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明朝徵南大將傅友德被害

明朝徵南大將傅友德被害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今天】1394年12月20日明朝徵南大將傅友德被害

  傅友德,原籍宿州符離,後遷移至碭山。其爲明初著名戰將,大明王朝開國功臣。洪武三年十一月憑戰功封潁川侯,洪武十七年四月論功又晉升爲潁國公,食祿三千石,子孫世襲;然而,卻又於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死”,頗具撲朔迷離的傳奇色彩。

棄暗投明

傅友德世代爲農,家境不裕。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元至正十年(1350),農民起義軍領袖劉福通到碭山迎接韓林兒,傅友德即投奔紅巾軍,成爲起義軍中的一名士卒。元至正十七年(1357)六月,劉福通遣部將出擊,傅友德隨李喜喜入關中。元至正十八年(1358)四月,李喜喜進軍鞏昌,兵敗後傅友德隨其入蜀。這一年,徐壽輝的部將明玉珍佔重慶,攻成都,盡有蜀地,傅友德便歸順明玉珍。因爲不被明玉珍重用,傅友德又轉而到武昌投奔陳友諒。陳友諒讓他協助丁普郎駐守小孤山(位於江西彭澤縣北長江中)。元至正二十年(1360)閏五月,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稱漢帝,明玉珍與之斷交,傅友德對陳友諒不滿。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朱元璋收復安慶,進攻江州(今江西九江),傅友德以兵挾丁普郎歸順朱元璋,被封爲統兵大將。傅友德自投奔起義軍以來,歷時十餘年,幾經輾轉,皆英雄難有用武之地,至此纔算找到了明主。

明朝徵南大將傅友德被害

開國功臣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率軍解救洪都(今江西南昌)之圍,傅友德隨軍前往。在鄱陽湖大戰中,傅友德率兵駕輕舟衝進敵陣,短兵相接,殺敵負傷。八月,陳友諒從湖口突圍,中箭身亡。陳友諒之子陳理與部將張定邊撤退時,傅友德帶傷截擊於涇江口。九月,朱元璋兵圍武昌,至第二年二月,計圍困六個月,久攻不下。與諸將站在武昌城東南的高冠山上,俯瞰被漢軍堅守的武昌城,固若金湯,諸將相顧,面面相覷,無人敢於前去破城。傅友德率數百人,一鼓奪之,被流矢擊中面頰、洞穿臂膀,然而傅友德面無懼色,浴血奮戰,終於攻克武昌。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經此一戰,傅友德因功晉升爲雄武衛指揮使。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三月,傅友德隨徐達攻廬州(今安徽合肥)。攻下廬州後,又先後攻克彝陵、衡州、襄陽等地。攻安陸時,傅友德先後九處負傷,最終生擒敵將任亮。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七月,傅友德隨朱元璋下淮東,攻取張士誠江北轄區,破張士誠援兵於馬騾港,繳獲敵軍戰艦千餘艘。閏十月,取泰州,圍高郵,轉戰江淮各地。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攻湖州,破蘇州。由於傅友德軍功卓著,擢升爲江淮行省參知政事。

明洪武元年(1368),傅友德又隨徐達揮師北上,破沂州,下青州,攻萊陽,取東昌,很快就平定了山東。隨後南下,平定汴洛。閏七月,會師河陰。傅友德爲先鋒,北渡黃河,克衛輝、安陽、磁州及廣安,集結臨清,分兵北進,攻佔德州、滄州,直逼元大都(今北京),迫使元朝降明。十二月,又進軍山西,攻佔榆次,進軍太原,元守將擴廓帖木兒來援,萬騎突至,傅友德以五十騎衝卻之,又夜襲其營,擴廓帖木兒倉皇逃走,追至士門關,獲其士馬萬計。又大敗元將賀宗哲於石州、脫列伯於宣府。克復太原,山西平定。

明洪武二年(1369)三月,傅友德進軍陝西,攻克臨洮,平定陝西。而後出潼關,西進甘肅,克慶陽,搗定西,大破擴廓帖木兒。而後,移兵伐蜀,領前鋒,奪略陽關,克漢中。蜀將吳友仁犯漢中,傅友德率三千騎兵救援,攻其山寨,又令兵士點燃十支火炬佈於山上,蜀軍驚慌撤退。傅友德因戰功受上賞,賜白金、文綺。

明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傅友德以其超羣的武略,席捲天下之大功,位次列第二十八勳,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潁川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賜免死鐵券,子孫世襲。賜券文曰:“諮爾友德,以英毅之姿,逢鼎沸之時,羣雄無所定,故擇我以來歸。事朕有年,扈從京畿,移鎮安吉,戰鄱陽,收鄂渚,徵取江右,致討淮東,功烈多爲。及撫安彭城,前鋒大利,威聲遠播,參佐外省。遂徵齊、魯、燕、冀、關、陝,爾績尤著。今天下已定,論功行賞,朕無以報爾,是用加尓爵祿,使尓子子孫孫世襲……若犯死罪,尓免二死,子孫一死,以報爾功……”

