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奇聞異事 > 歷史上的孔子究竟長什麼樣:身高2米21堪比姚明?

歷史上的孔子究竟長什麼樣:身高2米21堪比姚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孔子,可是清晰描述孔子卻很難。下面的幾種認識沒準會雷倒你。

孔子到底長什麼模樣?兩千多年來世人一直沒有定。山東省文物部門近日透露,目前最早的孔子壁畫像已經在山東現身——這就是前不久在東平縣一座漢代墓室中發現的孔子見老子問禮故事的彩繪壁畫。孔子研究專家認爲,這身布衣打扮的孔子像表明,在當時的老百姓心目中,孔子就是一位普通布衣學者。

在這幅存世兩千年左右的孔子壁畫中,孔子面部的鬍鬚清晰,道道皺紋滿額,鼻翼高挺,頸後凸瘤,形象寫實。

孔子爲何要拜見老子?有學者認爲,史料記載確有其事。孔子三十五六歲那年,在魯昭公的支持下,帶着幾個弟子西行到洛邑向老子學習。

至於孔子究竟容貌如何,如今有據可考的官方史料並不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俗謂長人而異之。”由孔子弟子撰寫的《論語·述而》,更側重描述孔子的氣質,以10個字概括:“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歷史上的孔子究竟長什麼樣:身高2米21堪比姚明?

據傳孔子出生後,曾因相貌醜陋遭到母親遺棄。至於如何醜陋,又有多個版本,“七陋”的說法流傳最爲廣泛。專家介紹,宋代一部孔子家譜中,竟描寫出孔子有49個地方與常人不同。

畫像中的孔子也在漫長的歷史中實現着身份的轉變。漢畫像石中所出現的孔子,多半是一位學者形象。流傳最爲廣泛的版本要數唐朝吳道子所繪《孔子行教像》:孔子寬衣博帶,不着官服,不帶官氣,拱手站立,面目慈祥,虔靜,不離學者的形神特徵。至顧愷之所繪《孔子爲魯司寇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員氣派,體現了孔子較高的政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藹,一副“爲政以德”之態。

  身高:九尺六寸如姚明?

在孔府檔案裏有一份描述孔子形象的材料,說到了孔子的腰圍:“先聖身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所謂“圍”,《辭海》如是解釋:“計量圓周的約略單位,即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攏的長度。亦指兩臂合抱的長度。”這裏顯然是指前者。

在司馬遷的《孔子世家》裏,稱“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九尺六寸”有多高?按西漢尺23。1釐米計算,是221。76釐米,和穆鐵柱、姚明的個子差不多,或有誇大。

孔子成爲超高的“長人”,應是他老人家“仙逝”約三百年後的事情。顧頡剛先生在《春秋時代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一文中指出:“到了漢朝,真是鬧得不成樣子了。我們只要把緯書翻出一看,真是笑歪了嘴。他們說,孔子母徵在遊於大澤之陂,睡,夢黑帝使請己。往,夢交,語曰:‘汝乳必於空桑之中。’覺則若感,生丘於空桑。他們說他的頭像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方高。身長九尺六寸,人皆稱他爲長人……”這些大抵是漢初方士化的儒生們臆想附會的“傑作”


  相關閱讀

  孔子的相貌

關於孔子的相貌,《史記》上記載說他“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在曲阜民間有“七出”之說。所謂“七出”,是指孔子牙齒暴露在脣外,鼻孔朝天,耳朵奇大,眼睛突出,加起來就是七竅突出的意思。

司馬遷離孔子的時代比我們要近的多,所以他記述的孔子的樣子要比後來的人更接近實際情況。所謂的圩頂,根據司馬貞《索引》的解釋,就是“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這樣看來,孔子的頭頂骨是中間低而四邊高,其模樣並不能令人十分恭維。《史記》上又說,孔子成年後“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根據吳承洛先生《中國古代度量衡史》的推定,周尺一尺合今19.91公分,那麼孔子的身高就當有今天的1.91米還要多一點,快要趕上巨人穆鐵柱了。

關於孔子的面孔,《孔叢子》說他“河目隆顙”,是個長眼高顴骨的人,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奔顱頭。關於孔子之醜,一種原因是古人對神人、偉人相貌的誇張,說其有“異相”,東漢的王充在《論衡》裏說“黃帝龍顏,顓頊戴午,帝嚳駢齒,堯眉八採,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周公背僂,皋陶馬口,孔子反羽”,意思是黃帝長得像龍,顓頊的頭上長角,嚳的牙齒連成一片,堯的眉毛有八種顏色,舜的眼睛有雙瞳,禹的耳朵有三個孔,湯的胳膊上有兩肘,周文王有四個乳房,周武王眼高可以看見頭頂上的太陽,周公旦的駝背,皋陶的嘴像馬,孔子圩頂。

