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秦昭襄王后期,只有趙國能與秦國一爭高低

秦昭襄王后期,只有趙國能與秦國一爭高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簡單一句話,各國最喜歡看到的不是秦順利打敗趙,但也不會是趙國順利打敗秦國。所有國家最喜歡看到的,是秦趙兩敗俱傷,最後他們也等到了。趙國全軍覆沒,秦軍損失超過三十萬。最後包圍邯鄲的時候,各國聯軍也終於出手了,順利把秦軍打回了函谷關,但這個時候秦趙兩國都殘了,損失過大急需調整。最後引起長平之戰的導火索上黨郡也割給了魏國。受傳統演義的影響,限於一個小說家的想象能力以及普通人的理解能力,中國人的古代軍事觀念過度將戰爭簡化爲雙方主帥鬥智鬥勇,計謀,火攻之類。其實打仗拼的永遠是綜合國力,恆久未變。能夠做到幾十萬軍隊的統帥,他們的軍事能力對比最多就是95和100的區別(都是萬里挑一的天才)。

秦昭襄王后期,只有趙國能與秦國一爭高低

白起厲害,但白起帶兵大多數都是優勢兵力,某種程度上沾了整個秦朝實力的光。拿破崙厲害,但最後只是少了三萬兵力就輸了滑鐵盧。對於長平之戰,攻守的決定不是趙括能夠徹底改變的。趙括能夠決定的,只是如何執行中央決策層的策略(如何進攻)。由於廉頗在前線不願意承擔進攻責任,就換上趙括(趙國只是個農業中等國家,幾十萬大軍的後勤拖不起,坐等下去只能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魚死網破),勝利者都有爲了美化自己的能力,在戰爭中往往會貶低自己的兵力以及誇大對方的兵力。如果真的按照史書所說,秦國作爲戰國中後期第一強國,在決戰的時候只能依靠白起組織起絕對劣勢的兵力去以弱勝強,他憑什麼作爲第一強國。

前257年,即邯鄲戰後10年,信陵君率五國攻秦,敗秦河外。隨後,秦用離間計,信陵君被罷免。如果你想說,爲什麼不在長平之戰激烈的時候突襲。戰況,軍隊組織,要花費大量時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諸侯各國是希望兩家打殘,而非一家獨大,自五國伐齊後,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是諸侯沒預料到的。合力攻趙或秦,控制不好把趙或秦打成齊國那樣不是各國想看到的。事實上,秦國變法太徹底,秦國這個國家的思維方式已經超出傳統的制霸諸侯,他的國策是一掃天下不死不休的,其它六國的思維還停留在爭地盤當老大的階段。

秦昭襄王后期,只有趙國能與秦國一爭高低 第2張

其它列國都想着坐收漁翁之利。他們看不到這個是中華民族走到了一個最大的十字路口。到底是要走秦國那樣的中央集權還是走周朝那樣的鬆散的聯邦制。秦國用一場大勝告訴了整個華夏民族中央集權是唯一的出路。其實一個重要的因素,即各國情報混亂,秦趙長期對峙的局面是誰也吃不掉誰,兩國派使者談判誤導了其他五國,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趙括初期的勝利矇蔽了所有人,而崩潰之快超過所有人的想象,沒有任何人包括趙王自己都沒想到趙軍主力會在40天內全軍覆沒。

秦昭襄王后期,只有趙國能與秦國一爭高低 第3張

秦國是被山東六國敵視的,所以沒人幫秦國。趙國也曾想過求韓魏兩國援手,不過趙國或戰或和的策略使趙國使者在咸陽被秦昭襄王當着韓魏兩國使者的面擺了一道,韓魏兩國看到趙國或戰或和不似要全力與秦一戰,也就不願出兵了。趙國失去援兵主要是因爲在外交上被秦國玩弄,失去了其他國家的信任。都想坐收漁翁之利,也都不敢輕舉妄動。就像兩個絕頂高手在過招,旁邊一幫二三流的武林人士,這些人不知道兩個人是否都用盡全力了,所以也都不敢輕易的去幫助任何一個人。

他們想的是與其耗費兵力,拿國運去賭一賭,倒不如等他們兩敗俱傷,一舉壯大。天下苦秦趙久矣。秦昭襄王后期,能與秦國一爭高低的只有胡服騎射後成兵的趙國,其餘各國都衰落了,此時列國只求自保,對於霸權已經沒有雄心,只要不是滅國大戰出現超強霸權,五國更願意維持這種均勢。而同時秦趙兩軍對峙三年,勝負未分,前途晦暗不明,五國也不可能隨意幫助其中一國,所以才做了吃瓜羣衆。

秦昭襄王后期,只有趙國能與秦國一爭高低 第4張

當時列國的共識就是,秦國不能幫,因爲秦國要是贏了,那麼其他的國家很難和齊國抗衡。而趙國能把秦國逼成這個樣子,要知道秦國是徵召十五歲以上的男丁上戰場,不勝就絕種。而趙國把手長城的長城兵都調來了,可見這是一場賭上國運的戰爭,趙國也不能幫。當時魏國是想援趙的,軍隊走到一半被秦國秦王一紙書信嚇退,真假我們不知道,但是魏國肯定是想坐收漁利的,天下各國也是這麼想的,反正我們沒有損失,都看戲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