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裴頠是誰 有關於他的事蹟有哪些

裴頠是誰 有關於他的事蹟有哪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晉大臣裴頠的事蹟

裴頠是誰 有關於他的事蹟有哪些

裴頠(267~300年),字逸民,河東聞喜人。西晉大臣、哲學家,司空裴秀之子。太康二年(281年),徵召爲太子中庶子,遷爲散騎常侍。晉惠帝即位,轉任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當初,裴頠兄之子裴憬沒有官爵,裴頠陳述其先祖功勳,賜爵爲高陽亭侯元康元年(291年),楊駿將要被殺時,楊駿黨羽左將軍劉豫,陳兵於門前,遇到裴頠,問太傅楊駿在哪裏?裴頠騙他說:"剛纔在西掖門遇到太傅,他坐着素車,帶着兩個隨從往西邊去了。"劉豫說:"我到哪裏去找他?"裴頠說:"應到廷尉。"劉豫聽了裴頠的話,遂離開楊駿而去。隨即有詔讓裴頠代替劉豫兼左軍將軍,屯兵萬春門。楊駿被殺後,裴頠因功當封武昌侯,裴頠請求封給裴憬,惠帝竟封給裴頠次子裴該。裴頠又向晉惠帝陳請,裴憬本是嫡子,應襲鉅鹿郡公爵位,先帝恩旨讓我襲爵,辭讓而不準。武昌侯應是我所受,特請求轉封裴憬。裴該當時已娶了公主,故惠帝不聽。

裴頠是誰 有關於他的事蹟有哪些 第2張

裴頠深憂賈后亂政,與司空張華、侍中賈模商議欲廢賈后而立謝淑妃。張華與賈模都說:"皇上自己無廢黜賈后之意,如我等專斷行事,皇上內心不以爲然。且諸王血氣方剛,賈后朋黨,必有異議,恐怕災禍一觸即發,那時身死國危,也無益於國家社稷。"裴頠說:"公所考慮的確有道理。但賈后昏聵,無所忌憚,不久將使天下大亂,這該怎麼辦呢?"張華說:"你們兩個目前還爲賈后所信任,可在其左右殷勤以禍福相勸戒,可望不要出現太悖理的行爲。幸而天下尚爲安寧,可以過幾年悠閒日子。"這個計劃遂被擱置。裴頠早晚勸說姨母廣城君,使她告誡賈后要像對待親生子一樣對待太子。有人勸告裴頠說:"你有幸能在宮內外盡情說話,可直陳己見,如意見不被接受,則可以病爲由而退隱。這兩條如不趕快行動,就是再上十次表,大難也難以避免了。"裴頠慷慨嘆息良久,竟沒有這樣做。裴頠後來遷爲尚書左僕射,侍中官職不變。他雖是賈后的親戚,然而德望素高。

裴頠是誰 有關於他的事蹟有哪些 第3張

裴頠認爲,總括萬有的"道",不是虛無,而有"有"的全體,離開萬有就沒有獨立自存的道,道和萬有的關係是全體和部分的關係。他的觀點有力地批駁了"貴無"派認爲萬物背後有"道"、萬有背後有"無"的唯心主義觀點。.其次,他主張,世界萬物是互相聯繫、互相依賴的,並不需要有一個虛無的"道"來支持,萬有並不以"無"作爲自己存在的條件。裴頠深刻闡述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客觀性、外部條件的客觀性、事物法則的客觀性以及人們必須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等基本原理。 再次,萬有最初的產生都是自本自生,萬有既然是自生的,則其本體就是它自身,"無"不能成爲"有"的本體。他說:"夫至無者,無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體有,則有遺而生虧矣;生以有爲己分,則虛無是有之所謂遺者也。"在裴顧看來,萬物的本體就是事物自身的存在,萬物皆因"有"而生成,不能從"無"而派生。同時他又認爲,"無"是"有"的喪失和轉化。

裴頠是誰 有關於他的事蹟有哪些 第4張

最後,他認爲,"無"不能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積極作用,只有"有"纔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積極的影響。他說:"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於心,然不可以制事以非事,謂心爲無也;匠非器也,而制器必須於匠,然不可以制器以非器,謂匠非有也。"也就是說,心靈和實踐是兩碼事,不能認爲心是無的。工匠不是器物,但是,製造器物必須依靠工匠。裴頠認爲,《老子》的主旨在於通過對"本"的強調,提醒人們不要離本逐末。但是後來魏晉時期的責無論者背離《老子》的本來宗旨,"遂闡貴無之議,而建賤有之論","深列有形之弊,盛稱空無之美",玄風愈煽愈熾,於是整個社會盛行清談之風,背離社會現實。裴頠認爲按照貴無賤有的論斷,必然取消倫理價值。

裴頠是誰 有關於他的事蹟有哪些 第5張

在學術上,裴頠信奉《老子》、《周易》,屬於"正始之音"的清淡名士流派。所謂"正始之音",即指曹魏正始年間玄學清談之風,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但從裴頠本人來看,他還很關心西晉的治亂,不能說不頗主之安危。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在學術上的信仰。 究其原因,就是,當時的名士崇尚老莊,一方面是崇尚老莊放達自然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崇尚《周易》、《老子》中的理辨思想,所以有人說"正始之音",實質上是"理賭",即理辯,是很有根據的。裴頠也是善於理辯的名士,當時的人就將他與王衍相比,也說明了這一點。四海之內,無人說他因親戚關係而晉升,而唯恐他不居高位。不久皇帝又使裴輎專任門下事,裴頠堅決辭讓,皇帝不聽。

裴頠是誰 有關於他的事蹟有哪些 第6張

永康元年(300年),爲趙王司馬倫所害,終年三十四歲。晉惠帝復位後,追贈本官,諡號爲成。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