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奇聞異事 > 清朝歷史上114位文科狀元爲什麼只有2位滿人

清朝歷史上114位文科狀元爲什麼只有2位滿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史料記載,清朝歷史上共有114位文科狀元,而其中只有2位是滿人。這是爲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事兒。

從順治三年(1646年4月30日)清廷舉行第一次殿試開始,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共259年,這期間清朝一共進行科考112次,點狀元114名。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112次科考出了114名狀元?狀元數怎麼會比科考數多呢?每次科考難道不是隻有一位狀元嗎?“多出來”的2位狀元是怎麼回事兒?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多出來的2位狀元正是清朝歷史上僅有的2位滿人狀元。

清朝歷史上114位文科狀元爲什麼只有2位滿人

網絡配圖

事實上,清朝科舉基本承襲了明制。只在順治年間有過兩次分滿漢兩榜取士的做法,之後便改爲只有一榜。這僅有的兩次分滿漢兩榜取士的做法發生在順治九年(1652)和順治十二年(1655),這兩次科考各點了兩位狀元,分滿漢兩榜:

1652年,滿榜狀元是麻勒吉(滿洲正黃旗人),漢榜狀元是鄒忠倚(江蘇無錫泰伯鄉人);1655年滿榜狀元是圖爾宸(滿洲正白旗人),漢榜狀元是史大成(浙江省鄞縣人,清朝浙江第一位狀元)。

正是因爲1652和1655年進行的這兩次科舉考試都點了滿榜狀元和漢榜狀元,才導致出現了狀元數比科考場數多的現象。因此,麻勒吉和圖爾宸便成爲了“多出來”的2位狀元,也是清朝歷史上114位文科狀元中僅有的2位滿人狀元。

那爲什麼滿漢兩榜改爲一榜之後就再也沒有滿人狀元了呢?是滿人考試考不過漢人嗎?

其實不是,相比漢人來說,滿人和蒙古人參加科考有較易考中的捷徑,更容易中狀元。這一點其實很容易理解——滿人的天下滿人考取功名具有先天優勢。

既然如此,爲什麼容易出狀元的滿人反而只有兩位中了狀元呢?

清朝歷史上114位文科狀元爲什麼只有2位滿人 第2張

網絡配圖

真正的原因是清朝統治者不鼓勵滿人蔘加科舉考試,即便滿人蔘加了科舉也不點狀元。原來清廷將滿漢兩榜改爲一榜之後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特別鼓勵滿人、蒙古人參加,把科舉入仕之途留給漢人”。到了康熙八年(1669)開始正式規定:“滿洲旗人在鄉、會試中與漢人一體考試漢文,同榜揭曉,不列第一名。”

估計很多人可能聽過“滿不點元”、“旗人不佔鼎甲”的說法。那麼“滿不點元”“旗人不佔鼎甲”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滿不點元”其實就是指“滿洲士子不得在鄉、會、殿試中拔置第一名”。因爲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所以稱作“滿不點元”。

有了“滿不點元”這個規定後,滿人就沒有再點過狀元了。其實不光是狀元,殿試頭三名一般都只授予漢人,這就又有了“旗人不佔鼎甲”的說法。所謂鼎甲就是指“殿試的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古人認爲一甲三名猶如一鼎之三足,故稱之爲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所以,說白了,之所以清朝歷史上114位文科狀元中只有兩位滿人主要是因爲清廷統治者禁止滿人點狀元,主要是清廷爲了把科舉這條步入仕途的通道留給漢人。而清朝統治者這麼做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不外乎以下三個:

清朝歷史上114位文科狀元爲什麼只有2位滿人 第3張

網絡配圖

首先,因爲是滿人的天下,所以滿人進入仕途的方法和捷徑很多,因爲他們關係多。此時,如果再讓滿人把持科舉,那漢人步入仕途豈不無望?

其次,清朝統治者深知要統治漢人就必須依靠漢人,以漢制漢。所以“滿不點元”其實是清廷爲了收買天下漢人士子的心,爲了籠絡漢人中的讀書人。這樣,他們纔會心甘情願爲清廷效力。

第三,漢人的文化制度確實要比滿人先進。滿人要實現從野蠻到文明的過渡,必須依靠文明程度高於滿人的漢人。而這似乎也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定律:先進民族總是爲落後民族的武力所征服,而反過來落後民族又被先進民族的文化所同化。

最後,文章寫到這相信大家應該都明白爲什麼清朝歷史上只有兩位滿人狀元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