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朝秦暮楚”成語典故到底來自哪裏

“朝秦暮楚”成語典故到底來自哪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朝秦暮楚”這個成語衆所周知,但是知其典故源自千年古鎮漫川關的人或許不多。今天,我來給諸位說道說道。

“朝秦暮楚”成語典故到底來自哪裏

所謂關者,關口要塞也。漫川關,昔疆秦楚之塞,今界陝鄂之邊,“朝秦暮楚”的成語典故即源於此地。春秋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互有勝負。而漫川關爲秦楚咽喉,“北通秦晉,南聯吳楚”,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常常早晨被秦軍佔領,爲秦管轄,插秦旗,穿秦衣,行秦禮,言秦語;待到傍晚時,又被楚軍佔據,隸屬於楚,易楚幟,着楚衫,行楚俗,說楚話。這就是“朝秦暮楚”的來歷。

成語“朝秦暮楚”引申至今,形容變化極快,反覆無常,含貶義色彩,與“朝三暮四”“朝令夕改”爲近義詞。

據考證,“朝秦暮楚”歷史典故源於漫川關古鎮,其主要依據有三:

其一,春秋戰國時,漫川關稱蠻子國(蠻人之地),楚置方城。戰國中後期,尤其是公元前312年後秦楚交惡,楚晉聯合締結盟約,與秦國常在“蠻子國”(今漫川關)交戰。有《左傳·哀公四年》記載爲證:“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左司馬眅、申公壽餘、葉公諸樑致蔡於負函,致方城之外於繒關,曰:‘吳將水斥江入郢,將奔命焉。’爲一昔之期,襲樑及霍。單浮餘圍蠻氏,蠻氏潰。蠻子赤奔晉陰地。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上雒。左師軍於菟和,右師軍於倉野,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若將不廢,寡君之願也。不然,將通於少習以聽命。’士蔑請諸趙孟。趙孟曰:‘晉國未寧,安能惡於楚,必速與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將裂田以與蠻子而城之,且將爲之卜。蠻子聽卜,遂執之,與其五大夫,以畀楚師於三戶。司馬致邑,立宗焉,以誘其遺民,而盡俘以歸。”

其二,另據《郡縣誌》載:“上雒縣南一百里即晉陰地,漫川即古蠻子國。”上雒縣,秦縣名。在秦時“上雒”(縣)和該地“商”(縣)同時存在。再者,“北通秦晉,南聯吳楚”的漫川關,和鄖西上津僅15公里,又有楚爲御秦而築的石門天塹,稱之“楚置方城”。

其三,有古蹟佐證。漫川關現存有“楚長城”(即楚置方城)的遺蹟,且秦楚分界碑尚存(在陝西山陽縣漫川關鎮與湖北鄖西縣上津鎮交界的山巔之上)。古時漫川爲“蠻子國”,當地至今還有蠻王寨、蠻王洞、蠻王冢等遺蹟。從福銀高速路過,即將到達漫川高速路口時,蠻王寨、蠻王洞清晰可見。雖說很多關於蠻王的民間傳說發生在宋朝,但至少可以間接說明漫川確屬古代蠻子國。漫川之“漫”,實爲“蠻子”之“蠻”,或許“蠻”之謂不雅,“漫”與“蠻”讀音相近,且“漫川”含有地貌廣闊、水域寬衍之意,故名“漫川”。

由此可見,漫川關實乃秦楚邊陲要塞,秦楚古道一雄關也。秦楚之戰如拉鋸戰,朝爲秦地,爲秦管轄;暮被楚佔,爲楚擁有。邑治之所屬,朝秦而暮楚也。如此反覆,使得居住在這一帶的百姓,爲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朝秦暮楚。當秦軍打來的時候,就插上秦國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而當楚軍打來,就換上楚國的旗幟,穿上楚人的衣衫。這也是當時百姓一種生存的智慧。

如今“朝秦暮楚”成了一個十分搶手的歷史典故,有3個地方都說自己是“朝秦暮楚”的發源地,形成了關埡之說、上津之說和漫川關之說。但是筆者認爲,漫川關之說似更合乎情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