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孔子母親爲何到死都不告訴其生父是誰?

孔子母親爲何到死都不告訴其生父是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母親顏徵在一直到死,都沒有給孔子說過,他父親到底是誰。顏徵在死後,孔子才從鄰居一車伕口中,得知父親是曾經做過陬邑大夫的叔梁紇。這讓孔子既震驚更興奮不已,原來自己具有貴族血統!

孔子母親爲何到死都不告訴其生父是誰?

孔子的貴族血統並不假,從叔梁紇上溯,可以追述到殷紂王庶出兄長微子啓。周朝建立後,在“興滅國,繼絕世”組織路線指導下,周武王將微子啓分封到河南商丘一帶建立宋國,以繼承殷商滅亡的絕世,成爲拱衛周王室的諸侯國。

微子啓嫡傳後代、理應繼承大位的弗父何不曾繼位,將國君讓與宋歷公。弗父何後代孔父嘉(孔子的六世祖)在宋國貴族內訌中被殺,其子逃亡到魯國,以孔爲姓氏,孔子父親叔梁紇是孔父嘉的五世孫。

魯襄公時,叔梁紇在魯國權臣孟獻子處做過武士,因軍功被封爲陬邑大夫。用現在的職務換算,叔梁紇是陬邑市委書記、市長兼軍分區司令,是大權獨攬的封疆大吏。

如此顯赫的血統,母親顏徵在爲什麼不告訴孔子?

原來,與叔梁紇顯赫聲勢和養尊處優截然相反的是,顏徵出身十分貧苦,是平民甚或是奴隸身份。史書記載,叔梁紇與顏徵在“野合”而生下孔子。十七歲的顏徵在,能愛上已經七十歲的叔梁紇?身份地位又是如此的懸殊,根本沒有日久生情的交往條件!

孔子母親爲什麼一直到死都不告訴其生父是誰?

再從孔子少年時候的經歷看他父母的關係。封疆大吏七十歲喜得貴子,是喜慶不過的喜慶事,正常情況下,襁褓之中的孔子,會被整個家族視爲上天所施,麒麟相送,呵護備至,寵愛有加,然而卻相反。

孔子曾說過:“我小時候身份下賤,因此會做很多卑賤的勞作”(原文爲:“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即是說,孔子出生後,並不曾生活在陬邑市長叔梁紇的朱門之內,而是同母親流落在外苦度日月。

母子兩人爲餬口奔忙,爲生活所迫,孔子曾做過牧童,替季氏管理過糧草,做過吹鼓手,孔丘之所以名丘,因爲頭上骨骼如同高低不平的丘陵,從醫學的角度看,這是自小營養不良,嚴重缺鈣的結果。

父親是鐘鳴鼎食的陬邑大夫,兒子卻因營養不良嚴重缺鈣,以至頭顱發育不正常而生長畸形,顯然叔梁紇是隻求一時歡快而不負責任的老混賬,從不曾理會這母子兩人的死活。

孔子母親爲什麼一直到死都不告訴其生父是誰?

顏徵在不說叔梁紇,據東漢經學家鄭玄考證:“顏徵在以同叔梁紇發生性關係爲終生恥辱,所以不告訴孔子父親是誰”以此爲恥的原因,顯然不是妻子或小妾身份。也很難說成通姦,最可能的是強姦且在之後撒手不管。

孔子母親爲何到死都不告訴其生父是誰? 第2張

從鄰居車伕口中得知父親是叔梁紇,孔子立即將母親骨骸與父親的骨骸合葬 一起 。顯然,孔子沒有從苦難童年的苦難處境中,激勵出對路過舊制度的叛逆性格,而是由羨慕貴族生活滋生出攀附心理,用父母合葬的禮儀,向世人彰示自己的貴族血統,故而不惜踐踏母親對叔樑家族的仇恨之情。

原以爲經過父母合葬的禮儀,自己貴族身份就能獲得上層社會的承認。孰料,他穿着孝服去參加季孫氏舉行的招待讀書人的宴會時,被陽虎毫不留情地擋在門外,理由是:“季孫氏招待讀書人,不招待你。”

解密:在“聖人”孔子眼裏最漂亮的美女到底是誰?

