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解密三國:諸葛亮智謀過人最後卻爲何沒能成功?

解密三國:諸葛亮智謀過人最後卻爲何沒能成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我們對一個人心存期待的時候,往往也是情緒最爲敏感的時刻。”

一個人被誇的非常厲害,但後來被發現並不是傳言中的那麼回事,這時總有些人會走極端而反過頭來否定他的一切。

這是一件比較悲劇的事情。但它真的就發生我們身邊,基於那種所有人都與生俱來的逆反心理。大家既爲打破傳說而感到欣喜,也爲曾經的被欺騙而感到憤慨。這時我們最需要的便是一種心理上的補償,打擊他,質疑他,甚至從此是路人也都將帶來一種慰藉。(穿插一句,朋友間的絕交或是李宗盛唱的“我見過合久的分了,沒見過分久的合”也許背後也是這個道理。)

現下對於諸葛亮的看法,也大抵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解密三國:諸葛亮智謀過人最後卻爲何沒能成功?

“火燒博望坡,舌戰羣儒,草船借箭,借東風”這些都是高中作文裏被我們用的次數多的都該臉紅了的橋段。沒辦法,諸葛亮的民間形象早已被羅貫中塑造成神仙一般的人物,而自初便看着老版《三國演義》長大的我們,誰又能免俗呢。

可是說心底話,羅貫中真的不是一個好的擁簇者。當我們這一代人開始接觸正史時,那種從小被欺騙的憤慨情緒一定是有很多人會忍不住的。首先就是《諸葛亮傳》中的這句話:

∣然亮才,於治戎爲長,奇謀爲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呀!啥玩意兒啊這是,原來不擅奇謀應變之策,只是搞內政比較厲害,說好的智力值100呢,就這水平又是怎麼鬼畜死我們王司徒的啊!

再想起劉備入蜀帶的是龐統,取漢中帶的又是法正,自始至終諸葛亮好像都是在基地裏似的造兵,屯田,搞內政。於是,羅貫中苦心經營的智慧之神諸葛亮的形象頃刻間崩塌了。

解密三國:諸葛亮智謀過人最後卻爲何沒能成功? 第2張

但是等一下,這樣想是不是不合邏輯。讓我們從諸葛亮的出道開始捋一遍吧。

那一年,劉備46歲,之前已經跟隨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和劉表,雖然走到哪裏都有風險投資,但股份永遠是別人捏大頭,他自己也不太順利。而這已經是第三次來到了隆中,他下決心一定要請出諸葛亮。而他們的碰面是這樣開始的:

諸葛亮先是睡午覺,幾個小時睡醒之後吟了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劉備有點蒙,趕緊表明來意: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大概意思就是:世道很難,我看不懂,求您教我。

這時諸葛亮站起身拿出一份中華地圖說:曹操擁兵百萬,不可爭強。孫權歷經三世,可爲外援但不能圖之。而荊州地勢優良,是個用兵的好地方,當據之而後入西川,如此天下三分。待天下有變,就命一上將出荊州,將軍自引兵出益州,則漢室可興矣...

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劉備當時面對一個27歲,沒有工作經驗,剛睡醒,身高將近一米九的大帥哥(身長八尺,容貌甚偉)給自己講了這麼一堂課,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肯定就跟做夢一樣啊!

當然,周瑜和魯肅也有取荊州,人西川,進而兩分天下的意圖,論戰略規劃不一定就比諸葛亮的差多少。但是聽謀劃的人不同,孫權自17歲當上吳主後,身邊謀士的level就是相當的高,像諸葛瑾,周瑜,二張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而劉備身邊呢,作爲謀士的糜竺,簡雍,孫乾不是苦難合夥人就是天使投資人,他根本沒有聽過這樣的戰略。而最爲可貴的是,隆中對的決策竟然在十多年內就完成了大部分,若不是後來關羽失荊州,劉備憤而伐吳,那麼隆中策簡直就是史上里程碑一樣的奇蹟。儘管如此,關羽最後的北伐也在兵力不足,且對手都是三國名將的情況下,把曹操打得幾乎要遷都了,可見諸葛亮的遠策威力當真不同凡響。

