,當然會招致來自宦官集團和桓帝本人的共同打擊。

揭祕東漢桓帝劉志:一個在廁所裏搞政變的皇帝 第3張

延熹九年,宦官派人誣告李膺等人結交太學生、都國生“共爲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桓帝聽說後,比以往任何一次事件都感到震怒,命令天下各郡各國,逮捕黨人,並公告天下,好讓天下人都憎惡他們, 又逮捕了李膺等人。由此牽連到的陳寔等人約有二百餘人,即使有人逃亡沒有被捉到,也都被懸賞通緝。奉命傳達捉拿黨人的使者四面出發,數量多得互相在大道上可以望見。

第二年,尚書霍諝、城門校尉竇武共同上表爲黨人求情,桓帝的怒氣才稍稍緩解,下詔釋放黨人們回家,但仍對其實施終生禁錮。並且將黨人的名字記錄在案。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中的第一次黨錮。

桓帝通過黨錮,打擊了士大夫勢力的同時,也打擊了正義;強化了皇權的同時,也使得宦官集團勢力坐大。最終弊大於利,爲東漢王朝最後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荒淫無子〗

常有人說男人有錢就變壞,如果放在漢桓帝身上,那就是傀儡有權就變態。

或許是因爲長期受到壓抑,冷不丁獲得了無上權力的漢桓帝,有點“權力暴發戶”的感覺。一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娶了好多好多的老婆。過去因爲要討好梁氏家族,所以桓帝在樑太后在世時只是專寵樑皇后一人。樑太后去世以後,桓帝的膽子大了些,但是也非常有限,樑皇后去世以後,他就專寵樑猛女。因爲實在討厭樑這個姓氏,就給樑猛女改姓“薄”,希望猛女像西漢時文帝的母親薄太后那樣賢惠,後來查清猛女的生父是鄧香,就命猛女恢復鄧姓,稱爲鄧猛女,並立鄧猛女爲皇后。

到此時爲止,桓帝在男女之事上,還不算出格,一位鍾情的皇后,少數幾名寵妃,與大多數皇帝並無差別。

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鄧皇后漸漸人老珠黃,青春不再。而桓帝在消滅梁氏集團以後,親掌天下大權,正且值而立之年的大好時光。從前長期壓抑的心情一旦被激活,便開始以無盡的慾望尋求加倍的彌補。桓帝的心思開始不再專一的放在鄧皇后身上了。鄧皇后當然會不爽了,以前那麼受寵,甚至爲了自己都敢去殺樑冀,怎麼現在突然間就失寵了呢?鄧皇后不幹了,就把干涉桓帝寵幸其他妃子,這下麻煩大了。

本來桓帝只是略微的釋放一下被捆得太久的手腳,並沒有太過份出格,最多算是壓抑後的自由反彈,折騰一陣子也就好了。現在鄧皇后這麼一限制他,使他一下子覺得鄧皇后成了已被消滅掉的梁氏家族的“影子”,自然立即施以“報復性反抗”。作爲報復,桓帝拿出除滅樑冀時的魄力。首先,一道詔書,廢掉鄧皇后,併入暴室,直至鄧皇后死去。而後,桓帝開始大規模徵召美女入宮,他的後宮一下子成了嬪妃的海洋,數量高達五六千人,創造了當時的吉尼斯紀錄!

五千名美女,桓帝就算一天換一個,他還得換13年呢,哪裏還會有什麼快樂可言?更談不到感情了。所以事實上桓帝根本不是好色,更不是多情,他就是變態,是以縱情聲色來添補自己心理的空虛。

桓帝在玩弄女性方面,大大超越了之前的帝王。一次他興頭上來,竟然把數千嬪妃全都集中起來,脫光衣服,讓自己的寵臣們跟她們做最親密接觸。桓帝本人,一邊喝酒,一邊瞪着充血的眼睛看,時不時還放聲狂笑。

雖然桓帝有如此規模龐大的嬪妃大軍,但按封建禮法,只有皇后纔算是他真正意義上的老婆。鄧皇后被廢后不久就憤恨而死,桓帝很快立了一位新皇后,就是大司空安豐侯竇融的曾孫女,城門校尉竇武的女兒,竇妙。我們不知道竇妙有沒有參加過那次令桓帝興奮不已的五千人天體大會,但有一點可以知道,桓帝其實壓根不喜歡她。對此,竇妙雖然十二萬分的不滿,但也只能把滿肚子的沉醋封起來不敢泄露出一點酸味兒,唯恐成爲猛女二代。

