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奇聞異事 > 真的是大漢使者涉何不小心引發了朝鮮戰爭?

真的是大漢使者涉何不小心引發了朝鮮戰爭?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說安國少季不小心引發了南越戰役從而導致了南越國變成了南越九郡,馳義侯“遣”不小心引發了西南戰役從而導致了西南部落變成了西南五郡,那麼出使衛滿朝鮮的涉何就是不小心引發了朝鮮戰役從而導致了朝鮮漢四郡。

不小心?其實都是仗着漢朝的威名,故意的。主人再小心,如果故意要找茬,還是能夠挑起戰爭的。贏得戰爭,靠將軍的能力;把戰爭控制在什麼範圍下,是君主的決斷。

朝鮮戰役就既考驗了將軍的能力,又考驗了君主的決斷。

當年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帶領殷商遺民,從黃河北岸的殷墟跋涉千里到了遼東,立都平壤安家落戶,開創了一個綿延千年的箕子朝鮮,號稱“東方君子國”。

戰國時代燕國鼎盛時期,箕子朝鮮是作爲燕國的附屬而存在的。直到秦滅燕,箕子朝鮮臣於秦。而漢滅秦,漢高祖劉邦把燕地封給了同鄉加部將的盧綰。可箕子朝鮮還沒來得及臣於漢,燕王盧綰叛逃匈奴。其部將衛滿就率領千餘人東進,並且招募了一些燕地和齊地的亡命之徒,一路攻入王儉城(平壤),推翻了箕子朝鮮,於前195年建立了衛氏朝鮮。

真的是大漢使者涉何不小心引發了朝鮮戰爭?

衛滿之後,衛氏朝鮮傳到了孫子衛右渠,並且隨着國力日盛,公然阻斷了朝鮮南部各部落派往漢朝的使節團。於是朝鮮南部各部落上書漢武帝,要求解決朝見無路問題。漢武帝遂於前109年派遣涉何出使衛滿朝鮮。衛右渠態度蠻橫,拒絕談判。於是,涉何只能返回。但是涉何在即將渡過浿水(清川江)的時候,心想自己寸功沒有,回去也無封賞,便在離境之時,刺殺了監視他離境的朝鮮小王,一路奔回關中,並且上奏漢武帝:“衛氏拒不聽命,咱家一怒之下,斬了他家的大將。”

漢武帝覺得涉何說得有理有據有節,還有殺將的美名,便沒有追問,提拔涉何做了遼東郡都尉。衛氏聽說涉何還敢跑回遼東做官,怨恨之下,出兵突襲遼東,擊殺了涉何。

漢武帝聞訊大怒,想法也很樸素:有冤枉來關中上訪就好了,敢入境攻殺漢朝官吏就是大錯了。於是他決定出兵問罪衛氏,敕令樓船將軍楊僕趕赴山東,徵調死囚從軍,由山東半島渡海出擊,同時也任命衛青部將荀彘爲左將軍,在燕、代之地徵兵後,出遼陽從陸路出擊衛氏,水陸兩軍共計五萬。

不過,這一次機會,卻高過了樓船將軍楊僕的天花板。

荀彘[zhì],太原廣武人,雁門附近的邊郡出身,因爲善於駕車,得以任侍中,作爲漢武帝的御用隨行車伕之一,後來升任校尉,又以校尉的身份跟隨大將軍衛青數次出擊匈奴。前109年,荀彘出任左將軍,從陸路進軍衛氏朝鮮。這位的名聲雖然不如伏波將軍路博德響亮,但是發跡卻與路博德一樣,科班出身,既跟過皇帝,又任過侍中,還是北擊匈奴的外戰軍功起家者,所以心態和路博德一樣,是不大看得起楊僕的。

在朝鮮戰役的第一階段中,楊僕還是如同之前一樣的手法——搶攻、或者說搶功。

楊僕在前123年之後,趕上了政策的好時光,買到了爵位,可除去在關東剿匪的經歷之外,在朝鮮戰役之前的兩次兵團級指揮經驗中,第一次進攻南越,不等待路博德所部到位就搶攻尋陿和石門,成功了(漢武帝斥責其一功五過中的唯一一功);第二次揮師閩越,不等待韓說和王溫舒所部到位就搶攻武林(江西餘干),依靠敢死隊中的錢塘猛士轅終古擊殺閩越主將,又成功了。

於是這一次繼續搶攻的楊僕,從山東渡海之後,僅以七千人上岸,被預先設伏的衛氏大敗。楊僕只得花費十餘天,才把逃入山林的散兵重新收集成軍。而此時荀彘所部纔剛剛到達浿水,衛氏已經調軍回頭,以逸待勞了。荀彘渡江進攻,沒有能夠擊破衛氏的營壘,戰事便僵持下來。

在朝鮮戰役的第二階段中,漢武帝驚訝於初戰失利,決定動用外交手段。

真的是大漢使者涉何不小心引發了朝鮮戰爭? 第2張

他派遣衛山作爲使節,持節出訪。兩路大軍(雖然楊僕那一路軍容不整)在側,衛右渠一反壓制涉何時的蠻橫態度,客客氣氣地接待了衛山,表明了之前反抗只因爲沒有見到皇帝的“節”,而如今持節使者到達,也就不擔心荀、楊兩位將軍是在使用詐術了。於是衛右渠表達了投降的態度,並且派遣太子跟隨大漢使節前往長安朝見皇帝,並且獻上軍馬五千,一切糧草由朝鮮供應,同時調遣一萬軍士護送。

衛山沒見過萬人護送這種陣仗,害怕有變,和荀彘商量一番,在即將渡過浿水進入漢朝境內的時刻,告之衛氏太子:“您跟我去長安謝罪,咱就用不着這一萬軍士護送了吧。”衛氏太子自然擔心過了江就要被幹掉,於是毅然而然地拒絕了過江,領着隊伍班師回了王儉城。

