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宮廷野史 > “燭影斧聲”的經過是怎麼樣的?之後太宗是怎麼對待太祖後代的?

“燭影斧聲”的經過是怎麼樣的?之後太宗是怎麼對待太祖後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燭影斧聲”的故事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燭影斧聲後,宋太宗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弟弟和親侄子們的?

宋太宗是北宋的第二個皇帝,他繼承了哥哥宋太祖的帝位。

伴隨着宋太宗繼位的是“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成爲北宋初期兩個宮闈懸案

“燭影斧聲”涉及到宋太祖的死亡。大致經過是,宋太祖生病,臨時召見宋太祖,左右伺候的人皆退出屋外。忽然之間,有人看見燭光之下兩個身影有所動作,似宋太宗離開座位,又聽見太祖大聲在說什麼。

隨後,就傳出宋太祖駕崩,宋太宗繼位的消息。

“燭影斧聲”的經過是怎麼樣的?之後太宗是怎麼對待太祖後代的?

時人對於宋太宗的繼位,多有疑慮。各種小道消息層出不窮,宋太宗也很苦惱。連老對手遼國的史書中都寫了一筆:“宋主匡胤殂,其弟謀自立。”

宋太宗想到了故去的老母親杜太后。如果根據母親的命令,宋太宗來繼承哥哥的帝位,避免“主少國疑”,無論是孝道上還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都是說得過去的。

五代十國時期,帝位更替頻繁。公元907年唐朝滅亡, 960年北宋立國。五十四年的時候,更換了14個皇帝,平均在位時間3.8年。因此許多帝王在冊立繼承人時,都要考慮繼承人的才幹和年齡。比如石敬瑭的繼承人是成年侄子,而不是年幼的親子;南漢劉隱傳弟不傳子,都是爲了防止繼承者過於年幼導致大權被人奪走的悲劇重演。

如果說金匱之盟是真的,可能當時杜太后都完全沒有想到,趙家的王朝可以有300多年的國運。而趙匡胤剛繼位時,最大的兒子也才11歲。

但金匱之盟這個理由的致命弱點在於,爲什麼宋太宗要在繼位六年後才提出,而不是登基之初就拿出來堵住悠悠衆人之口呢?

“燭影斧聲”的經過是怎麼樣的?之後太宗是怎麼對待太祖後代的? 第2張

宋太宗陰謀奪位的第二個推測理由在於,宋太宗對待嫂嫂開寶皇后和幾個侄子較爲苛刻。

開寶皇后宋氏是趙匡胤的第三任妻子。趙匡胤去世時,宋皇后才二十幾歲。趙匡胤去世後,宋皇后成爲皇嫂。一般新皇帝和大行皇帝是平輩的話,大行皇帝的皇后會上尊號,表示尊養。但是宋太宗給宋皇后的尊號直接用宋太祖的年號,態度非常敷衍。

之後,宋皇后的住所幾次變化,可見其中微妙。宋皇后死後,葬禮規格被降低,不得與丈夫宋太祖合葬,不得接受大臣的祭奠,宮中不服喪,牌位也不袝廟。

宋太祖活到成年的兒子有兩個。次子趙德昭在宋太祖離世時已經23歲。四子趙德芳十七歲。

趙德昭受到宋太宗的訓斥後,居然害怕得自殺,年僅26歲。小兒子趙德芳後來也因爲疾病而死,年僅22歲。

無論是驚懼自殺還是疾病而死,兩位皇子盛年早逝,聯想到宋太祖撲朔迷離的死因,大家更加懷疑高坐皇位上的宋太宗。

同時,依據金匱之盟的約定,宋太宗的弟弟趙廷美也會在繼承人之列。趙廷美因此也受到一連串的打擊。宋太宗處理趙廷美的時間晚於兩位侄子,估計是這個時候宋太宗已經有時間處理他。

趙廷美被人告發謀反,身邊的人都被流放或處斬。兩年後,趙廷美就鬱鬱而終。

親弟弟和侄子們都死了之後,人們即使在質疑宋太宗皇位的合法性,也沒有任何辦法。宋太宗爲親子繼承,奠定了基礎。

“燭影斧聲”的經過是怎麼樣的?之後太宗是怎麼對待太祖後代的? 第3張

宋太宗一開始想要讓長子趙元佐繼承帝位。趙元佐看不慣父親對待叔叔趙廷美和堂兄弟的行爲,憤怒不已。尤其是他和趙廷美感情很好。趙廷美死後,趙元佐憤怒發狂,無法再以正常人的言行生活。

次子趙元僖知道自己有望繼承皇位後,開始結交大臣,爲太宗不容。不久之後,元僖居然被自己的侍妾毒死了。

最後,在人生的最後兩年,宋太宗正式冊立第三子趙恆爲太子,這就是後來的宋真宗。

不知道爲什麼,從這個時候開始,兩宋一朝,大多數皇帝都子嗣艱難,很多時候必須得以宗室近支爲養子,來延續皇位。

“燭影斧聲”的經過是怎麼樣的?之後太宗是怎麼對待太祖後代的? 第4張

唯一的例外是宋徽宗。他的子女多,但除了趙構,都被金人擄走,可悲可嘆。

等到趙構繼位成爲宋高宗,同樣爲子嗣發愁。深宮中的孟太后有一天忽然夢見宋太祖,言明如果冊立他的子孫,國祚方能延綿。孟太后於是和宋高宗商量後,決定迎立宋太祖的後裔爲繼承人。

繼承宋高宗皇位的宋孝宗,就是宋太祖小兒子趙德芳的後裔。自此,南宋的帝系重新回到宋太祖一脈。只是,鑑於南宋的歷史,這種迴歸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

宋太宗得位疑團重重,繼位後一邊打着兄終弟及的口號,一邊是苛待寡嫂侄子陸續英年早逝,這不可能不引起衆人的猜測。但是宋太宗這樣做一個好處在於,皇位傳承迴歸常態化,更加有利於一個王朝的穩定。

畢竟,在中國皇位繼承接受度最高的方式是父傳子,而不是兄終弟及。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