莊姜成爲文學描述對象,而她本人也是一個文藝女神,酷愛寫詩。就拿《詩經》來說,雖然收集了上千年的詩歌,但淘汰下來,不過三百多首,她莊姜卻佔了五首,可見孔子不是一般地重視她。

深受衛國人喜愛

卻無奈結局淒涼

莊姜嫁到衛國的場面,具有轟動性的效果。《詩經》裏有現場實錄。齊國公主千里迢迢而來,累了,停下車隊休息,姜大姑娘太顯眼了。

衛國圍觀的羣衆見了都說:瞧瞧,坐在路邊休息的那位高大修長的俊俏妞,就是我們國君的媳婦,“碩人敖敖”。注意啦,這裏強調的還是美女的高大,似乎周朝對於美女的標準暗合了當今的女超模標準,小巧秀氣型的不太時興。

莊姜當時婚嫁的場面也很高大上。四駕馬車威風凜凜,陪嫁的姑娘們個個漂亮華貴,護送的小夥子個個帥氣威武。衛國的山河因爲美女的降臨而格外精神,黃河興奮得嘩啦嘩啦地奔流,“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河畔無邊無際的雪白頎長的蘆葦,也欣喜地舞蹈起伏。其實,不是今天的山河特別美,而是今天迎娶的媳婦太美。

況且這位公主不只容貌和身材好,心靈也美好,看見衛國的君臣和百姓忙來忙去,她心疼地說:大夥各自回家歇着吧,不要累着你們的國君。這俊媳婦,纔剛過門,就心疼夫君家的人了,叫人如何不愛她?

可惜,事情總是難以完美,衛國來了這麼個美麗的齊國媳婦,卻遭遇冷落,原因就是《左傳》中所言:“美而無子。”但衛國人是惜香憐玉的,他們不忍心看莊姜受此遭遇。

於是寫了這篇《碩人》,表達大夥的憐惜與惋惜。莊姜作爲衛莊公的妻子是寂寞的,但在衛國人的審美眼光裏,她並不寂寞。而且,從文學意義而言,莊姜是取之不盡的美麗源頭。

孔子師生從莊姜之美

感悟教育學和美學

莊姜成爲文學描述對象,而她本人也是一個文藝女神,酷愛寫詩。就拿《詩經》來說,雖然收集了上千年的詩歌,但淘汰下來,不過三百多首,她莊姜卻佔了五首。

孔子母親爲何到死都不告訴其生父是誰? 第3張

可見孔子不是一般地重視她,也說明她的詩不是一般的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燕燕于飛》。論美貌,和西施比,難以定論;但是論文化,西施和她不是一個等級的。

莊姜本人的美,不止影響文學,也多少影響了後世的教育學與美學。有一回,子夏問孔子:老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繪事後素。

就是說先要有白色的底子,然後才能繪畫。子夏是個肯動腦筋的好學生,他馬上接口說:延伸開來,就是說我們學校要把關於禮的教育放在後面的課程。

孔子見學生這麼機靈長進,樂壞了,說:這位同學能啓發老師,好,我們下面可以進入《詩經》課程的學習了。這一場偉大的師生對話,對中國教育有着深遠影響的對話,就是圍繞莊姜的美麗展開的。

揭祕:能讓孔子心甘情願拜爲老師的竟是小甘羅?

古代歷史上從來不乏天才神童,而一個七歲的神童卻讓孔子孔聖人,都要心甘情願的甘拜下風,拜他爲老師,而他同樣也是小宰相甘羅崇拜的偶像。

甘羅按出身來說,算是政治世家,他是戰國時秦國名將甘茂的孫子,甘茂曾經在秦國做到了左相的地位。甘羅受到的家族薰陶可謂十分深厚。

而且甘羅還會抱大腿,投靠的是崇尚奇貨可居理論的實戰商人呂不韋,屬於是呂不韋招攬的門客,而呂不韋當時屬於秦國當紅人士,官封文信侯,絕對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還是秦始皇老孃趙姬的枕客,絕對是誰也招惹不起的當權人物,紅透半邊天。

呂不韋作爲領導,不只是牀上功夫要過硬,也是要有所作爲的,除了出資編撰《呂氏春秋》這種提高身價的文化讀物,也是要做事情的。

可做事情自然就有各種麻煩,呂不韋遇到了一個麻煩。戰國時流行人質交換,燕國準備把太子丹作爲人質給秦國,而秦國需要禮尚往來的派遣一個人輔佐燕國,然後秦燕齊心合力做掉趙國,幹一票大買賣。

