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崇禎爲何在上吊前還祕密安葬死敵魏忠賢遺骸

崇禎爲何在上吊前還祕密安葬死敵魏忠賢遺骸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崇禎和魏忠賢是死對頭,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崇禎曾在上吊的五天前祕密安葬魏忠賢遺骸,這太奇怪了!崇禎爲何要這麼做?

魏忠賢曾經是大明王朝實際的掌權者,位高權重,生前做過很多壞事,害死很多忠良,但不得不承認,他治國理正的能力相當好。魏忠賢死得很慘,死後被碎屍萬段、懸首示衆。崇禎很爲自己的做法感到驕傲。

魏忠賢心狠手辣,對權力慾望很大,但他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尤其在事關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的立場上,表現得深明大義。魏忠賢與秦檜的不同是,秦檜自私賣國,而魏忠賢自私不賣國。他曾經大膽啓用遼陽戰役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

崇禎爲何在上吊前還祕密安葬死敵魏忠賢遺骸

網絡配圖

崇禎繼位時大明江山早已是搖搖欲墜,地方難民揭竿而起,關外清兵步步緊逼。在這種時候,大明朝需要一個強人,而不是一個怯懦的皇帝。崇禎並非昏君,他也想把國家治理好,可惜能力不行,做事優柔寡斷,沒有主見,而且小心眼,好猜忌。

當清兵快打到北京城時,他想遷都,其實這樣做是對的。他與一位大臣商量:“等明天上早朝時你先提出來遷都。”這樣做的目的是,即便最後遷都不成,崇禎也好挽回面子。第二天上早朝時,這位大臣提出遷都,結局一位不識趣的大臣說:“萬萬不可啊!”假如遷都會怎麼怎麼樣,結果其他大臣一個不敢吭聲。因爲大家知道崇禎好猜忌,這個時候如果誰提出反對意見,崇禎可能還會埋怨,於是都不做聲。於是遷都的計劃流產了,崇禎只能被迫上吊殉國! 崇禎身上有很多君主不該有的性格,他婆婆媽媽,遇事不能果斷決議,好面子,搞得大臣們不團結。魏忠賢死後,他曾大量啓用東林黨人,可惜東林黨人與他一樣膽小怕事,這有點兒“物以類聚”。

崇禎爲何在上吊前還祕密安葬死敵魏忠賢遺骸 第2張

網絡配圖

後來他逐漸意識到魏忠賢的重要性,估計心裏很後悔。魏忠賢殘忍,這個不能爲他翻案,但他治國有能力且顧全大局,這個也得看到。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就在崇禎上吊的五天前,他下令祕密安葬魏忠賢的遺骸,並將其葬在魏忠賢身前看中的一塊風水寶地——碧雲寺。

戰國末期王翦的滅楚之戰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從此戰當中你完全可以看出王翦作爲帥才的大格局眼光以及老將用兵的非凡謀略。

公前224年秦王贏政決定發動滅楚之戰,針對滅楚之戰秦王同時問李信和王翦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二十萬足矣”,而王翦回答則是“非六十萬不可”。在秦王看來,王翦應該真是老邁無能了吧,於是將二十萬秦軍交給李信,出征滅楚。

應該來說李信還是有兩把刷子的,率領二十萬大軍,兵分兩路,高歌猛進,很快就攻陷了郢都。但好景不長,被楚將項燕以誘敵深入的戰術擊敗,秦軍被迫退回秦國。

秦王無奈,只好重新讓王翦出征,並且同意了王翦堅持的六十萬大軍的兵力要求。

那麼一個問題就來了,王翦爲什麼非要動用六十萬大軍出征滅楚呢?

站在王翦的立場和角度上,熟讀一下兵書,總結一下“長平之戰“的經驗教訓,再觀察一下楚國的國情你可能就明白了。

此戰的關鍵就在實現戰略目的——滅亡楚國,而滅亡楚國的先決條件就在於殲滅或者徹底擊潰楚軍。(欲滅其國者,先滅其軍)那麼楚軍在哪裏?楚軍因爲封君制分散在楚國各地,所以滅亡楚軍的先決條件就是讓楚軍集中起來。那麼如何才能讓楚軍集中起來呢,辦法只有一個——重兵壓境,而且還是越多的軍隊越好,這樣自己在完成軍隊集結,重兵壓境的同時,楚軍也會完成集結前來應戰。爲殲滅和擊潰楚軍創造有利條件。

崇禎爲何在上吊前還祕密安葬死敵魏忠賢遺骸 第3張

網絡配圖

果然,當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到達楚境之後,楚軍的四十萬大軍也完成集結同時到達,秦楚兩軍統帥的心理戰開始打響。

首先說秦軍,王翦的心理有必勝的信念,可沒有必勝的把握。(這很正常,戰場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沒有人在未戰之前有必勝的把握,只能隨機應變)情況對於秦軍來說並不好。拜李信所賜,秦軍新敗,逃回的秦軍將失敗的陰影傳遞給全軍,所以王翦此時最重要的事是扎住陣腳,穩定軍心。想想對面士氣旺盛的楚軍,王翦希望對方最好此時不要發動進攻。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