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凱稱帝

歷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凱稱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15年12月11日 (乙卯年冬月初五)袁世凱稱帝

在100年前的今天,1915年12月11日 (農曆冬月初五),袁世凱稱帝。

1915年12月7日(距今已100多年),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一律告竣,上報參政院,並推定參政院爲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

12月11日上午9時,舉行解決國體總開票。各省國民代表共1993人,贊成君主立憲票正好1993張,沒有一票反對,也沒有一張廢票。各省的推戴書上一致寫着:“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爲中華帝國皇帝,並以國家最上完全主權奉之於皇帝,承天建極,傳之萬世。”當場楊度和孫毓筠提議說:“本院前由各省委託爲總代表,尤應以總代表名義恭上推戴書。”祕書長拿出準備好的推戴書當衆朗讀,要求袁世凱“俯順輿情,登大寶而司牧羣生,履至尊而經綸六合”。參政全體起立,一致通過。11點半,在歡呼聲中散會。

當天中午,袁世凱接到推戴書,立即發回,並申令“另行推戴”。他首先表示:“查約法內載民國之主權,本於國民之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體表決,改用君主立憲,本大總統自無討論之餘地。”“惟推戴一舉,無任惶駭。本大總統從政垂三十年,……上無裨於國計,下無濟於生民,追懷故君,已多慚疚,今若驟躋大位,於心何安?此於道德不能無慚者也。制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國初建,本大總統曾向參議院宣誓,願竭力發揚共和,今若帝制自爲,則是背棄誓詞,此於信譽無可自解者也……望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等熟籌審慮,另行推戴,以固國基。”

歷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凱稱帝

下午5點,參政院再次開會,孫毓筠等提議說,此事既屬全國一致,元首亦未便過拂輿情,理應由本院以總代表名義呈遞第二次推戴書。衆贊成。

祕書廳僅用15分鐘就擬成2600餘字長文,參政院繼續開會,衆人對推戴書均無異議,乃於當晚進呈給袁。在這個推戴書裏,稱頌袁有經武、匡國、開化、靖難、定亂、交鄰等六大“功烈”。文中說:“前此之宣誓,有發揚共和之願言,此特民國元首循例之詞,僅屬當時就職儀文之一。當日之誓詞根於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於民國之國體。國體實定於國民之意向,元首當視乎民意爲從違。民意共和,則誓詞隨國體而有效;民意君憲,則誓詞亦隨國體力變遷。今日者,國民厭棄共和,趨向君憲,則是民意已改,國體已變,民國元首之地位已不復保存,民國元首之誓詞當然消滅。凡此皆國民之所自爲,固於皇帝渺不相涉者也。”固請袁世凱稱帝。

12日一早,袁世凱申令說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予之愛國,詎在人後?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於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爲謙讓,實因惴惕文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子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爲了“救國救民”,只好當皇帝了。

 316年12月11日 (丙子年冬月十一)西晉滅亡

在1699年前的今天,0316年12月11日 (農曆冬月十一),西晉滅亡。

316年12月11日(距今1699年),西晉滅亡。

313年4月,晉懷帝司馬熾在平陽被劉聰毒死的消息傳到長安,司馬鄴遂正式即位,年僅14歲。司馬鄴,字彥旗,是晉武帝的孫子,吳孝王司馬晏之子,因爲出繼給秦王司馬柬,因而襲爵爲秦王。10歲時被封爲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即位後改元建興,是爲愍帝。晉愍帝爲了克復中興,先後以鎮守在建康的琅玡王司馬睿爲侍中、左丞相、督陝東諸軍事,收復東都洛陽。

劉曜並沒有放鬆對長安的進攻。爲了掃除“司馬兒輩”在北方的統治勢力,在愍帝即位的當年十月,就派部將趙染率精兵5000,乘麴允、索琳率晉軍在外作戰之機,夜襲長安,攻入長安城外城,殺掠千餘人。第二年、第叄年,又兩次進逼長安,從315年9月開始,劉曜轉攻長安以北的北地(今陝西耀縣、富平縣境)、上郡(今陝西北部)等地。長安的晉軍,此時戰鬥力已衰弱,不戰而潰。316年8月,劉曜的漢軍直逼長安。晉愍帝數次向關西的司馬保徵兵,但他持觀望態度,猶豫之後,才遲遲派鎮軍將軍胡崧帶兵東往長安。

歷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凱稱帝 第2張

此時,漢軍已攻陷長安外城,麴允、索琳等只得煺守長安小城。只有涼州張軌派來的幾千兵士仍克盡職守,毫無動搖。後來,愍帝也斷了糧,麴允找遍皇家倉庫,只找到幾十塊酒麴,給皇帝熬粥喝。不久,連這點東西也吃光了。愍帝見晉廷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即向麴允表示:“當忍恥出降,以活士民。”索琳卻臨危變節,派人出城見劉曜,詐稱城中存糧尚富,若能對索琳許以高官,即願獻城投降,被劉曜拒絕。建興四年十一月乙未(十一日,公元316年12月11日(距今1699年)),愍帝依照傳統的國君投降儀式,乘羊車,肉袒(去袖,露出左臂)、銜璧(以口銜璧)、輿櫬(車子上裝着棺木)出城投降。劉聰也照傳統做法,焚棺受璧,准予投降。西晉至此滅亡。

