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蠻族:羅馬帝國時期對周遭部落和民族的稱呼

蠻族:羅馬帝國時期對周遭部落和民族的稱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蠻族(Barbarian),該詞在西方歷史中源於羅馬帝國時期對周遭部落和民族的稱呼,由於羅馬帝國內部文化差異,在意大利以東希臘語佔支配地位,而在意大利本土及以西地區,拉丁語爲主要語言,古希臘語和古羅馬語屬於同一語系,有很多通用語,蠻族的詞源就是指不會說通用語的民族,當時蠻族有北方的日耳曼人(包括哥特人,汪達爾人,倫巴德人,蘇維匯人,撒克遜人,阿拉曼人和法蘭克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匈人和高盧人,東方的波斯人和帕提亞人,東南部的阿拉伯人等。

在中國歷史中,蠻族一詞指涉非中原地區的、文化落後於中原部落的南方部落,最早在先秦時代,“蠻”字僅用於指涉位於南方的的非華夏部落,後來用來代指四周非漢民族。

蠻族(Barbarian),該詞在西方歷史中源於羅馬帝國時期對周遭部落和民族的稱呼,由於羅馬帝國內部文化差異,在意大利以東希臘語佔支配地位,而在意大利本土及以西地區,拉丁語爲主要語言,古希臘語和古羅馬語屬於同一語系,有很多通用語,蠻族的詞源就是指不會說通用語的民族,當時蠻族主要有北方的日耳曼人,威爾士和蘇格蘭的凱爾特人,東方的波斯人和帕提亞人,東南部的阿拉伯人等。

蠻族,爲早期我國古代中原部落對南方各部落的泛稱,漢代以後泛指蠻族爲一些野蠻和文化落後的非漢民族。

蠻族:羅馬帝國時期對周遭部落和民族的稱呼

作爲漢族先民的南方諸部落

巴部落主要分佈在今川東、鄂西一帶。曾以今重慶爲中心,建立奴隸制政權。

越部落亦稱百越、百粵。秦漢以前廣泛分佈於長江中下游以南。部落衆多,故有百越之稱。後逐漸與中原人融合成爲漢族,部分與今京、高山、壯、黎、傣等族有淵源關係。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編:“居住在南方的人統被稱爲‘蠻族’。其中九黎族最早進入中部地區。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各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神話裏說他們全是獸身人言,吃沙石,銅頭鐵額,耳上生毛硬如劍戟,頭有角能觸人。這大概是以猛獸爲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到涿鹿(涿鹿或說在河北懷來縣或說在涿鹿縣),後來炎帝部聯合黃帝部與九黎部在涿鹿大械鬥,蚩尤請風伯雨師作大風雨,黃帝也請天女魃(bá)下來相助。這些荒誕的神話,暗示着這一場衝突非常激烈,結果蚩尤鬥敗被殺。九黎部經長期鬥爭後,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後來建立黎國,一部分被炎黃部俘獲,到西周時還留有‘黎民’的名稱。”

蠻族:羅馬帝國時期對周遭部落和民族的稱呼 第2張

作爲非漢民族的邊疆民族

畲民今畲族的古稱。有關記載最早見於南宋末年史籍。主要分佈在今浙江、福建、廣東、江西等省的山區。

羌最早見於甲骨卜辭。夏商時起,分佈於今青海、甘肅、四川一帶。秦漢時,部落衆多,有先零、燒當、婼、廣漢、武都、越巂等部。後逐漸與漢族與其它民族相融合。今分佈四川的羌族是古羌人後裔。漢代的發羌,與今藏族有淵源關係。

吐谷渾亦作吐渾。原爲鮮卑族的一支。遊牧於今遼寧錦縣西北,後西遷至今甘肅、青海一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