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奇聞異事 > 是什麼導致了“熙寧變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是什麼導致了“熙寧變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是什麼導致了“熙寧變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後人在討論這一樁歷史公案時可謂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學者認爲,是因爲王安石的改革思想與改革實踐太超前了,超越了當時的封建時代。如黃仁宇先生就曾說過:王安石與現代讀者近,反與他同時代人物遠。而李亞平先生在其《帝國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實錄·都是王安石惹的禍》一文中則說:“原因是,天還沒亮,而王安石起得太早了。”

仔細想想,這種觀點頗值得商榷,因爲,事實上,在任何時代,改革者永遠都是“獨行俠”,都會是因興利除弊而動了特權階層與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因而毫無疑問會遭到這些社會“強勢羣體”羣起圍毆以致亂棍打死的“黑衣人”,不妨假設一下看,倘若說,900多年前,在北宋時代,王安石起得“太早了”,那麼,等到今天,在時間過去了那麼多年之後,如果再讓他起牀的話,應該說起得不早了吧?可是,假若現在——在一部分人已先富起來,那些特權階層和既得利益者已經形成的情況下,讓王安石出來再推行他的那一攬子改革,我敢肯定,在他的前面,照樣會是“地雷陣”或是“萬丈深淵”,在改革中他照樣會碰得頭破血流,而改革也照樣會在一片威嚇怒罵聲中偃旗息鼓,無疾而終,最後照樣擺脫不了失敗的怪圈與宿命。

是什麼導致了“熙寧變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所以,問題的實質並不在於王安石起得早不早,改革是否超越了時代,關鍵也並不在於他的改革措施以及用人是否得當,並不在於他的性格是否固執己見,或者說是因爲他不善於做“統戰工作”,不會化敵爲友,最廣泛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以結成最爲堅實牢固的改革同盟,而在於王安石沒事找事,偏要去動那些幾乎掌控社會各個領域巨大權益的特權階層的“奶酪”,偏要去捅——除非改朝換代,否則,在人治社會裏任何時代任何人都不能去捅也不敢去捅的“馬蜂窩”!

所以,王安石幸虧生在宋朝,如果是生在秦朝或唐朝,像他這麼身在官場卻不懂得明哲保身,偏要傻不拉幾地觸犯衆怒,最後絕對不會只是被一羣馬蜂盯得鼻青臉腫了事,而很有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像商鞅以及王叔文那樣作法自斃,自尋死路。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