愍帝君臣被解到平陽。劉聰封愍帝爲懷安侯。麴允伏地痛哭,被囚自殺。索琳也因不忠被殺。317年12月,這個西晉末代皇帝,同懷帝一樣,在平陽被毒死,年僅十八歲。

 1905年12月11日 (乙巳年冬月十五)清廷五大臣啓程出洋考察

在110年前的今天,1905年12月11日 (農曆冬月十五),清廷五大臣啓程出洋考察。

1905年12月11日(距今已110多年),被清廷委派出洋考察西方政治的鎮國公載澤、山東布政使尚其亨、順天府丞李盛鋒,離京啓程前往日本、英國、法國和比利時等國。另2位出洋考察大臣戶部侍郎戴鴻慈、湖南巡撫端方已於12月2日啓程,前往美國、德國和奧地利考察。

五大臣出國一事由於發生了9月份的吳樾炸彈謀殺案而推遲至今。原定出國的兵部侍郎徐世昌已獲任巡警部尚書,商部右丞紹英在謀殺案中受傷,均不能成行,清廷另任命尚其亨、李盛鐸代替。五大臣出國的路線是由德國駐華公使代擬和安排的。

歷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凱稱帝 第3張

 1914年12月11日 (甲寅年十月廿五)日本內閣通過對華“二十一條”

在101年前的今天,1914年12月11日 (農曆十月廿五),日本內閣通過對華“二十一條”。

1914年12月11日(距今已101多年),日本內閣通過《對華交涉案》,即“二十一條”,這月2日上奏天皇批准,隨即召駐華公使日置益回國述職。日本政府除“二十一條”外,還附有交涉時日本可對中國保證的事項,主要有以下4點:

歷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凱稱帝 第4張

(1)保證袁大總統地位及其一身一家之安全;(2)嚴厲取締革命黨及中國留日學生,對反袁的日本商民浪人予充分注意;(3)適當時期商議膠州灣交還問題;(4)考慮審議袁大總統及有關大官敘勳或贈勳之事。日使日置益還提出要加上壓迫或引誘手段,如:留駐山東日軍,必要時可佔領津浦路北段;煽動革命黨、宗社黨從事顛覆袁政府的活動;針對袁政府財政困難,擬以借款爲誘餌,等等。12月15日,日置益回到北京,便祕密從事交涉佈置。

1927年12月11日 (丁卯年冬月十八)廣州起義爆發

在88年前的今天,1927年12月11日 (農曆冬月十八),廣州起義爆發。

1927年12月11日(距今已88多年)凌晨3時許,廣州起義爆發,這是共產黨領導的歷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武裝起義。參加起義的武裝力量有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警衛團一部和廣州工人赤衛隊的7個聯隊、2個敢死隊,共約6000餘人。

凌晨3點30分,起義部隊向預定要點猛攻。經過18小時激戰,勝利地佔領了廣州城區。當日上午,宣佈成立了以蘇兆徵爲主席(蘇到任前由張太雷代理)的蘇維埃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政綱和法令。廣州起義震驚了中外反動派。12日,張發奎從外地調回約3個師的兵力,在英美日德等帝國主義的軍艦與陸戰隊的支持下,向廣州市進行反撲,經過3天浴血奮戰,廣州起義軍撤出廣州,一部分撤至花縣改編爲紅四師,由徐向前等領導轉戰到海豐、陸豐,和彭湃領導的農民赤衛軍會合,開展游擊戰爭;另一部退到廣西左右江,其中有些同志後來參加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的左右江起義;還有一部分部隊在韶關附近遇到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這些武裝力量後來成爲中國工農紅軍的一部分。

歷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凱稱帝 第5張

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廣州起義是中共用革命武裝向反革命武裝的進行了又一次積極、英勇的反擊。是中共單獨領導的,在大城市中建立工農民主政權的嘗試。它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連接起來,是中國革命戰爭由中共單獨領導的偉大開端。

2001年12月11日 (辛巳年十月廿七)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1月20日,世貿組織總幹事邁克爾·穆爾致函世貿組織成員,宣佈我國政府已於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這個議定書將於12月11日生效,我國也將於同日正式成爲世貿組織成員。

外經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正式成爲世貿組織成員後,我國將全面參與世貿組織的各項工作。不久,我國將向世貿組織總部所在地──瑞士日內瓦派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並派出大使。我國將全面享受世貿組織賦予其成員的各項權利,並將遵守世貿組織規則,認真履行義務。“多哈發展議程”已經啓動,作爲世貿組織成員,我國將認真積極參加世貿組織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並在其中與其他成員一道發揮積極和建設性的作用。

歷史上的今天12月11日 袁世凱稱帝 第6張

據瞭解,近一時期各國政府、工商界、社會組織以及知名人士紛紛向我國外經貿部發來賀信、賀電,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表示熱烈祝賀,認爲這不僅將促進中國自身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還將鼓舞全球經濟增長的信心,有助於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中國將爲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