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在明朝當大臣可以和朱元璋頂撞,但絕對不能做這件事

在明朝當大臣可以和朱元璋頂撞,但絕對不能做這件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明朝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公元1368年,草根出身的義軍領袖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改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從社會最低層的流浪娃到君臨天下的一代雄主,朱元璋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勵志的傳奇。

天下初定後,回想起昔日卑微的經歷,皇權在握的朱元璋有着神經質般的警惕。爲了掩飾自卑心理,朱元璋不惜採用鐵血手腕維護自己那脆弱的自尊,由此在洪武年間的朝堂上演了一幕幕血淋淋的慘劇。

一、敏感皇帝

朱元璋早年在皇覺寺當過3年和尚,期間還屢次受到住持的訓斥,這成了他心中難以磨滅的痛。爲此,他對“光、禿、僧、亮”之類的字眼相當敏感,如果有人不小心犯諱惹怒了他,後果會很嚴重。

杭州的徐一夔本是元末的翰林院官,時逢亂世便辭官歸隱。朱元璋創建大明後,詔令他出山續修《元史》,或許是新上任老闆的器重,再度激發了徐一夔的工作熱情,完成任務後,他不失時機地上了一道奏表,以傾訴對朱老闆的仰慕之情。

當奏表出現在朱元璋的眼前時,其中的一句話讓他頓時面色凝重起來。

“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爲世作則。”,這媚俗的彩虹屁令朱元璋大怒:“生者僧也,光者無發也,淮西方言將‘則’念‘則’,這豈不是諷刺我做過和尚當過反賊?”一念之間,徐一夔就這樣稀裏糊塗的身首異處。

在明朝當大臣可以和朱元璋頂撞,但絕對不能做這件事

即便是自家親戚,也得爲自己的不小心犯諱付出代價。

寧妃的哥哥郭德成生性豁達,一次與朱元璋飲酒至深夜,耳酣面熱之際,朱元璋看着這位留着地中海髮型的大舅哥,取笑道:“醉漢禿成這樣,莫不是酒喝多了?”,郭德成藉着酒性笑道:“就這我還嫌多哩,剃光了才痛快!”。

第二天酒醒後,郭德成越想越後怕,話已出口再解釋也無濟於事,只得剃光了頭髮稱病不出。朱元璋探知後只得悻悻作罷。

不僅如此,就連百姓取名,也不能用“天、國、君、臣、聖”之類的字眼。鑑於敏感詞太多。禮部官員戰戰兢兢地寫了份奏章,懇求皇上規定哪些字詞不能用,以保全臣民性命。

然而就在衆多官員如履薄冰時,一個七品小官卻膽敢逆龍鱗,當衆怒懟天子!

二、一根筋御史

且說朱元璋在宮中待得煩悶,就讓太監去南京城外找個戲班子到宮裏活躍下氣氛。戲班的主角全是女子,在當時屬於賤民階層,若不是爲皇上表演節目,無論如何她們都不可能進宮。如今有了這樣的機會,一衆人在太監的引領下,匆匆過了午門往內殿趕去。

到了奉天門,他們被巡城御史周觀政擋住了去路。領路的太監怒喝道:“我奉旨領人入宮,你小小的御史豈敢阻攔?”,周觀政不依不饒地搬出內宮制度:女樂這類賤籍,不得進入皇宮這樣高貴神聖的地方。雙方僵持不下,太監只得將戲班留在門外,自己入宮向朱元璋稟報。

聽完太監的彙報,朱元璋只得傳旨取消戲班演出,並對周觀政的工作予以肯定。以他的秉性,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已經算給足了對方面子,然而這個周觀政卻是個一根筋的角色,堅持不肯放戲班出宮。

在周觀政看來,自己身爲御史,向皇上提意見是職責所在。如今皇上召集戲班意欲何爲?這事皇上不說清楚,就不能放人!

無奈之下,朱元璋只得親自向周觀政解釋:“宮中音樂廢缺,欲使內家肄習耳。”,最後他不得不低頭認錯:“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

貴爲九五之尊的朱元璋,爲何會對一個小小的御史認慫?這還得從他賦予言官的職權說起。

言官制度古已有之,但經過朱元璋的改革,明朝言官的職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大,上到規諫皇帝、下到巡視吏制、體察民情,都屬於言官的工作範圍。而周觀政所擔任的御史一職,正是朱元璋精心打造的監察系統的代表。

如果就此以爲朱元璋好糊弄,那就大錯特錯了。

三、磨洋工者死

自幼貧寒的朱元璋,深受元末官員貪腐之害。創建明朝後,他發動了有史以來最嚴苛的反貪運動,命人編制了《大誥》,對懲治貪腐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其中最硬核的一條:“爲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絕不寬待。”

