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從小事分析 看李蓮英是如何影響慈禧做決策的

從小事分析 看李蓮英是如何影響慈禧做決策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蓮英是西太后最得寵的太監,批評西太后的人,往往拿李蓮英說事,說她寵信太監、禍亂朝廷。甲午戰敗之後,御史上書也咬住這一點不放,把李蓮英罵得狗血淋頭,連兩江總督見太后,都直言不諱地指出這一點。西太后卻感到很冤,連聲地說,她沒有寵信過宦官,李蓮英從來就沒有對政事插過一句嘴,憑什麼說人家干政?

的確,李蓮英沒有對任何一件政務發表過意見。他爲人相當低調,能讓人則讓人,能幫人則幫人,宮女和太監都挺喜歡他。有宮女評價說,他很像一種梨子,長得不好看。但吃起來很甜。甲午戰爭前,西太后派他陪醇親王到天津檢閱海軍,外臣聽說他來了,都想借機拍拍馬屁,可他一個外臣不見,自己還親自給王爺洗腳。戊戌政變之後,西太后跟光緒鬧翻,李蓮英也不像外人傳的那樣,作威作福,給皇帝氣受,而是儘量做些補救工作,讓皇帝的面子能過得去。

所以,西太后的確覺得冤。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當時朝野上下,幾乎像點兒樣的大臣都會競相拍李蓮英的馬屁,連王公貴族都跟他稱兄道弟,李蓮英也聚斂了大筆財富,富埒王侯。一個既不弄權又爲人低調的人,怎麼可能有這樣的際遇呢?

從小事分析 看李蓮英是如何影響慈禧做決策的

其實,只要李蓮英在西太后身邊,還能得到太后的寵信,對於下面的人而言,他就非常有價值。因爲西太后一言九鼎,她的喜怒哀樂都可能福人禍人。古語道,伴君如伴虎,而如果能結交一個太后身邊的人,最低限度,也可以打探一下太后對某些事情的真實看法,以後朝堂對答,至少稱旨的概率要高些。稱旨的時候多了,好處自然多多。朝堂之上,無論皇帝還是太后,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但是回到宮裏,休息之時,未免放鬆,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某人、某事的真實看法。競相結交李蓮英的人,要的,就是這種“情報”。

當然,李蓮英的作用和他在權力圈的價值,還遠不止於此。說他不幹政、不就政事發言,那只是西太后的一種印象。正式的發言也許沒有,但非正式的影響卻很難說沒有。

張蔭桓是李鴻章手下很得力的洋務干將,長期主持總理衙門。可是,在戊戌政變之後,他卻是西太后指名要殺的人,跟老佛爺最恨的譚嗣同等人是一個待遇。只是因爲英國公使的干預,他才保了一條命,被髮配新疆。說實在的,在百日維新期間,說張蔭桓傾向變法不假,但當時傾向變法的人多了,何況他也沒有幹過什麼出格的事、說過出格的話,或者跟康、樑有過特別的關係。西太后卻似乎恨他入骨,非殺之而後快。戊戌時沒有殺了,到了庚子年鬧義和團,西太后跟所有的外國人都鬧翻了,第一件事就是傳諭新疆,把張蔭桓給殺了。最終,倒黴的張蔭桓還是沒能逃脫老佛爺的毒手。

這事,據張蔭桓自己講,應該是李蓮英做的怪。當年他出使英國,回來的時候,給兩宮太后各備了一份禮物:超大個的寶石兩顆。一爲祖母綠,一爲紅霞帔,綠的值錢,送給攬權的西太后;紅的差點,送給“好好先生”東太后。外臣送禮,都得經過李蓮英的手。一般明白事兒的,都得另備一份稍差一點的禮品,送給李蓮英。可是張蔭桓卻忘記了這關鍵的一環,什麼也沒給李大總管準備。當然,李蓮英很守規矩,禮物還是照樣送到了西太后手上,西太后也挺高興,拿着大個的祖母綠把玩不已。可是這時候,李蓮英來了一句:“難爲他如此明白,難道咱們這邊兒,就不配用紅的嗎?”這一句話說得西太后臉色大變。

原來,雖然清廷未必這樣講究,但民間嫡庶的衣飾會以紅綠相區別:嫡妻配紅,小老婆則配綠。西太后是嬪妃出身,跟東太后相比,差了一截,按民間的說法,就是小老婆,她一生都對此耿耿於懷。張蔭桓把綠的寶石送給西太后,原本是拍她的馬屁,但經李蓮英這麼一挑撥,他的馬屁活生生拍在了馬腿上。從此,對張蔭桓的恨,就埋在了西太后心裏。還算西太后胸有城府,當時沒有發作,但找到機會,她就會報復。

有獨裁權力的人,他們的身邊人都得罪不起。很多時候,不用這些人公開發難,只需在適當的時候吹吹風,你就吃不了兜着走。應該說,在皇帝、太后的獨裁權力周圍,存在着一個權力半徑,這個半徑內的所有人,都擁有影響權力的資格。

從小事分析 看李蓮英是如何影響慈禧做決策的 第2張

有的時候,出於情感或者別的原因,有權者會有意把自己的權力轉給某些人。明朝皇帝身邊的秉筆太監,原本只是伺候皇帝筆墨的小太監,在太監裏面品級不高。但是,由於皇帝很懶(當然,由於沒有宰相,政務也實在太多),自己懶得批奏摺,就讓秉筆太監代筆。一來二去,太監成了站着的皇帝,享有硃批權,可以力壓羣臣,自己也就變成了太監的首領,國家實際上的元首。

有的時候,出於感情,有權者會替所喜歡的人出頭。連光緒這樣可憐的傀儡皇帝,有時候也會犯這樣的錯誤,替自己喜歡的妃子辦點兒事。文廷式是個風流倜儻的翰林,他曾經做過珍妃、瑾妃的老師,而珍妃深得光緒的喜愛,有人說,光緒七年翰林大考,文廷式得了第一名,就是走了珍妃的門路。或者說,是珍妃利用皇帝對自己的寵愛,替自己的老師撐了一回口袋。據說當時光緒曾經給了考官一個條子,明確告訴他們,文廷式要列爲一等。因爲這個,珍妃後來還受到西太后的責罰。

當然,更多的情況下,是處在權力半徑之內的人,在有意無意之中影響權力的運作。外面的人由於信息不對稱,見到裏面來的人,只要他妄作威福,多半會乖乖聽話,不信也得信。因爲,來自權力中心的人影響權力運作的歷史由來已久,爲了自保,外面的人只能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好些貌似有來頭的人四處招搖撞騙,就是利用了人們的這一心理。政務,就是這樣被影響和左右了。

自古以來,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禍患,宦官、女主和外戚專權,雖然歷代皇帝都力圖避免,卻都避免不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爲了避免宦官專權,還特意在宮裏立了一個鐵牌,但最終,恰是明朝宦官專權最厲害。因爲帝王或者太后的權力行使都是在黑箱中運行,都是專制的獨裁形式。只要有這樣的權力存在,這樣的權力半徑就一定存在,無論有權者昏還是賢,智或者不肖。所區別的,無非是那些在權力半徑內的人的破壞力大還是小而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