桓帝就這麼不顧一切的放縱自己,他的健康也被迅速的透支着,到了永康元年(167年)三十六歲的桓帝終於一病不起,不久就死掉了。

直到這個時候,一個問題擺在了東漢王朝的面前,這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多妻子的男人,竟然沒有生下一個兒子。

揭祕東漢桓帝劉志:一個在廁所裏搞政變的皇帝 第4張

 【相關鏈接】

〖五侯〗

所謂五侯,就是幫助桓帝誅滅樑冀的單超、左悺、徐璜、具璦、唐衡五個宦官,這五人因爲誅樑有功,被桓帝在同一天加封爲侯,世人稱之爲“五侯”。“五侯”深得桓帝寵信,因此權勢很大,而一獲得權力的“五侯”立即重演了當初樑冀的一幕,濫行淫威,專橫霸道,一時間無論是內廷還是外朝,無不向他們臣服,他們一出現在哪裏,哪裏的連大氣都不敢出。

“五侯”中的單超早死,剩下的四侯被人們起了不同的綽號,左悺被稱爲“左迴天”、具璦被叫作“具獨坐”、徐璜被說成“徐臥虎”,而唐衡則獲得了“唐兩墮”的稱號。東漢朝廷完全落在他們的手中了。

由於“五侯”及其親族黨羽的勢力越來越大,漸漸的桓帝也有些不放心了。最後桓帝以“請託州郡,聚斂爲奸,賓客放縱,侵犯吏民”的理由,逼左悺自殺。將具瑗貶他爲都鄉侯,後來具璦就死在自己的家裏。此時單超、徐璜和唐衡已經死,他們的縣侯(一等侯爵)的爵位都由他們的養子繼承。桓帝下詔,將這些人的爵位都降爲鄉侯(二等侯爵);他們的子弟獲得分封的,則乾脆免除爵位。

藉着打擊“五侯”勢力,桓帝再次鞏固了皇權。

〖曹騰〗

漢桓帝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跟宦官曹騰對樑冀所說的一番話,有着直接的關係。不是曹騰表達了宦官集團支持劉志當皇帝的信息,當時的樑冀還真沒有勇氣完全以一幅強勢排擠李固、杜喬,擁立劉志做上皇帝。所以曹騰對於劉志來說是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可以說曹騰就是劉志的“大貴人”、“大恩人”。正因爲此,終桓帝一世,都對曹騰恩寵有加。桓帝加封曹騰爲費亭侯,並且讓他出任長樂太僕之職,後來又升爲大長秋。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曹騰也是東漢王朝的掘墓人,這一點,恐怕連曹騰自己也從來沒有想到過。曹騰雖然是個宦官,自己不能生兒子,但是卻收養了一個兒子,取名叫曹嵩。曹嵩在桓帝永壽元年(155年)生了個兒子,取名叫曹操,小名阿瞞。後來,東漢王朝天下大亂,曹操“扶天子以令不臣”,當上了大權臣。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乾脆強迫漢朝最後的皇帝漢獻帝禪位給自己,建立了曹魏政權。

要是桓帝提前預知到會有這樣的結果,估計早就把曹騰給宰了。

〖大秦遣使入洛陽〗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非常愛讀由古羅馬皇帝馬可·安東尼(又譯爲馬可·奧勒留·安東尼諾斯)所寫的《沉思錄》一書。此事經總理本人傳達至公衆當中後一時間竟然使得《沉思錄》成爲了中國經久衰的暢銷書。

而就是這位叫作馬可·安東尼或者馬可·奧勒留·安東尼諾斯的古羅馬皇帝,或許是打開古代中國與歐洲正式外交的大門的第一人。他還在中國的史書上留下了自己的另一個中文譯名——“大秦王安敦”。

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一羣金髮碧眼高鼻深目的白人來到了東漢王朝的首都洛陽,並晉見了漢桓帝本人。這些自稱是奉大秦王安敦(漢朝稱羅馬帝國爲大秦)的差遣,不遠萬里,從歐洲渡海來到中國的,他們向中國皇帝獻上了羅馬皇帝的禮物,禮物包括象牙、犀角、玳瑁等物。

雖然後世有人懷疑這些人實際並非正式的羅馬使者,而只是羅馬商人。但無論如何,從此以後,漢朝與羅馬開始了長期而穩定的海上通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