除此之外,朱元璋對處理貪官的方式上也費盡了心思。爲了震懾官員,他親自制定了一系列極盡血腥的酷刑:剝皮楦草、挑筋、斷指、斷手、挖膝蓋骨等等。

其中最恐怖的當屬剝皮楦草:將貪腐者當衆剝皮後,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立在繼任者的堂衙前作以警示。此法一出,大小官員聞風喪膽。

這陣反腐風暴一直貫穿整個洪武朝,朱元璋當政31年,殺死貪官污吏多達15萬,其中不乏開國元勳朱亮祖、駙馬歐陽倫這樣的親貴。

就連常遇春的妻弟藍玉,既是兒子朱椿的岳父,又是功勳卓著的宿將,也不免被剝皮楦草的下場。

和戶部主事趙乾相比,這些貪腐大鱷死得倒是不冤。僅僅因爲磨洋工,可憐的趙乾就身首異處,用生命向同行們揭示了朱元璋的底線——賑災不力,必死無疑。

在關係到民生問題時,即便是舉無輕重的小問題,在朱元璋看來都是夠砍一萬次腦袋的惡行。

在明朝當大臣可以和朱元璋頂撞,但絕對不能做這件事 第2張

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湖北發生洪災,心急如焚的朱元璋命戶部主事趙乾賑災,趙乾從南京出發,一路欣賞沿途風光,兩個月後才抵達災區,又磨磨蹭蹭了三個月,第二年五月纔將賑災糧款發放完畢。

事後朱元璋追究下來,戶部上下都爲趙乾開脫:趙主事雖然效率不高,但未貪污半釐賑災款,而且活也幹完了,以前元朝官場風氣就是如此,人家還吃拿卡要哩!換言之,趙主事已經算得上業界良心了。

雷厲風行的朱元璋哪裏受得了這個?一怒之下擬道聖旨:視民死而不救,罪不容誅——不管百姓死活,殺頭都不解恨。隨後,主事趙乾被斬首,所有爲他開脫的同僚,一律拉出去打一頓板子。

趙乾用鮮血書寫了新的記錄,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因賑災不力被砍頭的官員。

趙乾的死讓官員們都懵了,磨洋工在官場上早有先例,怎麼到朱老闆這裏就得掉腦袋?

唐憲宗年間,官員潘孟陽奉命前往江淮賑災,帶着三四百人沿途尋歡作樂,而且還收受賄賂,唐憲宗得知後龍顏大怒,這麼惡劣的行爲也不過官降一級了事。

如果他的老闆是朱元璋,凌遲之刑怕是難免了。

四、賑災成效

遇到朱元璋這麼接地氣的皇帝,賑災不力成了洪武年間官場的高壓線。犯諱者、勸諫者未必會死,但若是消極賑災,肯定會死得很難看。

即位之初,重視農業生產的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與水利相關的建議,不論是否可行,地方官吏都必須上報朝廷,待研究後再作決定,若是隱瞞不報者嚴懲不貸。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詳細地地將賑災的程序編製成律法條例。比如洪武二十六年就有這樣的規定:凡是遭遇水旱災情,所在的災區官吏必須將實情彙編成冊,逐級轉交到戶部。戶部立案後,派遣專業人員前方災區覈實,甚至連災民的姓名、年齡,賦稅等數據都一五一十的登記成冊,再逐級上報,與地方上報的數據吻合後,再執行賑災款的發放流程。

如此一來,朝廷便對災情瞭如指掌,賑災款的發放也能精準地落實到災民手中。

正是這類對消極賑災的零容忍政策,洪武年間的農業恢復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有研究數據顯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國耕地面積比洪武元年(1368年)增加了一倍多,由此也帶來了國庫的充盈和人口的增長。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的稅糧比洪武十八(1385年)年增長了三成還多,是元末的兩倍,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廷收到各地州府上報的奏章,紛紛抱怨糧倉太小,存糧夠用好幾年,以致於有的糧食都發酸變質了。

元朝鼎盛時期的人口大約是5300多萬人,不到三十年,朱元璋就將因戰亂凋敝的人口增加到6000多萬,而這正是糧食增產帶來的最顯著的變化。

如今的諸多大中型城市,如開封、太原、西安、揚州等地,都是基於洪武年間的人口增長而升級的。

正是基於朱元璋對官員賑災的零容忍,蓬勃的大明王朝如一輪紅日,在元末亂世的廢墟中冉冉升起。

隨後便有了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便有了熠熠生輝的大明風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