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影視中斷案如神的狄仁傑,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影視中斷案如神的狄仁傑,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通過清代《狄公案》和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大唐狄公案》等文藝作品的演繹,加上大量影視作品的傳播,唐朝、武周朝名臣狄仁傑儼然成爲“中國的福爾摩斯”,由一名政績卓著的政治家變成了斷案如神的偵探家。

但好看熱鬧的娛樂作品代替不了真實的歷史,歷史上的狄仁傑是一個正直仁義、才高識廣、老成謀國的政治家,而且是一個比較擅長和強勢女人打交道的政治家,在高宗朝、武周朝發揮了穩定朝局、安定天下的重要作用。

影視中斷案如神的狄仁傑,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大唐宰相狄仁傑

畫家伯樂變禍爲福。狄仁傑生於公元630年,是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也是官宦子弟出身,自幼熟讀詩書,後來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了汴州判佐。可沒多久,血氣方剛、秉公辦事的狄仁傑就被人誣告了。多虧當時的大畫家、工部尚書閻立本當河南道黜陟使,負責審理他的案子。閻立本不僅弄清真相、爲狄仁傑洗刷了冤屈,而且“伯樂識馬”,推薦德才兼備的狄仁傑擔任了幷州都督府法曹。正是在這個職位上,狄仁傑加強學習和歷練,熟知掌握了吏治、兵刑等典章制度和運作技巧,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要影響。

明察秋毫判案如神。唐高宗儀鳳年間,狄仁傑由幷州都督府法曹升任大理寺丞。史書記載他在一年間斷審積案17800起,而且無一人上訴鳴冤。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績,意味着按全年無休算,他平均每天要正確判案49起。史書上記有判案數量,但沒有斷案細節的描述,所以這裏面想象演繹的空間很大,很適合後世的藝術創作。按常理論,大理寺丞屬於中央的司法官員,最主要的工作應該是複審判定下面報上來的案子,不太可能都到現場勘驗破案,可以稱爲“神判”而非“神探”。但狄仁傑也應該具有比較豐富的勘查破案經驗,才能夠對報上來的案子明察秋毫、明辨真僞。

正直善良捨生取義。狄仁傑擔任幷州法曹時,同僚鄭崇質將要被派往遙遠的西北地區執行公務,但他的母親年老多病。狄仁傑對他說:“你不能讓年邁的母親在萬里之外爲你擔憂。”他主動晉見上司,請求代替鄭崇質遠行,這一行爲感動了很多人。狄仁傑後來被酷吏來俊臣誣陷下獄,有人讓他做假證誣陷宰相楊執柔,說這樣可以免死。狄仁傑氣憤地說:“皇天在上,我狄仁傑絕不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說着就用頭撞向柱子,血流滿面,表現出了錚錚鐵骨。

剛正不阿犯顏直諫。這點上狄仁傑和魏徵很像,都是直腸子、硬脾氣。唐高宗年間,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了昭陵柏樹,李治認爲是大不敬,暴怒之下命令將其誅殺。狄仁傑堅持此罪不當死,應按照律法治罪。不管李治如何動怒,狄仁傑就是不鬆口,終於迫使李治改變了主意。左司郎中王本立是李治的親信,經常恃寵胡作非爲,朝廷上下都不敢說。狄仁傑毫不留情地揭露其罪行,請求交給司法部門審理。李治想包庇,狄仁傑堅定說到:“皇上如果想赦免王本立,就先把我扔到沒人的地方,給將來的忠貞之士做個警示!”王本立最終被定罪。狄仁傑任內史(中書令)時,武則天受番僧蠱惑,執意要到一偏遠地觀看安葬舍利(佛骨)。狄仁傑跪於馬前攔阻說,天下之主不能去參拜外族之神,不能到有危險的地方去!執拗跋扈的武則天最後走到半道又回來了。

影視中斷案如神的狄仁傑,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第2張

大周皇帝武則天

慧眼識人爲國薦才。作爲一名“神探”,狄仁傑觀人識人還是很有一套的。有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舉薦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拔爲洛州司馬。過了一陣子,她又讓狄仁傑薦才,狄仁傑說:“我前面舉薦過張柬之,您還沒有用呢。”武則天說“已經提拔他了呀!”。狄仁傑說:“我推薦的人可以當宰相,不是一個司馬。”在狄仁傑的力薦下,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爲秋官侍郎,後又升爲宰相。張柬之在“神龍政變”中擁立李顯復位,爲匡復李唐天下作出了重大貢獻。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敬暉、桓彥範、姚崇等數十位公正廉潔、幹練有爲的官員,他們後來都成爲唐代中興名臣。

影視中斷案如神的狄仁傑,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第3張

唐朝宰相張柬之

以民爲本爲民請命。狄仁傑爲官從政,歷來秉持"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的理念。他當寧州刺史時,愛惜民力,妥善處理民族關係,深受百姓愛戴。朝廷監察御史郭翰巡察隴右時,彈劾了大批官員,唯獨到寧州後,告狀的沒有,頌揚刺史狄仁傑美德的人很多,郭翰深受觸動。公元688年,狄仁傑擔任江南巡撫使,針對當時江南各地祠廟氾濫的弊端,他向朝廷奏請焚燬了1700多所,減輕了江南民衆的負擔。越王李貞在豫州發動叛亂失敗後,當地民衆有六七百人受到株連要被處死。狄仁傑言辭懇切地爲他們求情,終於使武則天改殺爲流,百姓爲狄仁傑立碑頌德。宰相張光輔率軍平定李貞之亂,他和部下將士自恃功勞,大肆勒索,狄仁傑堅決拒絕,氣憤地說:“我如能請來尚方寶劍,就殺了你這罪人。到時我再向朝廷請罪,即使我死了,我的功德也將永遠銘記在百姓的心中!”

危急關頭從容應對。公元693年初,武則天的侄子、大周魏王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來俊臣手段狠毒,死在他酷刑下的官員很多。狄仁傑深知若要硬扛難逃一死,就利用當時法律中“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這一條款,果斷承認:“反是實!”來俊臣拿到口供很滿意,就將狄仁傑收監,待日行刑,不再嚴加防備。狄仁傑拆下被子上的布書寫冤情,放到棉衣裏轉交給了家人,兒子狄光遠拿着向武則天告狀,終於得以洗清冤屈,釋放出獄,貶爲彭澤令。後來武承嗣多次奏請除掉狄仁傑,都被武則天拒絕。

擁立李顯保全李唐。這是狄仁傑一生中最大的功勞。公元698年,武則天在立誰爲太子的問題上犯了難。一方是自己的兒子李顯、李旦,另一方是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對武則天的性情想法瞭解透徹,先從母子親情、身後尊榮的角度勸她說:“立兒子爲太子,您千秋萬歲後可以永遠配享太廟;立侄子爲太子,臣沒有聽說侄子當皇帝而把姑姑祭祀於太廟的!”武則天有所觸動,但還沒有下定決心,就說:“這是我的家事,你不要預先猜測。”狄仁傑莊重地回答到,陛下以四海爲家,四海之內的事都是您的家事。我位居宰相,怎麼能夠不預先考慮呢!最終武則天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爲太子,大唐國祚得以延續。

公元700年,操勞一生的狄仁傑病故,滿朝舉哀,武則天哭着說“朝堂空也”。觀其一生,狄仁傑忠誠的始終是大唐王朝,心繫的始終是天下萬民,他用自己的智慧才幹穩定了武周王朝的局勢,爲開啓後來的“開元之治”做出了貢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