歷史上的孔子究竟長什麼樣:身高2米21堪比姚明? 第2張

另一種說法是,孔子確實長得不敢恭維,史料上留下了一段這樣的記錄。那是當年孔子倉惶從宋國逃出以後,在鄭國又和門人走散了,有人見他獨自可憐兮兮地站在東門的城牆根下,就對到處找他的子貢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犬。”傳說中堯正是瘦長的身子,“河目隆顙”的腦袋,而“皋陶之狀,色如削瓜”,皮膚泛着青色,禹的身高據史載正是九尺二寸。說孔子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大概是說他還是個腰長腿短的人吧

子貢按照那人的指點果然的原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後莞爾笑道:“外貌說的還在其次,倒是‘像喪家之犬’這句話,說的太神似了。”他老人家在詼諧中對鄭人的描述基本認可。

沒想到我們的至聖先師個子雖然很高但身材上下卻不大成比例,腦袋頂上凹陷而前額又凸起,皮膚泛青,長相竟是這般難以想象。

綜合上述文字資料,孔子的體貌,應該比較清晰了。一、頭部:凹頂,突額;眼睛大而有神,深蘊高遠之志;耳輪大而後翻;暴牙,長嘴;面黑,貌惡。二、身材:個高,背駝;長上,短下(據梅林《馬克思傳》,馬克思也是長上短下。在我們這個星球上,似乎最偉大的思想家都是長上短下);粗壯有力,如同莽漢武夫。


  孔子成長之謎

是時候從孔子的“西周夢”裏醒來了,我們需要去看看孔子所生活的年代。孔子不是西周人,從來都不是。但他可以和周公一起代表西周,也可以代表自己所在的東周,爲什麼不呢?他的身子在東周,靈魂卻一直住在西周。所以,描述孔子的旅程,有一半必須是在西周的靈魂之旅,另一半纔是形體之旅在東周。

孔子是東周春秋時期人,生在魯國但祖籍是宋國。宋國是原來殷商遺民所在的封國,主要在河南中原地區,後面我們會講到。周公平定叛亂之後,魯國得到“殷民六族”,孔子的祖先則是商朝的王族。孔子的祖先最早在宋國也是貴族,後來因內亂逃到魯國。孔子父親在孔子3歲時去世,孔母在曲阜獨自撫養孔子成人。據說孔子從小很愛學禮節,沒有事兒時,就擺上小盆小盤什麼的,學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樣子。

孔子年輕時候,讀書很用功。由於崇拜周公,他對古禮學習特別重視。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也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青年孔子所感知的時代,周公的理想國不復見。他看不慣層出不窮的違背禮樂制度的現象,更受不了舊秩序加速瓦解。他在夢中與周公重溫當年,希望儘快恢復周禮,建立理想國。所以,一開始孔子是積極謀求出仕的,他渴望有一個可供施展抱負的政治平臺。

歷史上的孔子究竟長什麼樣:身高2米21堪比姚明? 第3張

此時魯國大夫勢力坐大,“三桓”(即魯桓公的後代孟孫、叔孫、季孫三個世家大族,其中季孫氏勢力最大)把持朝政,魯公也要受制於“三桓”。孔子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季孫氏家中當家臣,職位雖低但辦事認真。他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物資從來沒有缺少過;後來當管理牧業的小吏,牛羊也繁殖得很多。他在魯國短暫任職時推行“復禮”主張,不爲當權者所接受。

但孔子本人的名聲已漸漸傳開,這時候就陸續有人願意拜他爲師,不到30歲的孔子索性辦了個私塾,收起學生。孔子以禮樂之學教授學生,創立儒學。孔子教育的內容主要圍繞周禮來進行,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符合周禮要求的君子。孔子還整理了《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典籍,其目的也是闡發周禮。沒想到來報名上學的人還挺多,魯國大夫孟僖子死時都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要到孔子那兒去學禮。

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三桓”打敗後投奔了齊國,孔子在這一年也到了齊國。孔子去求見齊景公,跟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待他很客氣,還想用他。但是相國晏嬰認爲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齊景公就沒用他。兩年後,由於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又由齊返魯教書。


