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北洋海軍的炮彈中爲何倒出的是沙子呢?

北洋海軍的炮彈中爲何倒出的是沙子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典影片《甲午風雲》中,鄧世昌命令致遠艦上的水兵拔下彈頭,從炮彈中倒出的竟然是沙子。這不是影片的虛構,而是北洋海軍作戰情景的真實再現。爲什麼大戰在即,北洋海軍的炮彈中卻裝滿了沙子呢?

北洋海軍的炮彈中爲何倒出的是沙子呢?

原來,當時北洋海軍各艦使用的炮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開花彈,另一種是實心彈。開花彈的彈頭內填充的是火藥或炸藥,擊中目標後會發生爆炸;而實心彈的彈頭內則很少或不裝火藥,更多時候是用填充泥土、沙石來配重。實心彈擊中目標後當然不會爆炸,其作戰意圖是憑藉重力加速度擊穿敵艦使其進水。

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建成。這是一支擁有25艘艦船,模仿英國海軍模式訓練出來的遠東勁旅。艦隊中因有定遠、鎮遠兩艘7000噸級的一等鐵甲艦,實力雄居亞洲第一。清廷以爲這下可以高枕無憂了,遂對北洋海軍緊縮開支,1891年甚至下達了停止購買外洋軍械的禁令。這樣,北洋海軍的彈藥補給就只能立足國內了。但是,國內軍工企業在長達數年的時間內,對炮彈的研發做得遠遠不夠,最成規模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和天津機器局兩家,也只能製造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的實心彈。北洋海軍中僅有的數量稀少的開花彈,還是當年購買軍艦時配套贈送的。中日大戰迫近,緊急外購已來不及,天津機器局才臨時抱佛腳,不分晝夜趕製開花彈,但由於技術不過關,產量極低,且質量很不穩定。

據有關資料顯示,定遠艦在甲午海戰前只補充了55枚國產普通開花彈,平均一門炮頂多分得十幾枚。在海戰中,這些炮彈僅一個半小時就打光了。剩餘的三個多小時裏,定遠艦的305毫米巨炮只能發射根本不會爆炸的實心彈。而日本海軍用的全部是開花彈。

日本的近代海軍幾乎是和中國同時起步的,並呈你追我趕的軍備競賽之勢。但在清政府止步不前時,日本卻突飛猛進,一方面繼續從西方訂製、購買新艦,一方面致力於自主研發。

北洋海軍極爲稀缺的開花彈,無論是外購的還是自造的,彈內填充的都是黑火藥。這種中國古代方士在煉丹時偶然發現的化學物質,威力極爲有限。而歐洲國家早已發現了黑火藥的侷限,一直在苦苦尋找一種可以取而代之的“猛炸藥”,最終他們找到了苦味酸。1885年,法國正式將苦味酸作爲炸藥主成分來裝填彈頭。

就在清廷陶醉於“亞洲第一”的時候,日本正在與法國談判,希望大量購入這種炸藥,不料因價格問題未能達成協議。1888年9月,日本授命工程師着手研究苦味酸,三年後終於成功配製出了以苦味酸爲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藥。但苦味酸炸藥爆性不穩定,即便當時的歐洲列強,也未敢在海軍中全面採用這種炸藥。而日本人卻青出於藍,他們在炮彈內壁刷上漆,還在苦味酸和炮彈內壁中間灌上一層蠟,巧妙地克服了苦味酸極易與金屬反應的不穩定特性。

北洋海軍的炮彈中爲何倒出的是沙子呢? 第2張

改良後的炮彈威力極大。1894年9月17日,滿載新式炮彈的12艘日艦與北洋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遭遇,經過五小時鏖戰,參戰的中國軍艦4沉2逃,其餘被重創以致難以修復。中國軍艦的炮彈命中率雖也不低,但卻無法直接對日艦造成大的損壞。

應該說,雙方戰績的不同,與炮彈的這種劃時代差距不無關聯。小小炮彈,正是清政府盲目自大、故步自封的一個例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