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少樑之戰過程簡介 少樑之戰的結果如何

少樑之戰過程簡介 少樑之戰的結果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此一戰過程並沒有詳細記載,《史記 秦本紀》記載,此一戰俘虜了魏國相邦公叔痤,《史記 六國年表》則記載,此一戰魏國太子被俘。從此來看,少樑之戰是以秦國全面勝利而告終的。但這一戰並非秦國單獨面對魏國的作戰,甚至可以說,魏國主力根本不在河西。

少樑之戰過程簡介 少樑之戰的結果如何

根據《六國年表》記載,同一年,魏與韓趙聯軍在澮水作戰,並且取得了勝利,而且還讓趙國割讓了土地給魏國。澮水就是今日汾河的支流澮河,河東重要城池,絳、翼、汾城都在澮水旁邊,這是裏晉國發家之地,其戰略地位不亞於安邑。魏國面對從東面而來的韓趙聯軍,以及從西面而來的秦軍,魏國不得不有所取捨,最終捨棄了河西,保住了河東。

根據《史記 魏世家》記載,魏國戰敗後割讓了龐給秦國,龐應指繁龐,是距離少樑不遠黃河岸邊另一種城池。少樑失守,繁龐已成孤城,魏國不得不割讓。

戰爭後續

有些文學作品中因秦獻公在少樑之戰當年去世,以此說秦獻公是戰死,其實是虛構的。秦獻公生於秦靈公元年,九歲父親去世,獻公遭驅逐,在外流浪30年,回國後在位23年,去世當年秦獻公已經62歲了,這在戰國時期已經是高壽,後世秦國君王只有秦昭襄王比秦獻公活得長。如此高壽又怎麼會親上戰場死在陣前?

而說秦國因爲秦獻公去世而停止進攻退出河西,進而說秦國在少樑之戰實際是戰敗,也是無稽之談秦孝公繼位當年,仍與魏國戰於陝城,陝城在函谷關以東,已經深入魏境,可見戰事沒有因爲秦獻公的去世而停止。

少樑之戰過程簡介 少樑之戰的結果如何 第2張

讓秦國撤出河西的,應該是魏趙會盟於鄗,次年魯、衛、宋、鄭(韓)侯來魏,魏國同時與周邊所有國家停戰,並與趙國會盟,秦國如果繼續與魏國作戰就是孤身奮戰,所以才停止的。而魏國也就是趁着這個機會,開始修建河西長城。

關於魏國因何遷都大梁

魏國遷都大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史記》中說,魏惠王31年,馬陵之戰後,魏國迫於秦國壓力而遷都大梁,另一種是魏國自己的史書《竹書紀年》中說,魏惠王9年遷都大梁。

首先魏國遷都大梁不太可能是魏惠王初年。考古鑽探已經證實,大梁是戰國時中國第一大城,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遠大於現存的明清兩代開封古城。修建如此巨大的城池必然耗費良久,並且必須是在一個長期和平的階段才能完成。如果魏國能在魏惠王初年就遷都大梁,說明在魏武侯時就已經開始修建大梁了。但魏武侯時,大梁周邊土地是韓、魏、齊、宋、楚、衛六國犬牙交錯之地,魏國多在此與周邊國家爆發戰爭,魏國不太可能在這個時期修建如此巨大的城池。而經過魏武侯與魏惠王的多次征伐以及換地,到了魏惠王初年,大梁周邊已經基本全部屬於魏國,此時魏國纔有能力在此修建巨大的城池。如果魏國遷都大梁確實是在魏惠王初年,只能說明魏國先遷都後建城,但這種可能性更低,不會有哪個國家把自己的核心遷徙到荒郊野外,等上十幾年纔有城牆保護的。

少樑之戰過程簡介 少樑之戰的結果如何 第3張

而且,魏國遷都大梁並不是爲了躲避秦國。魏惠王時期,不論是濁澤之戰還是澮水之戰,全部都是韓趙兩國直插魏國河東腹地,魏國拼盡全力也只能做到勉強抵禦,以安邑爲中心的河東之地,即便沒有秦國的威脅,也根本無法抵擋韓趙兩國的進攻,畢竟韓趙與魏國同爲晉國分裂而出,韓趙兩國佔據了汾河中上游的土地,而魏國安邑就在汾河下游,河東面對韓趙的進攻,根本無險可守,遠比面對黃河對面的秦國更加緊迫。

再加上秦國連續多次與韓趙配合從兩面夾擊魏國河東,河東對於魏國來說,是早晚都要捨棄的險地。

但魏國遷都大梁,更多的是爲了向中原拓展勢力範圍,並非出於防禦考慮。

大梁雖然遠離秦國,但距離楚國、齊國更近,且地處平原無險可守,魏國若是被迫遷都,又怎會選擇逃離虎穴又入狼窩?

少樑之戰過程簡介 少樑之戰的結果如何 第4張

但自從魏國遷都大梁以後,魏國的發展中心就轉移到了中原地區,一直到魏國滅亡前,魏國在中原方向都是持續擴張的,大梁也沒有失守過一次,可見魏國遷都大梁是正確的選擇。

而安邑多次被韓趙與秦國進攻,也只是加速了魏國遷都的步伐,但並不能說是魏國遷都的主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