  孔子的成長軌跡

據報道,爲弘揚和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座總高爲9.5米的孔子青銅雕像在天安門地區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雕像作者爲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爲山。孔子雕像雙手合於胸前,目視遠方,身體左側佩戴有一把寶劍雕像,以簡樸、概括的手法,將人體的結構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態當中,似巨石,似高山,氣勢磅礴,與莊嚴的國家博物館建築交相輝映,展示出中華文化的悠久燦爛與正大氣象。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逝世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來的典籍中。

孔子的長相頗怪,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曾有一段記載,說孔子到鄭國被人形容成喪家之犬,那人說孔子“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說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子產,可是從腰部以下比禹短三寸;《莊子·外物》記:楚國隱士老萊子的弟子外出打柴,回來告訴老萊子,說路上遇見一個人,“修上而趨下,末僂而後耳,視若營四海”即上身長於下身,伸頸駝背,耳朵後翻,卻顧盼自雄,一副心繫天下的樣子。老萊子說,是孔丘啊。你把他給我叫來。孔子來見,老萊子對孔子說:孔丘啊,去掉你身上的傲氣和臉上的機智,就可以成爲君子了。這裏集中而突出地描述了孔子體貌。《荀子·非相》曰:“仲尼長”,指孔子個子高。一則曰:“仲尼之狀,面如蒙倛。”“蒙倛”,當時用於出喪和驅鬼的儺舞面具,披頭散髮,形象兇惡。

歷史上的孔子究竟長什麼樣:身高2米21堪比姚明? 第4張

《史記·孔子世家》中特別提到孔子腦袋天生畸型,“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也就是說,孔子之所以名丘、字仲尼,是因爲“生而首上圩頂”,即得名於出生後的頭部生理特徵。當然,還有人根據“禱於尼丘得孔子”的記載,說是他的父母爲求一子,禱於尼丘,故生下他後,便名之爲丘,字之爲尼,又因排行第二,叫仲尼。這個說法雖較通行,卻並非司馬遷本意。


“生而首上圩頂”是什麼含義?從古到今,人們都是沿襲唐人司馬貞的解釋:“圩言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說孔子頭頂形狀好像倒過來的屋頂。清人陳立相信此說,認爲“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邱焉”(《白虎通疏證》)。《中國曆代思想家傳記匯詮》也有闡發,說:“圩頂,圩音烏,中低而四面高,頂,頭頂。”又如“歷史人物傳記譯註”叢書《孔子》分冊說:“圩頂,即凹頂,指人的頭頂中間低四周高。圩,本指窪田周圍的堤埂。” 東漢的王充在《論衡·骨相》裏說“黃帝龍顏,顓頊戴幹,帝嚳駢齒,堯眉八採,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周公背僂,皋陶馬口,孔子反羽”,意思是黃帝長得像龍,顓頊的頭上長角,嚳的牙齒連成一片,堯的眉毛有八種顏色,舜的眼睛有雙瞳,禹的耳朵有三個孔,湯的胳膊上有兩肘,周文王有四個乳房,周武王眼高可以看見頭頂上的太陽,周公旦駝背,皋陶的嘴像馬,“孔子反羽”意不明。《論衡·講瑞》作“反宇”。傳統的解釋是,所謂“孔子反宇”,即孔子的頭頂如同倒個兒的房蓋,中間低,四周高。後人對此很是疑惑:世界上真有像孔子這樣的頭嗎?

實際上“宇”字也可作“大”解。《爾雅·釋詁上》:“宇,大也。”《荀子·非十二子》:“矞宇嵬瑣。”楊倞注:“宇,大也,放蕩恢大也。”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宇,張大也。”故所謂“孔子反宇”,就是孔子的頭頂在不該大的地方,反而大了起來。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圩”、“羽”、“宇”的上古音是一致的,《論衡》的“孔子反羽(宇)”之“羽(宇)”是《史記》“圩”的假借。“圩”後分化爲兩音。其一,讀作“圍”,指低窪地區防水護田的堤岸。此字始見於明代安徽宣城縣人梅膺祚《字彙》:“圩,圩岸。”後又見於明末江西宜春人張自烈《正字通》:“今江淮間,水高於田,築堤扞水而甸之,曰圩田”。所以可以肯定,作“堤岸”解的“圩”是江淮間的民間俗語。其二,用作“墟”的另寫,意爲“集市”。


