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中國史上最強十大謀士排行,三國僅一人上榜,郭嘉諸葛亮皆無名

中國史上最強十大謀士排行,三國僅一人上榜,郭嘉諸葛亮皆無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悠久的歷史上,可謂是人才輩出,項羽,呂布這樣的絕世武將自不必多說,諸葛亮,劉伯溫這樣的謀士也是在各自的朝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絲毫不遜色於關羽,項羽,呂布這樣的武將,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謀士都是誰?其實這些人名天天出現在網絡上和生活中,一般都是認識的,一起來看看吧。 史上最強十大謀士,徐茂公,劉伯溫,李斯,伍子胥,管仲,伊尹,裴矩,賈詡,姜子牙,張良,爲什麼沒有諸葛亮了,居說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才能並不出衆,主要的才能是在治國的政治上,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些神機妙算都是羅貫中給他加上去的。

十,徐茂公

中國史上最強十大謀士排行,三國僅一人上榜,郭嘉諸葛亮皆無名

李世績(594年-669年12月31日,“績”是“績”的異體字),原名徐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爲李績。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曾破東突厥、高句麗,與李靖並稱。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爲長城。 唐太宗晚年,曾對太子李治說:“李績重視恩義,你無恩於他,恐怕日後他無法盡心輔佐你。朕先將他外放,等朕死你登基後,你再將他召回,受以僕射,如此一來,你就有恩於他,他就會對你誓死效忠。”爲了使李績忠於李治,唐太宗將他貶爲疊州(今甘肅迭部)都督。唐高宗即位後根據唐太宗的遺命恢復了他的職位,歷任尚書左僕射、司空。高宗問他:“朕欲立武昭儀爲皇后,你覺得如何?”李績說道:“此陛下家事,何必要問外人。”總章元年(668年),李績率兵至鴨綠江,與薛仁貴會於平壤,攻克平壤,大勝而歸。(參見唐與高句麗的戰爭。)總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績卒,享年七十六歲,唐高宗輟朝七日,贈李績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因後來其孫徐敬業反對武則天,發動起事,被族誅,李績也被剖棺戮屍。到後來唐中宗復辟政權之後才平反昭雪,以禮改葬。 在《隋唐演義》和《說唐》中,徐世績被演繹成瓦崗寨的軍師,諸葛亮一類的半仙級人物徐茂公(又作徐茂功)。

九,劉伯溫

中國史上最強十大謀士排行,三國僅一人上榜,郭嘉諸葛亮皆無名 第2張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浙江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將領劉光世的後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贈他爲太師,諡號文成。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他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

八,李斯

中國史上最強十大謀士排行,三國僅一人上榜,郭嘉諸葛亮皆無名 第3張

李斯(前284年[1]-前208年),字通古。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曾任秦朝左丞相,司馬遷着《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並寫於《李斯列傳》。 李斯早年爲上蔡郡的小吏,負責掌管文書,後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爲諸子百家中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李斯學成後進入秦國,爲秦相文信侯呂不韋的舍人,文信侯很賞識李斯,任他做郎官。後勸說秦王政攻滅東方六國,被任命爲長史。秦王政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命其爲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國水工鄭國以修築渠道爲名來到秦國做間諜,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政所採納,不久官至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 秦統一天下後,李斯與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等議定尊秦王政稱號爲皇帝。李斯主張郡縣制,反對分封制;又主張焚燬民間所收藏諸子百家之書。李斯還參與了秦朝諸多制度建設,對後世影響深遠。秦始皇死後,李斯爲保身,與趙高陷害秦始皇長子公子扶蘇,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爲皇帝,後被趙高所害,誅滅三族。

