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裏?真的是朱棣說的嗎?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裏?真的是朱棣說的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裏?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讓我這個考據癖來扒一扒以及分析一下在網絡上很火的一句話: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究竟是怎麼回事?

名句出處

謠言之《皇明祖訓》

有心的同學在網上搜一搜這句話的出處就會發現,一部分人說這句話出自大明祖訓。所謂的大明祖訓就是指朱元璋的《皇明祖訓》,首先但凡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肯定是不可能的,朱元璋不像劉伯溫一樣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他的兒子朱棣會篡位,還把國都遷到北京,更加不知道自己的後代崇禎皇帝會上吊自殺。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裏?真的是朱棣說的嗎?

查閱《皇明祖訓》也會發現,十二條內容中(持守、嚴祭祀、謹出入、慎國政、禮儀、法律、內令、內官、職制、兵衛、營繕、供用)就沒有一條內容和上面的那句話有任何聯繫,簡單來說《皇明祖訓》中朱元璋從來沒有告誡他的後世子孫“不和親、不賠款……”,感興趣的同學具體可查。

謠言之朱棣聖旨

既然《皇明祖訓》中沒有這句話,有的網友又搬出了另一句話,就是下文:

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據說是朱棣在第二次北征蒙古以後回師的途中頒佈的一條聖旨中說的,很簡單,只要去查一查《明太宗實錄》就知道它有沒有了。朱棣是在永樂八年發動第二次北伐的,在《明太宗實錄》中,記載永樂八年事蹟的從卷一百零一開始,到卷一百一十一,都沒有上述的原句記載,也沒有類似的文字。

那麼這句話出自哪裏呢?

一本叫做《帶着倉庫去大明》的網絡小說,在其章節《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中可以查到這句話,不知道是作者的原創,還是化自其它古籍,因此被廣大網友廣泛引用。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裏?真的是朱棣說的嗎? 第2張

真相是怎樣的?

這其實但凡有點歷史常識的同學一眼就能看出其破綻百出之處,史書上肯定從來沒有出現過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種話,更不會出現所謂不和親、不賠款這些話。這從時間上就能推斷,“不賠款”無非指的就是清朝簽訂那些條約,這自然就是說這句話最起碼是清朝滅亡以後的發明創造了。

所以這些都屬於明朝粉絲爲了吹捧明朝的氣節而創造出來的一句話,其用心自然不必多說了。

天子守國門

這件事其實指的就是朱棣遷都北京的事情,實際上明朝的都城直到明英宗朱祁鎮的時候才確定下來。也就是說在明英宗之前,究竟把明朝的國都設定在哪裏?一直以來每一任皇帝都有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時代,當時實行的是兩京制,正式首都在南京,陪都在開封,“八月己巳,以應天爲南京,開封爲北京(《明史·太祖本紀》)”。此外又把他的老家安徽鳳陽設定爲中都,他曾一度打算把都城定在中都,但是由於開封和中都戰損嚴重,無法承擔京師的重任。

所以在朱元璋一朝南京成爲了京師,朱棣篡位以後,第一個站出來建議遷都北平的是禮部尚書李至剛,“首發建都北平議,請禁言事者挾私,成祖從之(《明史·李至剛傳》)”。其目的是仿照朱元璋在龍興之地鳳陽營建中都的慣例,建議朱棣也在他的龍興之地北平營建陪都。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裏?真的是朱棣說的嗎? 第3張

這一提議得到了朱棣的許可,將北平府改爲順天府,稱爲行在。從永樂四年開始按照南京皇宮在北平營建都城,直到永樂十八年時營建完成,並遷都北京。

丁亥,詔自明年改京師爲南京,北京爲京師。十一月戊辰,以遷都北京詔天下。是月,振青、菜飢。十二月己未,皇太子及皇太孫至北京。癸亥,北京郊廟宮殿成——《明史·成祖本紀》

此外,朱棣遷都北京還有一點考慮就是北京有利於軍事調度,朱棣是一個軍人出身的皇帝,遷都北京對於他來說極大有利於他發動北伐蒙古的戰爭,他五次北伐都是以北京作爲軍事基地。可見,朱棣遷都北京非但不是爲了守國門,而是爲了進攻敵人方便。

到了明仁宗朱高熾時代,這位皇帝對舊都南京一直心心念念,準備還都南京。當時他頒佈詔令說: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仰鹹南京,斯也吾之素心(《明仁宗實錄》)。不過朱高熾僅僅九個月不到就駕崩,因此這一計劃沒有實施成功。

而他的兒子朱瞻基明宣宗對遷都似乎並不感興趣,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時北京才被正式確定爲首都。

君王死社稷

這句話倒是能夠在《明史·莊烈帝》中找到出處,也算是正史記載的一句話。

辛卯,李建泰疏請南遷。壬辰,召廷臣於平臺,示建泰疏,曰:“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李邦華等復請太子撫軍南京,不聽。

恐怕也正是這句話激發了明朝粉絲們的想象力,因此編排出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樣的話。但除了這句“國君死社稷”以外,其它的都不曾見歷史記載,因此屬於現代人的發明創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裏?真的是朱棣說的嗎? 第4張

不過話說回來,崇禎皇帝能夠在生死存亡之際沒有想到逃跑或者投降李自成,而是表現出一種不屈從的氣節,這確實值得肯定。但是過度去吹捧,並通過貶損其它朝代的方式以達到擡高自己的目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妄自菲薄。

搞到好像漢唐宋以來,中國歷史上就只有一個明朝能夠拿得出手似的,就如同通過貶損宋朝所謂的“割地納貢”來擡高明朝,但不要忘了宋朝在最後時刻的崖山海戰中十萬軍民投海自盡,此等壯舉恐怕足以令所有朝代汗顏吧。

而明崇禎皇帝自縊後,昔日的大明朝臣們屁股一轉,就對新的統治者俯首稱臣,這恐怕不符合大明的氣節吧,面對昔日皇帝的屍體,那些明朝大臣們“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明季北略》)”。

因此,既不必用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去看待過去的歷史,也不必去貶損它,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傷痛和偉大。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極爲迅速,大家還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以免被那些虛假的歷史言論欺騙,就像歌德所說: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

我們不是歷史家,但也有義務維護歷史真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