衛山回奏,漢武帝大怒,知道衛山可能是怕事,但也知道荀彘是想要戰功,只是斥責使節衛山誤事,隨後處斬。衛山所以死,並不冤枉,他不知道漢武帝派他去前線,就是要他持節專斷,調和荀、楊兩軍,結果他反被荀彘當了槍桿。

在朝鮮戰役的第三階段中,外交不成,便繼續硬攻。

荀彘乃是漢武帝身邊混出來的正規科班出身,平日又很受漢武帝寵愛,自然知道漢武帝的脾氣秉性,如今自己絕了後路,那麼只有取勝一途,便二話不說,揮軍強渡浿水,擊破朝鮮守軍,直抵王儉城城下,從西北兩面包圍了王儉城。而收容了逃兵的楊僕則趁勢包圍了南面。衛右渠困守孤城,只得死守。

雙方僵持數月之間,荀彘率領的燕、代彪悍人馬連續猛攻,而楊僕手下的山東囚犯們由於被朝鮮軍隊狙擊的心理陰影尚在,於是畏首畏尾,消極怠工。兩人本來觀念上的矛盾便直接體現在了作戰意圖上。

一邊是楊僕不停地派出使節勸降衛右渠,另一邊是荀彘不停地催促楊僕約定時間開始總攻,還有一邊是衛氏官員不停地響應楊僕的投降談判。對朝鮮來說,有了縫隙纔有了運作的空間。而荀彘和楊僕之間的猜忌慢慢發酵,既然楊僕不攻而談,荀彘也同樣派出使者納降。可惜,衛氏只希望投降相對溫和的楊僕,畢竟楊僕是曾經的手下敗將。

與此同時,遠在長安的漢武帝對於兩位將軍已經失去了耐心,再次派遣南郡(山東歷城)郡長公孫遂持節前往調查。可公孫遂也是不解上意,荀彘乃告之“王儉早該破,只因楊僕不願總攻”。於是公孫遂認同荀彘,持節召喚楊僕到荀彘軍營共商軍事。楊僕一到,荀彘直接扣押楊僕,合併楊僕所部,急攻衛氏朝鮮。公孫遂回奏漢武帝,漢武帝斬公孫遂。

一旦指揮統一之後,朝鮮戰役之後的戲碼,就如同南越戰役和閩越戰役一樣,扛不住漢軍急攻壓力的衛氏朝鮮出現了內訌,各路衛氏高級官僚們一通合議,終於斬衛右渠,舉城投降。前108年,衛氏朝鮮滅國,設置漢四郡——樂浪郡(平壤)、玄菟郡(咸鏡道)、真番郡(開城)、臨屯郡(高城)。

同年,漢武帝召荀彘回長安,因“違背朝堂外交勸服的計劃,爭功相嫉”而被斬於市,真正爭功冒進的楊僕雖也因爲“擅攻致損”而論罪當斬,但沒有“違背朝堂外交勸服的計劃”,所以繳納贖金後貶爲庶民,直到病故。

真的是大漢使者涉何不小心引發了朝鮮戰爭? 第3張

縱觀楊僕的用兵軌跡,剿匪很順利,得以憑藉此戰功而踏上帝國軍事舞臺,而漢武帝中期第二階段的三大戰役他都作爲主帥之一參與了,第一戰南越與其配合的是霍去病舊將路博德,第二戰閩越與其配合的是衛青舊將韓說,第三戰朝鮮與其配合的還是衛青舊將荀彘。楊僕三戰如出一轍,搶攻是他的標誌性戰略意圖,不過僅僅是爲了從友軍手裏搶功而已;組織敢死隊衝鋒則是他的標誌性戰術手段,類似匪徒的亡命作風在剿匪時期奏效,在人心惶惶的南越和閩越攻略時期也還奏效,但是遇到了地形與氣候都和江淮流域相差極大的朝鮮戰場,首戰搶攻遇挫之後,基本他就頹廢了。不過這三大戰役倒是檢驗出了漢軍招牌的含金量。

相比野路子出身但經常彙報的楊僕,皇帝近侍且是正規軍從徵出身的荀彘作戰能力是沒得說,但兩次操縱中央的持節使者,第一次把遊說解決的事情強行切換到了戰功解決的軌道——韓信當初就是這麼幹的;第二次甚至直接操縱持節使者上演了兵變,這個舉動就是僭越了。在那個年代,這不是攻下什麼城池與土地就能夠贖罪的。荀彘過高地估計了漢武帝對於自己的信任和容忍。

至前106年,漢武帝元封五年,春季,大將軍大司馬衛青薨。前十年完全是漢武帝與衛、霍的三人舞臺,隨着霍去病逝去、衛青隱居,後十年帝國雖然酷吏齊飛、庸將亂舞,但好歹憑藉慣性還是南討百越、西融諸夷、東平朝鮮,帝國境內的郡縣數劇增。於是設立十三州置刺史,從此華夏非九州,乃是十三州。

在元封年間,衛青去世前,漢武帝與衛青的一段談話中,武帝說:“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爲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爲,是襲亡秦之跡事。”這是一番經過觀察後的深思熟慮之言,也是漢武大帝劉徹在50歲之前就開始琢磨的事情。

在漢武一朝,黃河奪淮入海爲患20餘年,元封四年(前107年),關東流民二百萬。當時公卿的主意是遷徙這些流民去戍邊,漢武帝雖然沒有采納,但是100多年前秦始皇帝的例子太過深刻了,他在琢磨的事情就是一個何時收手與怎麼收手的問題。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