西伐巴蜀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任命傅友德爲徵虜前將軍,與徵西將軍湯和分道伐蜀。湯和率廖永忠等乘舟從水路攻瞿塘,傅友德率顧時等以步騎出隴西。朱元璋對衆將說:“蜀人聞我西伐,必悉精銳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抗我師。若出不意直搗階、文門戶,既隳腹心自潰。兵貴神速,患不勇耳!”傅友德疾馳至陝,集結諸軍,採取詐計,揚言攻取金牛,而暗中卻領兵赴陳倉,攀援巖谷,晝夜兼程,先克階州,再克文州,接着引兵至漢江,漢江水漲不得渡,傅友德便令部隊伐木造船。同時,傅友德欲以軍聲通瞿塘,制木牌千餘枚,上書攻克階州、文州、綿州的日期,投江漂流,讓下游的湯和知曉。湯和、廖永忠聞訊後急破瞿塘天險,兵抵重慶,迫使大夏國幼主明升投降。傅友德則乘勝搗江油,拔漢州,圍成都。成都守將、大夏國丞相戴壽用象羣與明軍作戰,傅友德以強弩火器衝之,象羣身中流矢仍不後退,傅友德又領兵與象羣作殊死拼殺,直殺得象羣掉頭奔跑,踐踏敵兵,死者甚衆,迫使戴壽出降。傅友德又克保寧,俘守將吳友仁,蜀地平定。朱元璋盛讚道:“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遂頒《賞潁川侯平蜀詔》,賞白金250兩、綵緞20表裏;又制《旌潁川侯平蜀文》,文中有詩讚曰:“師出以律,將奮揚揚。馬嘶啼踏,畫角聲張。唯我潁侯,智勇難量。羌人稽首,壺漿道旁。勞我軍行,綿漢是降。蠢爾戴壽,率衆來當。一戰披靡,據城且臧。旬日困逼,諸軍請降。傅將功就,載歌瞿塘。”

北征大漠

洪武五年(1372),傅友德隨徵西將軍馮勝北征大漠,大敗元將失刺罕於西涼至永昌,大敗元朝太尉朵兒只巴,獲馬牛羊十萬餘匹。而後,又攻佔甘肅,射殺平章不花,降太尉鎖納兒等,至瓜沙州,獲金銀印及雜畜二萬餘匹。當時,朱元璋共派出三路大軍北伐,唯獨傅友德大獲全勝,七戰七捷,創下傳奇式的戰功。

洪武六年(1373),傅友德出雁門,爲大軍前鋒,俘獲平章鄧孛羅帖木兒。還鎮北平後,傅友德被朱元璋召還,陪太子講武於荊山,俸祿每年又增加一千石。

洪武九年(1376),傅友德再次率兵北伐,生擒伯顏帖木兒於延安,降甚衆。

洪武十四年(1381),隨大將軍徐達出塞,討乃兒不花,渡北黃河,襲灰山,斬獲甚衆。

洪武二十三年(1390),隨晉王、燕王再徵大漠,擒乃兒不花。還軍駐元上都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後,復徵寧夏。

洪武二十四年(1391),爲徵虜將軍,備邊北平,復從燕王徵哈者舍利,追殺元朝遼王軍隊。此役,傅友德又施以詐計,追殺間忽令大軍班師,敵軍得知後便放鬆了警惕和防備。這時,傅友德又令大軍悄悄地潛至黑嶺,大破敵軍。得勝後,出任練兵山陝總屯田事,加封太子太師。

南平雲貴

明朝徵南大將傅友德被害 第2張

貴州、雲南地處我國西南,自古爲少數民族聚居之處。早在三國蜀漢時,這裏就接受歷朝封爵,世代相承。明朝建立之初,貴州尚未歸附,雲南爲元樑王把匝刺瓦爾密盤踞。

洪武十四年(1381)秋,朱元璋命傅友德爲徵南將軍,藍玉、沐英爲副將軍,率步騎30萬徵雲貴。傅友德率部至湖廣,便分遣都督胡海等領兵5萬經永寧赴烏撒(今貴州威寧),自率大軍經辰州、沅州奔貴州,克普定、普安後直逼雲南曲靖。元樑王遣司徒、平章達理麻領十餘萬精兵屯駐曲靖以抗拒明軍。傅友德率部趁大霧逼近白石江邊,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沿江擺開陣勢,做出強行渡江的樣子;達理麻也集中全部精銳把守白石江另一邊,準備迎戰。而傅友德則暗中另派數十人從白石江下游偷偷渡江,進至達理麻軍後,鳴金擊鼓,搖旗吶喊,達理麻聞報急撤將士抵禦,引起江邊元軍的陣勢騷動。這時,傅友德乘機揮師渡江,以勇猛且善游泳的兵士作先鋒,攻破達理麻的前軍,傅友德又令沐英率鐵騎直搗達理麻中堅,元軍大敗,活捉了達理麻,平定了曲靖。