呂不韋挑選去燕國的人是張唐,可張唐卻推遲了,因爲要去燕國,需要路經趙國,而他這個狂熱的好戰分子,曾經在秦昭王的時候,出兵攻打過趙國,而且戰績還挺喜人,招致趙國人對他張唐是恨之入骨,並且下了江湖追殺令,凡是能夠逮住他的人,就賞賜方圓百里的土地。

孔子母親爲何到死都不告訴其生父是誰? 第4張

甘羅見領導呂不韋有難題,立即毛遂自薦要替領導解決問題,可呂不韋懷疑的說,你甘羅才十二歲,毛都沒有長氣,怎麼可能幫我解決問題?

根據《戰國策·秦策五》記載,甘羅進行了如下對話,他不示弱的說,項橐(tuo)在七歲的時候就能夠成爲孔子的老師,你爲什麼不讓我去試試看呢?如果失敗了再責怪我也不遲。

就這樣,甘羅成功的博得了領導的認可,代表呂不韋去和張唐約談,他直接告訴張唐,文信侯呂不韋可是一個狠人,得罪他的下場會很悲慘,應侯範睢在秦國任宰相的時候喜歡和呂不韋對着幹,結果出了咸陽城不到七裏地就被幹掉了,如今呂不韋親自請你去燕國,你竟然給臉不要臉?你一定是活膩歪了!

甘羅嚇住了張唐,又給呂不韋請示了一番,表示要先去趙國打探一番,呂不韋上報了領導秦始皇,秦始皇接見了甘羅,一番對答後,覺得甘羅行事還算靠譜,就允許他去趙國一趟,於是甘羅就成爲了史上最小的使者。

甘羅到了趙國,拉着秦國這張大虎皮,直接威脅趙國國王說,秦國要和燕國夾擊一塊做掉趙國,想要保住趙國,就麻溜的給好處,不然就立即滅掉趙國,搶你的王位,掠你的婆娘,打你的娃!

趙王嚇的屁滾尿流,立即奉上五座城池作爲見面禮,甘羅勉爲其難的收下五座城池地圖,返回了秦國。

被威脅了一把的趙國發了狠,把一腔怒火全部發泄到了燕國身上,直接就拿下了燕國三十座城池,轉手送給秦國十一座城池表示感謝。

甘羅一同忽悠,犧牲了可憐的燕國,獲得了十六座城池,被嬴政拜爲上卿,瞬間就走到了權利的巔峯。

連太史公的《史記》中都評價甘羅雖然做的事情不地道,不是君子所爲,可在戰國那個混亂的時代,的確是一個合格的謀士。

那甘羅崇拜的項橐(tuo)爲什麼會成爲孔子的老師呢?這的通過幾件事情來講解。

《兩小兒辯日》想必上過學的都該知道,其中一個小兒就是項橐,這是他和孔子的第二次交鋒,這一次的交鋒,項橐詢問孔子關於太陽遠近的辯駁,誰說的是對,沒有學過物理學的孔子竟無言以對,還被七歲的項橐嘲笑了一番,很是尷尬。

孔子母親爲何到死都不告訴其生父是誰? 第5張

第一次交鋒時,孔子和弟子駕駛私家車在路上策馬揚鞭的行駛,遇到了擋住路的項橐,子路就要呵斥項橐讓路,被孔子攔住了,孔子下車,很是禮貌的詢問項橐爲什麼不讓路。

結果孔子被項橐一句話給噎死了:“你認爲是馬該給城池讓路呢?還是城池給馬讓路?”

孔子語塞,而弟子也都無言以對,只好繞過他走了。

孔子覺得沒面子,就又去找項橐討教,項橐問孔子,鵝的叫聲爲什麼那麼大?孔子說因爲鵝的脖子長,項橐就說,爲什麼蛤蟆的脖子那麼短,叫聲那麼大?孔子回答不上來,只得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爲師傅,並且總結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當不恥下問。

《三字經》中就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的句子,廣爲流傳。

笑談歷史:孔子就是爲人太老實了,遇到項橐這種熊孩子,暴打一頓就可以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