解密三國:諸葛亮智謀過人最後卻爲何沒能成功? 第3張

個人認爲,劉備取荊襄各郡守後是與諸葛亮暖牀期的一個分水嶺。而這也是諸葛亮對劉備影響最大的一個地方,他徹底改變了劉備對文臣與謀士的主觀看法,重塑了劉備大格局的用人思維。

任何一個軍事集團都必須平衡好新人與舊臣間的關係,而劉備軍團的真正形成可以說是在赤壁之後,入川之前。這期間劉備手下的將士大抵可分爲以關張趙爲代表的老班底,和以黃忠魏延龐統爲代表的荊襄人士,而諸葛亮介於之間,始終可以作爲一種平衡雙方權益的力量保持着劉備新興軍團的亢奮戰力。而諸葛亮的這種能力,在奪取西川,收服衆多益州人士後依然有着積極的作用。

前邊有提,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實際上已經毀掉了諸葛亮的隆中策。而劉備的夷陵戰敗,雖然沒有演義上損失的那麼嚴重,但對本身就羸弱的蜀國也是非常大的打擊。這時諸葛亮面對的是頂級謀士的缺失(法正,龐統),一流將領的凋亡(關張,馬黃),和不到同時期三國人口1/10的國家。他復興漢室的難度已經從困難模式變成了地獄模式,就這樣他仍然把國家治理的“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期間更是不斷打擊魏國,期待着“曹魏有變”,繼而圖之。

解密三國:諸葛亮智謀過人最後卻爲何沒能成功? 第4張

《諸葛亮傳》中有這麼一段話: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即“諸葛亮的才能和爲政之道,雖然也與管仲,蕭何同類,但是當時的名將沒有城父,韓信這樣的人,所以使得功業衰微,這難道是大義不及嗎?只是因爲天命有一定的歸宿,不能用智慧和力量去爭取啊。”

很多人喜歡拿諸葛亮與郭嘉,賈詡比較。這真的是一種不公平的比較,我們知道曹操打仗的時候,人才分配是非常均勻的,後方交給荀彧打理,前方有程昱,郭嘉跟着出謀劃策,煩惱的時候還有賈詡給出出主意。

而諸葛亮呢,剛剛出道需要給劉備整體規劃,劉備入西川得坐守荊州,龐統死了得趕緊去找劉備匯合,打下漢中劉備封幾個大將還得照顧被劉備軍團慣壞的關羽的情緒,到最後劉備死了還留下了一個扯淡兒子讓諸葛亮操碎了心。

儘管如此,他仍打得曹魏人心惶惶,靠一次次據守作爲抵抗。我們想想啊,魏國擁有十倍於蜀國的實力,而司馬懿手上也盡是精銳,就這樣仍無法擒住諸葛亮,只能避其鋒銳,憑人自由來去。孰勝孰負,自然明瞭。

再說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確實有成功的可能性,但需要滿足的條件也非常苛刻。首先魏延必須是不帶大量糧草的疾奔,所以子午谷不能有埋伏,而到了長安後,也要在最快的時間內搞定夏侯楙。

再參考司馬懿急行軍八天搞定孟達的速度,魏延在攻克長安後還要迅速佔領潼關,以免司馬懿佔據地利。時間或許來得及,但中間只要有一個差池便是完蛋。

解密三國:諸葛亮智謀過人最後卻爲何沒能成功? 第5張

這分明是賭博,就像你身上剩的所有錢都是生活費了,這時有人再讓你去跟他玩梭哈,這蜀國哪裏玩得起,而諸葛亮也必定不是一個賭徒。

最後要說的是他的人格,蜀國著名的人中有兩個人的人格堪稱完美。一個是趙雲,一個便是諸葛亮。趙雲是可以做到嚴格律己,而諸葛亮則是更深層次的對身邊的人造成了積極影響。於法正,於李嚴之間的關係更是值得後人稱頌與學習的,這些在以後有時間時也一定會寫的。

這裏要提的是,諸葛亮爲蜀漢精心挑選的兩任丞相,再他死後仍然將蜀國延續了三十年光景,期間沒有像吳國和魏國一樣發生內亂,這想必也是諸葛亮留給蜀國百姓與官吏的美好遺產吧!

很多年後,東晉的桓溫遇到一個百歲老人,說少年時見過諸葛亮。於是有以下對話:

桓溫:“諸葛丞相今與誰比?”

老人:“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不見其比。”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