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爲什麼說麻將文化起源於蘇州?麻將創始人是誰

爲什麼說麻將文化起源於蘇州?麻將創始人是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在當今社會,麻將已不僅是中國百姓的娛樂遊戲,而且早已走出國門,成了一種世界智力比賽活動。然而,麻將是何時產生的?產生於中國的哪裏?似乎大家並不關注,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傳說紛紜,莫衷一是。

麻將是什麼?麻將是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娛樂工具。和中國象棋、圍棋一樣,是一種智力遊戲。儘管麻將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道路上命運坎坷,屢受爭議。不僅古代就曾有過談“麻”色變的悲哀,就是在今天,也始終遊移在社會文明的邊緣,從未能像圍棋、象棋那樣能堂而皇之地登上體育娛樂的大雅之堂。然而麻將同樣是中國人的偉大文化貢獻這又是不爭的事實。

在當今社會,麻將已不僅是中國百姓的娛樂遊戲,而且早已走出國門,成了一種世界智力比賽活動。然而,麻將是何時產生的?產生於中國的哪裏?似乎大家並不關注,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傳說紛紜,莫衷一是。蘇州大學體育學院羅時銘教授主持的“麻將文化與蘇州”研究課題,從多個角度出發,依據大量史料記載,得出了“麻將產生於蘇州並由明代著名民間文學大師馮夢龍始創”的研究結論。以下內容節選自羅時銘教授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

 馮夢龍是中國麻將的創始人

根據史料記載和分析,我們認爲,麻將不僅產生於蘇州,而且它的創始人就是蘇州人,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民間文學大師馮夢龍。這在相關的歷史文獻中可以找到根據。

首先,馮夢龍自己對爲什麼要創造麻將遊戲曾有過明確的表述。他在《馬吊腳例》序中說:博弈止“娛兩人,而呼盧道雜,煩囂可厭。骨牌入村妓竹籃中,卑不足道,打馬彈棋,解者實鮮。嘿然角智,茲戲爲優。牌制惟我蘇最精,而鬥法亦惟我蘇馬吊最盛。每戲用四腳,三人共攻一樁,如馬之獨吊一腳,故曰‘馬吊腳’。”他接着說:“餘既定此格例,又仿棋經之意,述其方略爲十三篇,俟好事者採焉。”由此可見,馮夢龍創造麻將遊戲的用意非常清楚,他認爲:圍棋遊戲只有兩個人玩,骨牌(也稱牙牌)則上不了休閒娛樂的檯面,惟有馬吊可以精彩紛呈,而且是四個人玩的遊戲,所以他發明了此種遊戲。

此外,除《馬吊腳例》外,事實上馮夢龍還有其他的麻將著作存世,主要有《牌經十三篇》,也稱《牌經》。還有《牌譜》一篇,收藏在馮夢龍的《山中一夕話》。

爲什麼說麻將文化起源於蘇州?麻將創始人是誰

爲什麼說麻將文化起源於蘇州?麻將創始人是誰 第2張

其次,在明清學界中,人們也早已認定馮夢龍就是中國麻將的創始人。如明末清初的學者、太倉人陳瑚(1613—1675)輯錄的《頑潭詩話》中明確指出:“馬吊即戳戲,始創於明時常熟馮猶龍,百老用獻,千生用闖,無何有闖獻二賊之禍。”馮猶龍,就是馮夢龍,猶龍是他的字。由於馮夢龍是現在的蘇州相城人,地方與常熟臨界,所以陳瑚將其稱之爲常熟人。

 麻將產生於明萬曆末年的蘇州

研究麻將產生於蘇州,當然要回答麻將創始的時間問題。我們結合馮夢龍的生平以及相關的歷史材料考證後認爲:中國麻將產生的時間,應是在明萬曆末年,即1610年左右,大概是在馮夢龍37歲前後創造了麻將。其主要理由是:

第一,馮夢龍雖從小好讀書,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與封建社會的許多讀書人一樣,把主要精力放在誦讀經史以應科舉上。然而他的科舉道路並不順暢,屢試不中導致了他後來放棄功名而專注於在家中著書,其間曾熱戀過一個叫侯慧卿的歌妓。這使他對蘇州的茶坊酒樓下層生活頻繁接觸,從而爲創造麻將活動提供了生活基礎。而這一時間大約是在他37歲前後,即1610年左右,由於他廣泛接觸社會基層生活而創造了麻將遊戲。

第二,根據明末清初人李鄴嗣(1622-1680)的記載:“馬吊戲者,起於天啓時,以四人相角。用俗所鬥紙牌宋江四十葉,而以法行之。”天啓爲1621-1627年。起於天啓,即起碼在天啓年間社會上已流行麻將活動。由此推斷,麻將的創始應在這之前的一段時間,即萬曆末年。

第三,明末清初的顧炎武(1613-1682)在《日知錄》中也記載說:萬曆之末,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間有相從賭博者。“至天啓中,始行馬吊之戲。而今之朝士,若江南山東,幾於無人不爲此”。顧炎武是蘇州崑山人,根據他的介紹,也是在天啓年間麻將活動始流行起來,那麼,麻將的創始時間也應該是在萬曆末年,其社會條件是“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