七,伍子胥

中國史上最強十大謀士排行,三國僅一人上榜,郭嘉諸葛亮皆無名 第4張

伍子胥(前6世紀-前484年),名員(員),字子胥,以字行。春秋時期楚國椒邑(今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伍楊村)人,後來吳國封他於申,因此又叫申胥。伍子胥先祖伍舉,以正直進諫楚莊王而得名聲,因此其後代於楚國亦有名聲。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國被迫害,投奔吳國。受吳王闔閭重用,大破楚國,北鎮齊晉,南服越人,官拜相國公。吳王夫差繼位後,對其“聯齊抗越”戰略不滿,又聽信伯嚭讒言,最終賜死伍子胥。 西漢司馬遷於史記中對伍子胥的評價頗高: “ 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 雖然司馬遷對伍子胥破楚時的所爲不滿,但認爲伍子胥是不拘小節的烈丈夫,不會白白送死,能忍受屈辱,最終爲父親報仇雪恨,成就不朽之名。這應也是司馬遷因李陵案受宮刑,爲繼先人之志,完史記之作,隱忍偷生,"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藉評伍子胥紓一己胸臆。 伍子胥在浙江一帶地區被稱爲潮神。王充《論衡》曾說:“山陰、上虞在越界中,子胥入吳之江爲濤,當自上吳界中,何爲入越之地?怨恚吳王,發怒越江,違失道理,無神之驗也。”

六,管仲

中國史上最強十大謀士排行,三國僅一人上榜,郭嘉諸葛亮皆無名 第5張

管仲(前725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被稱爲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中國春秋時代法家代表人物。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雖然僅是齊國下卿,卻被視爲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典範,任內大興改革,重視商業。《國語·齊語》、《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等都載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中也有幾處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蘇洵的《管仲論》也對管仲做出了分析和批判。 孔子曾言:“管仲之器小哉。”但也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等等。基本上稱讚管仲施政成績優異,使得華夏強大,讓華夏族免於遭受蠻夷的統治,維護了華夏文化,褒大於貶。 《史記·管晏列傳》中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爲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司馬光說:“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

五,伊尹

中國史上最強十大謀士排行,三國僅一人上榜,郭嘉諸葛亮皆無名 第6張

伊尹,名摯,(前1649年-前1549年?),出生於有莘國空桑澗,因爲其母親爲侁民,在伊水住居,以伊爲氏。伊尹爲中國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華廚祖,尹是右相之意。他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隸。他陪嫁到商湯那裏,爲商湯廚師。伊尹有遠大抱負,不甘作奴隸,於是利用向商湯進食機會向商湯分析天下形勢。商湯很欣賞他,便取消了伊尹奴隸身份,並提拔他爲宰相。前1600年,他輔助商湯滅夏朝,商朝建立。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 太甲即位時昏庸無能,伊尹軟硬皆施,把太甲流放到桐地(今河北臨漳),建宮居住,達三年之久。伊尹自行攝政管治國家。直到太甲後悔了,才迎回太甲,復辟執政,使太甲變成了一位聖君。 伊尹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餘年,爲商朝立下汗馬功勞。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病逝,終年100歲。沃丁以天子之禮把伊尹安葬在商湯陵寢旁,以表彰他對商朝做出的偉大貢獻。