接着,傅友德又分遣藍玉、沐英率師進軍昆明,自率數萬兵馬奔烏撒,馳援胡海等部。元樑王得知達理麻失敗被擒,便棄城逃跑,與妻子一起投滇池而死,元右丞觀音保出城投降。傅友德僅用百餘日就平定了貴州、雲南。

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論功行賞,晉封傅友德爲潁國公,食祿三千石,再次授予免死和世襲鐵券。

無罪賜死

傅友德的仕途和命運並非一帆風順。

據《二十五史·明史·傅友德傳》記載,洪武二十五年(1392),“(傅)友德請懷遠田千畝,帝不悅,曰:‘祿賜不薄矣,復侵民利,何居爾?不聞公儀休事耶?’”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12月20日)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突然對傅友德下了一道敕令:“賜死,爵除。”

從表面上看,傅友德之被“賜死”似乎與兩年前他向朱元璋請求賜給他懷遠的一片土地有關。其實不然,如果是因爲“請田”之事,那麼爲什麼朱元璋當時沒有對他“賜死”而拖到兩年之後呢?況且,“請田”之事僅僅是一種“請求”,並未既成事實,“復侵民利”之說純屬子虛烏有。話又說回來,如果是因爲“請田”之事,那也完全是一種“藉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我認爲,傅友德被“賜死”另有隱情。朱元璋登基後,對跟隨他南征北戰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們極度恐懼,認爲他們功勞大,威望高,足智多謀,個個都是“皇位的覬覦者”和心腹大患。爲了確保朱明王朝長治久安,世代相傳,必須將他們徹底翦除。於是,朱元璋利用胡惟庸、藍玉之獄先後誅殺了韓國公李善長、左丞相胡惟庸、右丞相汪廣洋、申國公鄧鎮、涼國公藍玉等數十名開國功臣,同時受株連被殺戮的竟達四萬五千人之多。在二案之外,還誅殺了宋國公馮勝、德慶侯廖永忠、江夏侯周德興、臨川侯胡美、永嘉侯朱亮父子、定遠侯王弼、潁川侯傅友德,等等,可謂“元功宿將相繼盡矣”!魏國公徐達,是朱元璋的同鄉,在朱元璋“起事”時“仗劍從軍”,爲開創朱明王朝立下蓋世之功,被譽爲“第一功臣”。徐達在洪武十八年(1385)背生疽疾,經治療已有好轉,而朱元璋卻因其“功高震主”要除掉他,“忽賜膳(蒸鵝),魏公對使者流涕而食之”,不日即死。這又是一次“謀殺”!

對朱元璋濫殺功臣的做法,皇太子朱標曾極力反對。朱元璋便故意把一根長滿刺的荊棘放在地上,令朱標拿起,朱標面有難色,朱元璋便對他說:你怕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你去掉了,再交給你,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殺的都是對國家有危險的人,除掉他們,你才能當好這個家!——這就是朱元璋濫殺功臣的動機和目的。

於是,傅友德便和衆多的開國功臣一樣被朱元璋當作荊棘上的“刺”給除掉了,成爲無辜的“犧牲品”。因此,傅友德之死是一樁被“無罪賜死”的冤案。

傅友德死後,葬在其原籍宿州符離。

明弘治年間(1488-1505),晉王依慣例向皇帝請求讓傅友德五世孫傅瑛襲下禮官儀之職,孝宗朱佑樘仍不允許。

明嘉靖元年(1522),雲南巡撫何孟春上疏爲傅友德立祠祭祀之,世宗朱厚熜下詔同意立祠,名曰“報功祠”。

122年後,大明王朝在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浪潮中垮臺了。朱元璋的第十二世孫福王朱由崧逃到南京,成立了“南明”小王朝。直到這時,福王才真正幡然醒悟,從《逆臣錄》中把傅友德的名字抹去,爲其平反昭雪,並追封其爲“麗江王”,供入明朝功臣廟。

對於傅友德之死,歷史上有許多人爲他鳴冤叫屈。清代刑部尚書、詩壇盟主王士禎在《易居錄》中嘆道:“古來功臣之冤,未有如潁公之甚者!”他曾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途經宿州符離,憑弔葬在此地的傅友德,並感而賦《符離吊傅潁川》一首。詩云:“躍馬千山外,呼鷹百戰場。平蕪何莽蒼,雲氣忽飛揚。寂寂通侯裏,沉沉大澤鄉。潁川湯沐盡,空羨夥頤王。”此詩的前四句極寫傅友德生前的英風豪氣,後四句則寫其死後的落寞與沉寂,以強烈對比的手法襯托出傅友德命運的悲慘和賜死的冤屈,表達對朱元璋枉殺功臣的義憤。

歷史是公正的判官。600多年來,傅友德並沒用因爲被朱元璋“賜死”而被世人遺忘,不僅其赫赫戰功永垂青史,而且其英名也在巴蜀、大漠、雲貴和江淮廣袤的大地上傳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