 當然在蘇州也有一種意見

認爲:馬吊是由明代著名文學家太倉人王世貞發明的。在清代安徽人張潮爲尤侗所作《戒賭文小引》中,曾留有以下重要文字:“馬吊之法,創自龠州”。這裏需要注意的是,“龠州”不是地名,而是人名。

麻將產生的基礎是崑山葉子戲

在蘇州民間先於麻將並接近於麻將遊戲的是崑山葉子戲,可能是馮夢龍創造麻將的直接借鑑。

當時崑山流行一種牌戲,所用牌張共三十八葉,分別爲一至九錢,一至九百,一至九萬,二十至九十萬貫、百萬貫、千萬貫及萬萬貫。一萬貫或以上的牌張均繪有水滸人物圖像,例如尊萬萬貫是宋江,千萬貫是武松等等。時人稱這種牌爲“葉子”,計有38張牌。

“馬吊”比“葉子”多出兩張牌,即爲四十張牌。可以得出兩點重要認識:第一,類似於麻將的葉子戲,首先是從蘇州崑山開始的。第二,這種源於蘇州崑山的葉子戲,與後來馬吊(麻將)的形成,應有着直接的淵源關係。第三,最初的麻將是40張牌。

麻將與蘇州方言的關聯

在蘇州,麻將最早的名稱叫“馬吊腳”,由馮夢龍所創。所以他寫的書名叫《馬吊腳例》。之所以叫“馬吊腳”,那是因爲四個人的麻將從創始起就強調,它是一個人對三個人的智力遊戲。玩馬吊必須四人,所以如馬的四足;玩的時候,四十張牌分成五份,四人各執一份,第五份的八張留在桌上隨着牌局而吊動,所以稱爲“吊”。馮夢龍說:“每戲用四腳,三人共攻一樁,如馬之獨吊一腳,故曰‘馬吊腳’”。

其實馬吊的“吊”,也有寫着“掉”的。如清代杭州學者汪師韓(1707-?)在《談書錄》中所說:馬吊本名馬掉腳,約言之曰馬掉,後又改掉爲吊”。又有清末民初人徐珂(1869-1928)也在《清稗類鈔》中說:“古云馬掉腳”,“後又改掉爲吊”。我們的理解是,掉就是換的意思。就是允許用手中的一張牌去換桌上的一張牌。吳語中的換牌讀着“掉牌”。那麼,“馬吊”怎麼又會被稱爲“麻將”的呢?這應該與蘇州方言的讀音有關。在蘇州方言中,“馬”和“麻”同音。而“吊”則是“鳥”的意思。這種“鳥”又通常是指“麻雀”。所以逐漸地“馬吊”便改稱爲“麻雀”。而麻雀的“雀”,正好又和蘇州方言中的“將”是同音,於是“麻雀”便又成了“麻將”。

爲什麼說麻將文化起源於蘇州?麻將創始人是誰 第3張

所以在日本,至今仍將“麻將”稱之爲“麻雀”。這是否說明,日本的麻將正是從吳語地區而直接移植的。因爲據日本學者研究,中國的麻將是在1909年由一個叫着名川彥作的日本人英語教師帶入日本的。而這一期間中國的麻將已是全國流行,並有“吳吊”“、京吊”之分。京吊”“是指以北京爲代表的北方麻將;吳吊”是指以蘇州爲代表“的吳語地區麻將。北方麻將中從無“麻雀”一說,唯有蘇州人“麻將”與“麻雀”,是同一發音的詞。

 早期的麻將均爲紙質材料

馮夢龍創造的麻將,最早只有四十張牌,爲紙質的。明末清初在蘇州地區流行的紙質麻將,據說以蘇州桃花塢、太倉衛前和崑山司馬橋製作的紙質麻將質量最好,都是“以夾青純綿紙”做的。“麻將”應該是在清朝末年開始由紙質改爲骨質或竹質。因爲在徐珂《清稗類鈔》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康熙時,士大夫喜馬吊,其牌之橫縱幅,較紙爲稍廣,繪畫雕印並同。凡四十頁爲一具。”說明最遲在康熙時期的中國麻將還是紙質的,並保留着四十張牌的傳統。

大約在19世紀60年代後,社會上有了骨質或竹質麻將,其牌數也已增加到一百三十六張,和今天沒有兩樣。由此同樣有兩點值得人們注意:第一,由紙質麻將改成骨質或竹質麻將,顯然提高了麻將的耐用性;第二,在紙質向骨質或竹質轉變的同時,可能又增加了牌數,這顯然進一步提高了麻將娛樂的技藝性和複雜性。

 研究小結

第一,中國麻將產生於明萬曆末年的蘇州,大約在1610年左右;

第二,麻將的創始人是蘇州著名的民間文學大師馮夢龍,其創始的基礎是崑山的葉子戲;

第三,中國麻將約在明天啓年間開始流行,並在清朝初期出現了京吊、吳吊的流派區分;

第四,中國麻將最初是紙質的,並只有四十張牌。大約在康熙以後,牌數不斷增加,並在清朝晚期出現了由紙質麻將向竹質或骨質麻將的演變;

第五,中國麻將在名稱上曾經歷了從馬吊腳、到馬吊、再到麻將的演化過程。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