四,裴矩

中國史上最強十大謀士排行,三國僅一人上榜,郭嘉諸葛亮皆無名 第7張

裴矩(547年-627年),字弘大,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隋末及唐初政治家。初名裴世矩,後避太宗名諱,單名矩。 父親裴訥之,北齊太子舍人,早卒。裴矩少好文學,甚有文采。仕途開始於北齊,齊亡後加入北周。週末楊堅執政期間被召用。楊堅取代周建立隋朝,裴矩受到重用。曾經參加平陳之戰,安撫突厥啓民可汗,又參與隋禮的制定。隋煬帝即位後,裴矩繼續被重用,與蘇威、宇文述、裴蘊、虞世基等掌握朝政,合稱“五貴”。 裴矩一生中最重要的業績爲煬帝經營西域。大業元年(605年)至九年(613年)間,他至少四次奔波於甘州、涼州(今甘肅武威)、沙州(今甘肅敦煌)等地,大力開發商業,引胡商前往長安、洛陽,以首都貿易取代邊境貿易。與此同時,裴矩收集了西域各國山川地理、人物風俗等資料,繪畫各國貴族庶人的服飾儀表,製成《西域圖記》三卷,並繪造地圖,紀錄各地險要,獻給煬帝。裴矩引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設等入朝,並打擊西域貿易的競爭者吐谷渾。 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弒逆煬帝,任裴矩爲尚書右僕射。宇文化及失敗後,裴矩事竇建德;建德敗後,降唐。武德八年(625年)任太子詹事兼檢校侍中、民部尚書。貞觀元年(627年)卒,年八十餘,贈絳州刺史,諡號敬。 所撰《西域圖記》現僅存書序,記載了從敦煌到西海(今地中海)的三條主要路線,是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還着有《開業平陳記》12卷、《鄴都故事》10卷、《高麗風俗》一卷,與虞世南共撰《大唐書儀》10卷。今均佚 裴矩雖有經略戎狄之功,但其初衷是爲了迎合隋煬帝好大喜功的心理。 隋朝以重利招引西域胡商和外國使節,所經郡縣疲於迎送。故而《資治通鑑》中評論道“由是百姓失業,西方先困矣”,“……卒令中國疲敝以至於亡,皆矩之倡導也”。 公元610年裴矩鼓動隋煬帝用武力懾服高句麗。翌年隋煬帝出兵高句麗,這場戰爭直接引發了中國各地民變,並使隋朝統治走向滅亡。 《隋書》中對裴矩之評價爲:“裴矩學涉經史,頗有幹局,至於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諸古人,殆未之有。與聞政事,多歷歲年,雖處危亂之中,未虧廉謹之節,美矣。然承望風旨,與時消息,使高昌入朝,伊吾獻地,聚糧且末,師出玉門,關右騷然,頗亦矩之由也。”

三,賈詡

中國史上最強十大謀士排行,三國僅一人上榜,郭嘉諸葛亮皆無名 第8張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是三國時曹魏的著名謀士。曾在東漢年間歷仕於董卓、李傕、段煨、張繡、曹操等人,後官至太尉,諡曰肅侯。 《三國志·賈詡傳》:“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鹹此類也。”“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曹操:“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閻忠:“詡有良、平之奇。”(《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三國志》裴松之評註:“臣鬆之以爲列傳之體,以事類相從。張子房青雲之士,誠非陳平之倫。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則餘無所附,故前史合之,蓋其宜也。魏氏如詡之儔,其比幸多,詡不編程、郭之篇,而與二荀並列;失其類矣。且攸、詡之爲人,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其照雖均,質則異焉。今荀、賈之評,共同一稱,尤失區別之宜也。”又注:“夫仁功難着,而亂源易成,是故有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者矣。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餘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

二,姜子牙

中國史上最強十大謀士排行,三國僅一人上榜,郭嘉諸葛亮皆無名 第9張

姜尚(?-前1015年),約活躍於前11世紀,姓姜,氏呂,名尚,字子牙,另有說名望,字尚父,通稱“姜子牙”、“姜太公”、“太公望”、“呂尚”、“呂望”、“尚父”、“師尚父”。 關於姜尚的生卒年,沒有史書說其生年,卒年只有《古本竹書紀年》記有“周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 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的推算,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姜子牙的生卒年大致爲前1128年至前1015年,即113歲。當然這只是大致的年限,也有其他的說法。 唐初的武廟,因呂尚善於用兵,而主祀之爲戰神或兵主,不過後來多改奉漢壽亭侯關羽。 《六韜》是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爲武經七書之一。《六韜》又稱《姜太公六韜》或《太公兵法》。舊題周朝的姜尚着,普遍認爲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一般認爲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問答形式呈現,以周武王設問、姜太公答之,來探討各種古代軍政議題。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爲“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爲“師尚父”,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他是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周朝建立之後,他被分封在齊國,在諸侯國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張良

中國史上最強十大謀士排行,三國僅一人上榜,郭嘉諸葛亮皆無名 第10張

張良(前250年前-前185年),字子房,封爲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生於新鄭。張良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爲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爲漢初三傑。 現在的人爲讚歎張良的智慧,在坊間流傳一句俗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之“張良計”。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爲留侯。 劉邦:“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陳平:“智足決疑,量足包荒,才足折衝禦侮,德足輔世長民,皇帝從籌,百僚允若,炎漢萬民之鴻庥;辟穀仙遊,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勳之首冠也。” 司馬遷:“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筴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