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宮廷野史 > 紫禁城裏的帝王生活:末代皇帝溥儀大婚始末

紫禁城裏的帝王生活:末代皇帝溥儀大婚始末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溥儀退位後,按照民國政府的“優待條件”,溥儀仍然可以在紫禁城內居住,依舊過着他的“帝王”生活。

在溥儀剛過15 週歲時,宮裏的老太太們便閒不住了,張羅着皇帝的大婚,太妃們把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請到宮裏商議了好幾次,並召集了10 位王公討論此事。據溥儀回憶說,從開始議婚到最後成婚,前後歷時近兩年的時間,在這期間皇后還沒有確定,兩個老太太——溥儀的生母和莊和太妃卻撒手人世。由於時局的變幻莫測和動盪不寧,師傅們多次勸諫大婚從緩,再加上在世的幾個太妃捲入情形十分複雜的爭執,使這最後一個皇宮帝后大婚變得微妙而複雜,一波三折,幾起幾落。

紫禁城裏的帝王生活:末代皇帝溥儀大婚始末

網絡配圖

莊和太妃去世後,宮裏主要有三個太妃主事:榮惠太妃沒什麼主見,由誰來立皇后都行;敬懿太妃是同治皇帝的妃子,總是擡出當年慈禧太后遺囑的話“承繼同治、兼祧光緒”,認爲宣統帝是繼承同治的帝位,所以應當由她來推選皇后;隆裕太后( 光緒皇后) 在世時就不睬敬懿太妃的這一套,因她主持宮中事務,不僅沒有尊重敬懿太妃,反而把她打入了冷宮;隆裕太后去世後,袁世凱干涉皇宮內政,指定端康太妃繼承隆裕的權力主持宮中事務,端康太妃想找個自己的親系女子冊立爲皇后。這樣,敬懿太妃、端康太妃互不服氣,也互不相讓,爲選婚鬧得烏煙瘴氣。溥儀的兩位掌握兵權的叔父各支持一個太妃,上下奔走,宮廷顯得更爲熱鬧

究竟選誰做皇后,當然由皇帝說了算。宮裏的規矩是:讓候選的女子排成一排,由皇帝和太后挑,選中的遞上玉如意( 一說系荷包於其扣上) 即可。可到民國時代了,王公大臣們覺得,讓人家閨女站成一排挑來挑去,不太妥當,便改爲排照片,看準後,用鉛筆做個記號。候選的四個女子即蒙古王公陽倉扎布家、滿洲都統衡永家以及榮源家和端恭家的,照片一同送到養心殿。溥儀說:在我看來,四個人都是一個模樣,身段都像紙糊的桶子;每張照片的臉部都很小,實在分不出醜俊來,如果一定要比較,只能比一比旗袍的花色,誰的特別些。

15 歲的溥儀沒什麼標準,便胡亂地在一張似順眼些的相片上用鉛筆畫一個圈,交差了事。這個女子就是滿洲額爾德特氏端恭的女兒文繡,比溥儀小3 歲。文繡是溥儀的六伯父海軍大臣載洵推薦的,是敬懿太妃中意的姑娘,敬懿十分高興。但這個結果令端康太妃就不滿意了,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強行讓王公們勸溥儀,重選她推選的滿洲正白旗敦布羅氏榮源的女兒婉容,理由是文繡長得不好,家境清苦,而婉容長得美麗,家境富裕。

紫禁城裏的帝王生活:末代皇帝溥儀大婚始末 第2張

網絡配圖

婉容是禁衛軍大臣載濤推薦的,端康太妃中意。溥儀聽從勸告,用鉛筆在婉容相片畫個圈,重選與溥儀同歲的婉容爲皇后。這一下,敬懿、榮惠兩太妃又不樂意了。太妃、王公們爭執不下,最後榮惠出面說:皇上圈過文繡了,她不能再嫁平民,就納爲妃吧。溥儀想不通怎麼一下子有了兩個老婆? 不大樂意。王公們勸說,溥儀讓步,這一後一妃就這麼定了。

后妃剛確定,1922 年3 月11 日的《宮門抄》便發出通告:榮源之女郭佳樂( 婉容) 立爲皇后。但這並不意味着結婚。莊士敦說:中國皇帝婚禮的一個奇怪特點是,一位青年婦女晉爲皇后,並不是由於她嫁給皇帝這個事實而自然形成的,而是由於皇帝發佈命令造成的。命令一旦發佈,她即成爲皇后,儘管發佈上諭的時間和舉行婚禮的時間之間也許要消磨好幾個月。

宣佈立後的同時,《宮門抄》也宣佈了選額爾德特氏( 文繡) 爲淑妃。這一結果令漢族忠臣大失所望,他們希望皇帝能娶漢人爲皇后以扭轉乾坤,而甚囂塵上的傳言是皇上的新娘非徐世昌總統之女莫屬。3月14 日的《宮門抄》又發出雙重婚禮通告:榮源爲其女兒晉爲皇后已謁見皇帝,當面致謝;文祺爲其侄女額爾德特氏被封爲淑妃感到榮幸,已通過內務府代向皇帝致謝。皇后之父被賜各種恩典,授頭品頂戴,送御前侍衛,賜紫禁城騎馬。不久,他升爲內務府大臣,晉升公爵。

紫禁城裏的帝王生活:末代皇帝溥儀大婚始末 第3張

網絡配圖

3月份剛舉行納采禮,一系列變故發生。直奉戰爭爆發,中原烽火連天,婚禮便拖了下來。直拖到12 月1 日,徐世昌總統下臺,黎元洪再次出任總統。紛繁變幻的時局,令疲憊憔悴的溥儀皇帝作出了驚人的決定:要求莊士敦立即帶他去英國公使館,打算一到使館,便通電全國,放棄帝號、特權和民國的津貼。莊士敦在給一位通曉英語的前清官員的一封信中,詳細地說到此事:

皇帝於上午從電話中得悉我已返回,遂派機要通訊員送來一紙用鉛筆寫的中文便條,讓我於當日下午三點鐘到宮中他的私邸去見他。他還令我準備兩部汽車同時在東華門外等候,但是沒有說明原因。最後,他要求我對他寫的便條要在皇室和其他幾位師傅中間絕對保守祕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