[唐]柳宗元作品中多有“墟”字。《柳州侗氓》詩:“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墟人”。在《童區寄傳》中,記載郴州地區兩個強盜綁架打柴放牛的孩子區寄“之虛所賣之”,即到集市上賣,反而被區寄殺掉的事。文中說:“寄僞兒啼,恐慄,爲兒恆狀。賊易之,對飲酒,醉。一人去爲市;一人臥,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縛背刃,力上下,得絕;因取刃殺之。……因大號。一虛皆驚。童曰:‘我區氏兒也,不當爲僮。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願以聞於官。’虛吏白州。”舊注:“南越中謂野市曰墟。”所以,這裏的“虛”皆集市的意思。文中“郴州”《文苑英華》作“柳州”。郴州屬現在湖南,柳州屬現在廣西。傳前作者說,童區寄事乃“桂部從事杜周士爲餘言之”。桂部,即今廣西桂林。唐高宗永徽以後,把嶺南道分爲廣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五部,統稱嶺南五管。杜周士元和年間任桂管從事,即桂州刺史的僚屬。故陳景雲《柳集點勘》認爲“郴州”當爲“柳州”之誤,理由是:“區寄事既聞之桂部從事,而區寄乃郴州蕘牧兒,郴系潭部屬郡,非桂所部。又傳言‘州白大府’,‘刺史顏證奇之’。據舊史(指《舊唐書》),顏證以貞元二十年(804)除桂州刺史、桂管觀察使,則州所白大府,蓋桂管非潭部也。‘郴’當從《文苑》作‘柳’。”章士釗《柳文指要》亦主此說。廣西柳州一帶當時是壯侗語民族的聚居地,稱“集市”爲“墟”,當與此有關。如果原文就是“郴州”,則說明當時湖南郴州亦通行稱市爲虛。

據此,一般認爲,“墟”當“市”解始於唐宋,是從南方方言的古越語底層詞進入北方古漢語書面語的。但筆者發現,晉代陶淵明《歸田園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墟”,已含有聚落之意。這可能正是古越語本意,以後才引申爲“集市”。[晉]沈懷遠《南越志》:“越之野市爲虛,多在村場。先期召集各商,或歌舞以來之。荊南嶺表皆然。” [唐]樑載言《十道志》:“容州(今廣西容縣)夷多民少,鼻飲跣足,好吹葫蘆笙,擊銅鼓,習射弓弩,無蠶桑,緝蕉葛爲布,不習文字,呼市爲虛。”雲南也稱市爲墟,《徐霞客遊記·遊滇日記》:“有墟茅三四在岡頭,是爲枯柯新街。”這裏正是把只有三四戶人家的地方稱爲“墟”或“街”的。今蘇北“集市”往往稱爲“××圩”,讀若“圍”。估計這個詞是由“墟”演變而來,因爲古代屬於古越語地區的閩、粵,今天的方言仍保留“呼市爲墟”的習慣。整個江蘇方言都有古越語底層,也就是說,蘇北“集市”原來就稱爲“墟”,到後來才改寫成“圩”。從古音來說,“圩”、“墟”是一字。

歷史上的孔子究竟長什麼樣:身高2米21堪比姚明? 第5張

韋樹關說,“圩”(墟、虛)本讀作h(集市)。通過對照,我們發現,正如周振鶴、遊汝傑分析,“墟”作“集市”義是古越語底層詞在方言中的遺存。

古漢語中的 “墟”本作 “虛”,是“大丘”、“故城、廢址”的意思。《說文》:“虛,大丘也。崑崙丘謂之崑崙虛。”《廣雅》:“墟,居也。”王念孫疏證:“邱、墟皆故所居之地。”

稱集市爲“墟”是古越語,稱大丘爲“墟”是古漢語,這是有區別的;但是在原始漢藏語層面上,它們又是同一的,古人居住在高地上,這裏是村落,也是集市。在古越語中,“墟”有“大”義。試比較武鳴壯語hu神態慈祥謙恭,威嚴內蘊,頗符漢魏以前典籍有關記述。南宋的馬遠《孔子像》,也是額頭大而前凸。

從“圩”這個詞的使用,可知在孔子的時代,中國東部沿海一帶,就把“高”說成“圩”或者“丘”的。在此之前,這裏是東夷地區,使用的語言與漢語不同。西周初年,這裏才逐步被周人征服,漢語逐漸取代古越語,而古越語中類似“圩”這樣的語詞就在山東方言中沉澱下來成爲底層成分,司馬遷在寫《孔子世家》時,採用了這個古越語詞彙。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